APP下载

家庭厨余垃圾分布式就地厌氧消化工艺及效果研究*

2022-02-24宇鹏黄飞婷杨小霞顾运琼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2年2期
关键词:厨余碱度丙酸

宇鹏 黄飞婷 杨小霞 顾运琼

(1.广西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 南宁 530015; 2.南宁师范大学 南宁 530001)

0 引言

我国厨余垃圾年产生量约1.95亿t[1],专门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不到其产生量的10%。厨余垃圾处理技术主要是厌氧消化、好氧堆肥和饲料化。厨余垃圾含有多种动物成分,由其制成的饲料会造成同源性污染,可能引发非洲猪瘟等问题。厨余垃圾是高有机物含量的易生物降解废物[2],适合用生物处理[3]。厨余垃圾的含水率高达70%~80%,好氧堆肥时需要添加锯末等调理剂或加热蒸发水分,不适于直接好氧堆肥。厌氧消化以生物气的形式从废物中回收能量,消化残渣可用作有机肥实现氮和磷等养分的循环利用,运行能耗低,被认为是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处理方式[4]。收运至大型厌氧消化处理厂的集中处理模式的缺点是:收运成本高达400~500元/t;收运中存在传播病毒的风险。目前收集和处理的主要是餐馆、食堂的厨余垃圾,因这类厨余垃圾成规模产生且较易收运(一般位于一楼)[5],而收运、处理家庭厨余垃圾的设施非常缺乏。根据家庭厨余垃圾的特性,设计了一种简单易操作的厨余垃圾分布式就地厌氧消化工艺,并用研制的设备进行试验,从VS去除率、产气效果、稳定性、沼气净化效果来检验该工艺及设备的可行性和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厨余垃圾来自南宁市某居住小区75个实行垃圾分类的家庭。分类后的厨余垃圾不含纸巾、筷子、一次性餐具、玻璃瓶、塑料瓶、塑料袋等杂物。接种污泥取自南宁市琅东生活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池。厨余垃圾和接种污泥的基本性质见表1。该厨余垃圾的特性是:呈弱酸性;高有机物含量(VS/TS≥90%),易生物降解(SCOD高达84 000 mg/L);富含N、P;C含量偏低,C/N低于适宜于厌氧消化的20~30[6];有机物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易水解。

表1 厨余垃圾和接种污泥的基本性质

1.2 工艺流程及设备

图1为设计的分布式就地厌氧消化工艺流程:“储存+破碎+半连续厌氧消化+沼气净化”。研制出的桨叶立式半连续厌氧消化反应器的专利号为ZL 2018 2 1945844.3、ZL 2018 3 0686631.2。储罐直径0.32 m、高0.45 m,有效容积0.036 m3,能储存1 d的厨余垃圾量。每天的厨余垃圾全部进入储罐后,开启粉碎机,打开储罐底部的卸料阀,厨余垃圾进入粉碎机粉碎至浆状后,直接进入厌氧消化反应器。厌氧消化反应器直径0.60 m、高2.0 m,有效容积0.565 m3,厨余垃圾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为12 d。沼气经净化装置去除水分、H2S等后进入气袋储存,经过阻火器进入居民厨房作为燃气。沼渣就近作为园林绿化的肥料。

图1 厨余垃圾分布式就地厌氧消化工艺流程

经过接种污泥的驯化阶段和12 d的启动阶段后,开始3个月的半连续运行阶段:每天厌氧反应器先出料,出料的体积等于每天收集的新鲜厨余垃圾的体积,然后将粉碎后的新鲜厨余垃圾加入反应器。

1.3 分析方法

VS含量用重量法测定;产气量用湿式气体流量计测定;甲烷含量和H2S浓度用BM 5K便携式气体分析仪(英国GEOTECH公司)测定;pH值用PB-10型酸度计测定;碱度用电位滴定法测定;VFAs、乙酸、丙酸、丁酸用安捷伦GC7890A气相色谱仪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厌氧消化效果

2.1.1 VS去除率

如图2,VS去除率在最初的10 d从46%升至50%;在随后的30 d升至60%;第41~80 d在60%左右小幅波动,可能是气温波动导致的;第81 d开始趋于稳定,略高于60%;VS最大去除率达60.7%,略低于WANG N等[7]的62.7%的VS去除率,其厨余垃圾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为30 d。付胜涛等[8]对厨余垃圾分别进行了15 d和20 d的厌氧消化,VS去除率分别为72.1%和74.8%。可见,较长的厌氧消化时间能提高VS去除率。若考虑反应器的使用效率,本研究的VS去除速率分别是WANG N等和付胜涛等的2倍和4.5倍。

图2 进料量、VS量及VS含量、VS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

2.1.2 产气效果

如图3,产气量和甲烷产量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化:最初10 d快速增加,产气量从0.738 m3/d增加到2.06 m3/d,甲烷产量从0.389 m3/d增加到1.135 m3/d;随后60 d,小幅波动且缓慢增加;最后21 d趋于稳定。VS进料产气率、VS进料甲烷产率的变化趋势相同:最初的10 d快速增加,VS进料产气率、VS进料甲烷产率分别从0.163 m3/kg VS增到0.425 m3/kg VS、从0.086 m3/kg VS增到0.234 m3/kg VS;随后的60 d小幅波动且缓慢增加,最后21 d趋于稳定,分别稳定在0.444 m3/kg VS、0.245 m3/kg VS。VS去除产气率、VS去除甲烷产率的变化趋势相同:最初12 d快速增加,分别从0.352 m3/kg VS增加到0.833 m3/kg VS、从0.186 m3/kg VS增加到0.458 m3/kg VS;随后的27 d,分别降至0.691 m3/kg VS和0.381m3/kg VS;然后,缓慢增加,最后10 d分别稳定在0.737 m3/kg VS和0.413 m3/kg VS左右。多位研究者获得的厨余垃圾厌氧消化最大甲烷产率范围为0.160~0.605 m3/kg VS[9],本研究的甲烷产率在此范围内。

图3 产气量、甲烷产量、产气率和甲烷产率随时间的变化

2.2 厌氧消化稳定性

酸化菌在pH值为4.0~8.5时能正常发挥作用[10],产甲烷菌的最佳生长pH值为6.5~8.2。如图4,pH值在最初的17 d在5.5左右波动;第18~70 d增加到7.0;随后上升到7.5,表明厌氧消化过程稳定,未发生酸抑制。pH值的上升是VFAs和碱度综合作用的宏观表现。VFAs在开始的18 d从1 400 mg/L增加到2 100 mg/L,随后下降,从第72 d开始稳定在570 mg/L左右,低于发生酸化的3 000 mg/L,表明产甲烷菌降解转化VFAs的能力越来越强,未发生酸累积。碱度为厌氧消化体系提供缓冲能力,碱度在开始的18 d缓慢增加,随后快速从2 300 mg/L增加到4 800 mg/L,最后稳定在4 750 mg/L左右,高于适宜产甲烷菌生长的1 500~3 000 mg/L[10]。最适宜的VFAs/碱度是0.3~0.4。VFAs/碱度在最初的13 d从0.64增加到0.8,表明厌氧消化的不稳定程度在增加,第13~18 d都大于0.8,厌氧消化严重不稳定,但持续的时间很短;第18~39 d快速下降到0.4,厌氧消化的不稳定程度降低,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最后的52 d低于0.4,表明运行稳定。半连续的运行方式能不断的排除抑制物质,提高了该反应器缓冲酸抑制和氨氮抑制的性能。

图4 pH、碱度和VFAs浓度及VFAs/碱度随时间的变化

产甲烷菌转化乙酸、丙酸、丁酸的难易程度是:乙酸﹤丁酸﹤丙酸。图5为出料中乙酸、丁酸、丙酸在VFAs的比例。乙酸最易被产甲烷菌转化为沼气,出料中乙酸在VFAs中的占比很低,稳定在6.7%左右,表明水解酸化阶段产生的乙酸被产甲烷菌较为充分的降解转化。在pH值为5~7.5时,丁酸是有机物水解酸化后VFAs的主要组分,但其被转化率约为70%,低于乙酸,丁酸在出料的VFAs中仍为主要组分,占70%左右,并随碱度增加从67.2%增到74.2%。在pH值为5~7.5时,丙酸产生量低于乙酸,并随着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丙酸难以被产甲烷菌转化,产生后较为稳定,丙酸在出料的VFAs中的占比从16.2%降到9.2%。丙酸/乙酸从2.42降到1.35,并在第70 d时低于1.4,pH值也在第70 d高于7.0,说明从第70 d开始厌氧消化的运行状态良好。

图5 乙酸、丙酸、丁酸在VFAs中的比例

2.3 沼气净化效果

如图6,沼气中CH4、CO2含量比较稳定,分别约为55%和41%。经净化,CH4含量上升到96%左右,CO2含量降至3%左右,H2S浓度由22 mg/m3降至4~8 mg/m3,沼气净化后达到《天然气》(GB 17820—2018)中的二类质量要求,能就近进入居民的厨房作为燃气。

图6 沼气净化前后的CO2和CH4含量、H2S浓度

3 结论

该工艺及设备在半连续运行80 d左右后趋于稳定,VS去除率高于60%,VS进料产气率、VS进料甲烷产率分别达到0.444 m3/kg VS、0.245 m3/kg VS,沼气净化后能作为燃气使用,对厨余垃圾有较好的处理和资源化效果。

猜你喜欢

厨余碱度丙酸
厨余垃圾特性及预分选处理技术
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有机肥市场方兴未艾
不同厨余垃圾发酵效果比较
食品中丙酸钠、丙酸钙测定方法的改进
K/γ-Al2O3催化丙酸甲酯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
2-18F-氟丙酸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
H3PW12O40/Y-β催化丙酸异戊酯的绿色合成
高碱度铜精矿滤布的再生清洗
[知识小贴士]
有机肥的碱度及其减缓土壤酸化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