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及品种更新换代调查分析报告
2022-02-24安贵
安贵
摘 要: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近年来,随着现代种业的发展,种子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选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通过试验、示范、推广,有效加快了新品种成果转化应用,为凉州区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进程注入了活力。
关键词:种质资源;品种换代;报告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1-013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 文献标志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没有良种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拿出攻破卡脖子技术的干劲,明确方向和目标,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早日实现重要农产品的种源自主可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端在自己手上”。这就要求凉州区从全方位、多角度,以全新思维审视凉州种业,从战略的高度同频共振发展凉州种业,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配套措施,创新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凉州区种子产业。而甘肃省是国家重要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张掖市为主体,武威市、酒泉市为补充,成为全国优势玉米制种基地,而凉州区是武威市玉米制种面积最大、管理日趋规范、产业链条最完善的优势玉米制种区域,也是大田玉米生产主产区。凉州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区,具有干旱少雨、光热资源丰富、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是大田玉米种植高产区,也是全国重要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生产的种子色泽纯正、千粒重高、饱满度好、发芽率高,被赞誉为“天然的种子生产车间”和“天然种子仓库”。为加大凉州区种质资源保护,全面摸清品种更新换代进程及品种种植结构,现对全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及品种更新换代情况展开调查,撰写形成调查报告。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凉州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现代种业发展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打造“沿山沿沙沿川”三大特色产业带,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落实监管责任、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科技创新,种业改革成效明显,企业实力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初步形成了“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管理法制化、决策科学化、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网络化”的种业发展格局,构建了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
1.1 区域布局已经形成
凉州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现有种业发展基础,通过项目倾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玉米、小麦、瓜菜、马铃薯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以洪祥、双城、丰乐等重点镇和黄羊河农场为主的“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一核心七基地”的现代种业发展布局,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格局。2021年,全区大田玉米制种面积4.8万hm2,各类农作物繁制种面积0.68万hm2,其中:玉米制种0.6万hm2、其他农作物繁制种0.08万hm2,保障了全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1.2 更新换代步伐加快
多年来,凉州区从省内外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大力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区境内玉米品种已先后更新换代4次。20世纪90年代大田玉米制种面积5.3万km2,品种以凉单1号为主,中单2号为搭配品种,玉米单产在700 kg/667 m2左右,凉单1号、中单2号两个品种种植时间长达10多年;到2000年左右引进沈单16号、沈单10号、豫玉22等品种进行示范种植,具有高产丰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特点,平均产量水平达800 kg/667 m2以上,均较凉单1号、中单2号增产,增产幅度达15%~20%,成为凉州区玉米种植的主栽品种;2006年以来,随着省内民营种子企业研发能力不断加强,先后选育出了金穗1号、金穗2号、金凯3号,引进了东单2号、东单11号等高产玉米新品种,这些品种通过比较试验、生产示范,适应性、抗逆性、产量表现等综合性状表现优良,成为农民玉米种植的首选品种,这些品种单产均达到850~900 kg/667 m2;2010年引进先玉335玉米新品种试种成功后,凉州区玉米种植品种结构发生了改变,该品种以高产稳产、优质、抗倒赢得广大农民的认可,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成为凉州区玉米种植的主栽品种,之后先玉1225、甘鑫128、甘鑫2818、中地77、泓丰656、陇单10号等省内外制种企业选育的新品种相继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为凉州区大田玉米生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创造了全国大田玉米产量1 000 kg/667 m2以上的高产纪录。小麦品种20世纪90年代初以地方品种武春1号、武春121等品种为主栽品种,引进了甘肃省农科院选育的甘春18号、甘春20号等品种为搭配品种,小麦的平均单产达到350~400 kg/667 m2。1994年从宁夏引进宁春4号、永良15号试种成功后,代替了原有品种,宁春4号成为主栽品种,永良15号为搭配品种,为防止常年种植品种种性退化,凉州区以良种场为依托建立小麦原种“三圃制”,对小麦品种进行提纯复壮,由部分民营种子企业建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实现了小麦生产良种化達到100%的目标,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区域小麦单产可达500~550 kg/667 m2以上;马铃薯品种进一步优化,马铃薯种植从传统的商品薯中挑选优质作种薯已转变到推广应用脱毒种薯,脱毒种薯推广率达100%,马铃薯产量成倍增加,平均单产达3 000 kg/667 m2以上。蔬菜、瓜类、油菜等其他农作物品种通过本土企业自选自育、省内外瓜菜科研院所和境外企业引进,已由常规种向杂交种推广转变,生产的瓜菜产品品质显著提高。
1.3 加工能力明显增强
经过多年沉淀积累,凉州区种子企业生产加工能力不断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增强,基地环境好转。全区现有各类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企业72家,其中玉米制种企业14家,小麦、瓜菜、食用菌等种子企业26家,日光温室蔬菜育苗企业32家。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瓜菜对外制种基地、马铃薯脱毒种薯繁种基地和全省重要的日光温室蔬菜种苗生产基地。全区玉米种子企业已经建成种子加工中心19个,种子晒场20万m2,仓库3万m2,加工车间1.5万m2,成套种子加工生产线19条,果穗烘干线达19条,年加工能力达到了1.2亿kg;小麦、瓜菜、种苗等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建成生产加工中心50多个,占地面积达50 km2以上,各类加工设施设备300台(套、件)以上。种子企业生产的小麦、玉米、瓜菜等农作物种子除满足本区域农业生产用种外,大部分销往河南、山东、安徽等黄淮海地区和云贵川等西南地区及东北部分区域。
1.4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凉州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质量塑造品牌,以品牌赢得市场”的理念,鼓励和支持种子企业建立科研中心,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打造精品、创建品牌,不断增强凉州区农作物种子的品牌效应和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2010年来选育(登记)农作物新品种135个(审定玉米品种89个,登记瓜菜、向日葵品种46个),吉祥1号、金北516、甘鑫2818、豪威168、陇单10等玉米品种和金城五号、金红五、美丽等西瓜新品种在省内外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现已申请“甜美”“金北”“豪威田园”“金城”“安泰达”等注册商标40余个,进一步丰富了种质资源,实现了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和科研成果高效利用。全区玉米、小麦、瓜菜、油料良种覆盖率分别达100%、100%、98%、96%。
1.5 基地管理逐步规范
凉州区2020年以来制定出台《凉州区现代种业发展实施方案》《凉州区农作物种子(苗)生产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不断完善制种基地监管制度,全面落实制种监管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建立镇向区、村向镇、组向村三级承诺制度,从源头上规范种子生产基地秩序。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镇指导种子生产基地村与有资质的种子企业签订统一印制《种子生产合同》,坚决杜绝企业未经镇同意,擅自进村入户违规落实种子生产面积,坚决杜绝无资质企业或受委托生产未按规定备案的农户、专业合作社和村委会违规进行制种。
1.6 违法行为查处力度进一步加大
坚持检打联动,定期不定期开展玉米制种基地巡查,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侵权生产、转基因生产、抢购套购等违法违规行为,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进行整改。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凉州区种子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机制,开展区境内制种企业信誉评价。对信誉良好的企业,优先推荐优势区域建立生产基地,在项目申报、企业品牌创建、政策扶持等方面予以倾斜;对有违法生产、套牌侵权、拖欠农户种子款等生产经营不良行为的企业,采取书面通报、媒体曝光、向社会公布等方式进行重点监管,限期整改。
1.7 利益联结机制趋于稳定
探索建立了“公司+基地”等5种利益联结模式,推进了种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公司+基地”模式。企业通过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量提高5%以上,农户既可获得土地租金,还可外出打工,实现企业和农民双赢。二是“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由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与企业签订生产订单,从事种子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三是“公司+制种大户(家庭农场)+基地”模式。由制种大户采用租赁的形式流转土地,以土地入股与种子企业联合建立种子基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四是“公司+农场”模式。企业通过农场、良种场、园艺场等建立种子生产基地,提高规模化水平。五是“公司+农户+基地”模式。企业通过订单形式,组织农民在自己的耕地中从事种子生产。
1.8 种质资源普查进展顺利
根据国家、省、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方案》精神,结合凉州区实际制定了《凉州区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对普查工作作出清晰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抽调51名技术人员开展普查工作,全面摸清“家底”。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广泛动员和组织社會力量参与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共征集红水萝卜、翘头青萝卜、小根白菜、北京小黑豆等古老、珍稀、特有、名优作物地方经济作物品种40份,超过任务20~30份的130%~200%。
2 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法规宣传不够
对《种子法》《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以及《甘肃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深入,部分种子企业、种子生产农户遵纪守法意识淡薄,依法治种的自觉性不够。
2.2 责任意识不强
部分镇、村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特别是村级网和村民小组格监管员对种子基地网格化管理责任落实不力,作用发挥不充分,存在个别农户在制种基地内插花种植和私繁滥制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重影响种子质量。
2.3 组织化程度不高
种子基地由农户分散经营,特别是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地块小且分散,基础设施不配套,未满足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的需要。大部分企业缺乏自主品种,一个制种企业只能在多个区域、多个基地村生产种子,未做到“一村一企一品”,基地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
2.4 种质资源征集难度较大
全区种植的玉米等农作物基本都是商品化的杂交品种,本地原有地方品种种植面积、信息共享不畅通、涉及部门较多、时间跨度较长等原因,给种质资源征集工作造成困难,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空间较少。
2.5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大部分种子企业缺乏科研开发资金和品种研发机构,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以代繁代制为主,种子价格受制于对方客户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效益不高,发展后劲不足。
3 意见建议
3.1 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环境
根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确定宣传内容,使各级干部充分认识贯彻执行《种子法》《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不断增强依法治种的自觉性和责任心;教育和督促种子生产经营人员严格按照《种子法》及配套法律法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做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通过现场培训、以案说法等方式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不断增强依法治种、依法用种意识,为现代种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3.2 强化基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积极争取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制种大县财政奖励、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等项目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作业机械配套,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的“五化”种子生产基地,鼓励和引导种子生产优势基地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土地向制种大户、农民合作社和种子企业流转,支持种子企业与制种大户、农民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不断提升种子生产能力和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1]。
3.3 规范监督管理,保障用种安全
按照“属地管理”和“层层负责、网格到底、责任到人、全面覆盖”的要求,严格落实玉米种子生产网格化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区种子协会和基地镇人民政府的作用,建立“政府引导、部门监管、协会协调、企业自律”的管理模式,定期不定期开展种子生产基地巡查,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侵权生产、转基因生产、抢购套购等违法违规行为,提升玉米制种监管工作的整体水平。
3.4 全面系统普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
严格按照省、市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行动工作安排部署和进度要求,加快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进度,全面完成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数据、信息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录入工作。建设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圃与新品种引进展示中心,加大人才和经费投入,保证凉州区传统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2]。
3.5 切实加大科研建设力度,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农业的科技技术人才引进,且支持种子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种子研发中心和试验基地,促进种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金西北、豪威田园、新金城、安泰达等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创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社会影响力大的凉州种业品牌。
参考文献:
[1]行丽,雷晓艳.合阳县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情况调查报告[J].种子科技,2014,32(7):2.
[2]焦爱霞,谭金玉,陈惠查,等.贵州稻类地方品种资源与生产应用现状调查[J].种子,2015,34(12):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