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润人心,致敬道德模范巾帼之花

2022-02-24省妇联宣传部本刊采编中心

现代妇女 2022年2期
关键词:樊锦诗莫高窟孩子

省妇联宣传部 本刊采编中心

樊锦诗,扎根大漠,潜心敦煌石窟考古研究,是我国文物有效保护的科学探索者和实践者,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了重大贡献,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

张莹莹,身有残疾帮助2700多名残障者成功就业,推动残障者多元化就业创业,并为残障者参与公共文明建设作了有益探索;

支月英,41年深深扎根在大山深处,坚守“一生只为一事来”的承诺,帮助1100多名孩子走出了大山;

徐玲玲,23年8400个日日夜夜坚持无微不至地照料中风瘫痪、心血管疾病频发的养父和年老体弱、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养母,让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舒心愉快,代代传承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

……

她们是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中的女性获表彰者,她们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弘扬向上向善正能量,树立文明和谐新风尚,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2021年,83岁的樊锦诗又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全国道德模范。她一生简朴,淡泊名利,这些年所获的奖章、奖状、奖金,她悉数交回单位。“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归于敦煌研究院几代人。”她说。

退休多年来,樊锦诗每年仍有大半时间在敦煌。历时十余年编写30多万字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9窟考古报告》,是这位半个多世纪前从北大毕业的考古人如今最惦记的事情。

“樊院长最关心的就是考古报告。她总说,考古报告很重要,一定要静下心来做,要对得起良心。”与樊锦诗一并参与考古报告撰写的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馆员王娇说。

1963年,樊锦诗大学毕业来到大漠戈壁中的敦煌。“当初我留下,就是因为对莫高窟有感情。丝绸之路孕育了敦煌,在这片祁连山雪水灌溉的绿洲上,中西文明交流荟萃。古人的智慧和创造,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文化艺术宝库——莫高窟。”樊锦诗说。

住土屋、睡土炕、点油灯、喝咸水,贫瘠的戈壁没有吓跑这位北京出生、上海长大的女孩。夫妻常年两地分居、孩子寄养在农村,生活上的困难与揪心也没能让她离开。

樊锦诗说:“敦煌的材料无比广阔,内容无限丰富,工作多得不得了。”来到敦煌后,她参加了莫高窟南区窟前遗址、敦煌七里镇汉墓等发掘清理工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

1985年至1986年,樊锦诗牵头负责莫高窟的申遗工作。“申遗给了我莫大刺激,世界文化遗产真是不得了的事!我才知道,国际上有关于文化遗产的公约、宪章,文化遗产完整性、真实性等理念,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的关系,文物保护与法律等。”她说。

这件事促使她不再局限于考古的天地,开始在实践中学习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各类政策,下定决心把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保护好。

她的一大贡献,便是用数字化的方法保护了在风沙中伫立千年的莫高窟。“与20世纪初拍摄的照片相比,很多壁画已经损坏模糊了。再往下发展下去,全都消失了怎么办?”20世纪80年代末,出于这个担忧,樊锦诗积极探索与国内外机构的交流合作,花了20年时间,做成了高保真的敦煌石窟数字档案。

在她的倡导下,敦煌研究院创新旅游开放模式,在我国文化遗产地中率先开展游客承载量研究,并利用敦煌石窟数字档案建成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游客先观看数字电影了解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再前往洞窟领略千年前古人留下的慧心妙笔。

“我们提倡负责任的旅游,对文物负责,也对游客负责。”她说。

樊锦诗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从繁重的管理工作中抽身后,便回归考古本行,接着做“该做的事”——考古报告。

“樊院长有着做研究做到底的精神。她搜集国内外大量的资料,经过非常详细地对比研究,才会提出自己的结论。但她从不以‘权威’自居,和我们讨论,听取我们的意见,总想着培养年轻人,为年轻人的发展考虑。”王娇说。

在自称“80后”的樊锦诗眼里,大漠戈壁中一代代人坚守接力,所要做的无非两件事:一是陪伴好莫高窟,二是不断地探索前进。

“我相信事情是一棒接一棒地做下去。我做了我的这一段,现在能做一点是一点。我期待并且相信年轻人会做得更好,继承‘莫高精神’砥砺前行,为人类的文化遗产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献。”樊锦诗说。

文/林志文 欧阳永艳

张莹莹,1989年出生,广东省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虽然她是一名肢体残障者,但她没有被命运的不幸羁绊,而是逆风“飞翔”,用自己的方式追逐梦想,用心用力帮助残障者融入社会。她说:“帮助更多的残障者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改变命运,拥有精彩的人生,是我的事业方向。”

她带领团队大胆创新,推动残障者多元化就业创业,帮助更多残障者融入社会。被她帮助过的人说:“有一种温暖叫张莹莹。”张莹莹也被媒体誉为“勇敢的雨燕”,先后获得“全国自强模范”“中国好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2021年11月5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发布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张莹莹获得“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

1989年8月,张莹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的一个大院,三四岁时一场小儿麻痹让她差点夭折,经过救治虽然保住了生命,但下肢几乎丧失了行动能力。虽然行动困难,但张莹莹始终坚强而乐观,从不认为自己“特殊”。

2011年,张莹莹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深圳,刚下飞机,志愿者们一路帮助她提行李到大巴车上,这份热情和关心使她深深感受到深圳“关爱之城”“志愿者之城”的人文氛围和大爱包容。于是,刚到深圳她就注册了义工号,多年来一直参与志愿服务、文明实践活动。

到深圳工作后,张莹莹凭借良好的教育背景、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飞速成长,而包容与友善的社会氛围,更是让她坚定了投身残疾人服务事业的想法。她说:“我想打破人们对残障人士的传统认知,我们并不是只能够进工厂做工或从事按摩行业。”2016年,她和做公益的伙伴一起注册了慈善组织——深圳市雨燕残疾人關爱事业发展中心,为残障者提供心理辅导、就业培训等服务。机构取名为“雨燕”,意在残障者不被身体所限制,逆风“飞翔”,勇敢追梦。2018年,她带领“雨燕”团队运营管理龙华区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IC爱创空间”。该机构为创业初期及有创业意愿的残障者提供资源链接、法律咨询、心理干预、人员代招等服务,开创残障者多元化就业创业模式。

多年来,张莹莹积极推动残障者多元化就业创业,创办4家社会组织、2家企业,组织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200余场,并成功孵化出残障者创业企业和社会组织23家。多年来,她大胆创新,探索“互联网+就业”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以需求为导向,帮助2700多名残障者成功就业。

张莹莹说,因为感受过很多善意,所以更想要以自己的努力回报社会,帮助和自己一样身体有缺陷的人群。为此,她还主动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

在深圳市对口扶贫地区广西东兰县、凤山县、巴马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地,张莹莹带领团队连续3年前往那里,针对当地残障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摸底调研,了解当地残障者的需求和发展情况。结合残障者的身心状况,她在扶贫地区开展重度残障者居家就业岗前培训,秉承着“就业一人幸福一家”的宗旨,精准化、精细化为每个地方的残障者制定就业计划,帮助当地残障者由依赖政策帮扶转向创业就业脱贫,帮助贫困地区残障者掌握一技之长,助力脱贫致富。

张莹莹还担任龙华区公共文明促进会会长、区义工联监事长,并积极倡导“文明众筹”理念,鼓励市民群众共建共享文明城市。目前,龙华区公共文明促进会有4万余名个人会员,这支队伍已成为深圳公共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她带领这支队伍,积极推动无障碍城区建设,弘扬无障碍城区文化,为残障者参与公共文明建设作了有益探索。她表示,“多元、融入、平等、参与”是她从事志愿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帮助更多残障者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拥有精彩人生,是她毕生的责任与担当。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支月英41年深深扎根在江西省奉新县的大山深处,只为“一生只为一事来”的坚定承诺。如今1100多名孩子走出了大山,她却一直守在原处,不曾离开。

值还是不值?做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1980年,19岁的支月英怀着对人民教师的美好憧憬,通过考试在奉新县澡下镇的偏远山村泥洋小学当上了一名教师。泥洋小学地处山区,海拔上千米,人烟稀少,不通公路,出门全靠两条腿,学生们上学都要走十多公里山路。一到开学,课本、教学用具都需要老师从山下肩挑手提运上山。不顾家人们的一致反对,支月英怀揣着献身教育的理想和激情来到泥洋小学,开始了自己的山村教师生涯。上班第一天,村干部就带着怀疑的语气对支月英说:“我们这里条件艰苦,老师都留不住,来了半年一年都会想方设法调走。你一个外来的年轻姑娘,肯定呆不了多久。”白天还好,一到晚上,窗外山风呼啸,鸟兽怪叫,支月英满心恐惧,有些想家了。第二天,支月英来到破旧的教室,看着朴实天真的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明白了教育对山区孩子的特殊意义:他们需要一缕阳光,照亮心灵、点燃希望!支月英就这样成为了孩子们心中的那一缕阳光,照亮了他们的美好未来。

2018年,支月英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她利用两个月时间,深入农村中小学校、教学点、教师家中,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提交了关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待遇的建议。建议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专门派人与她对接答复。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每个月平均增加了500元左右的乡村教师补贴。

苦还是甜?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的承诺

过去受封建传统观念、家庭贫困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山里人认为,“女孩子,总归要嫁人,读什么书?”“家里穷,读不起,读不读都一样。”支月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不愿意任何一个孩子离开教室,不管白天黑夜,她都会反复上门劝说孩子的父母,甚至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家庭贫困的孩子上学。有一个叫彭小红的学生在支月英的资助下,得以继续上学,后来顺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成为山里第一个大学生。“别人当老师赚钱,你当个老师倒贴钱!你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什么?”面对这样的发问,支月英笑着说:“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是我坚守山村的信念和承诺。”

为了能够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支月英利用节假日,跟着壮劳力去山里扛木头、拉毛竹、装车,不料发生车祸,直到现在,她右侧的太阳穴旁还看得到当年受伤留下的凹陷痕迹。祸不单行,因为支月英成天忙于教学,右耳、右眼患病却没舍得耽误教学下山就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右耳失聪、右眼失明。支月英给孩子们带去了光明,却让自己失去了光明。41年来,支月英将1100余名贫困山区的孩子送出大山,资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引领一批又一批山村孩子走向未来。

走还是留?越走越往深山里去的“大傻子”

总有人说:“支月英真傻!别人都想尽办法往山下走,她却越走越往深山里去。”支月英总是淡淡一笑,说:“山里需要我这样的大傻子!”2012年2月,组织上考虑到支月英的身体状况,决定调她下山到镇中心小学任教。正在此时,距离泥洋村十多里路、更偏远的白洋村群众联名请支月英到白洋村任教。支月英毅然放弃了条件更好的镇中心小学,又奔赴大山更深处的白洋教学点。

40多年的时间里,组织上多次给她安排调动工作,但每次都被她婉拒。5年前,支月英到了退休的年纪,本来可以下山好好休养身体,与家人团聚,她却选择了继续守护山里的孩子。无数次有人问她:“支老师,你会走吗?”支月英笑着反问道:“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支月英始终坚守着那份樸实纯粹的初心:“我只希望山里的孩子们能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41年来,看到孩子们一个个走出大山,支月英觉得来山区任教非常值得。她常说:“我们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守,而是坚守了才有希望。坚守山村教学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对山里孩子的一个承诺、一份守护。”

文/耿兴敏

徐玲玲,1970年出生,是重庆市涪陵区税务局一名职工,全国孝老爱亲模范。

23年,8400个日日夜夜——徐玲玲用普通人生命长度近1/3的时间,坚持无微不至地照料中风瘫痪、心血管疾病频发的养父和年老体弱、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养母。

孝女:23年悉心照料重病父母

“父母身体健康,就是我最大的满足;一家人平平安安,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每当被邻居们夸赞,她总爱这样说。

没有血缘,却是最亲的人。1971年,1岁的徐玲玲来到养父母家中,组成了一个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从来到这个家庭的第一天起,她就被养父母捧在手心疼爱、呵护。然而,生活节奏却在1998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破——徐玲玲的养父因中风瘫痪了。

“除了生死,一切都不是事!”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养父和年迈体弱的养母,徐玲玲意识到她没有时间悲伤,她必须振作起来。

为了让父亲重新站起来,徐玲玲四处打听好医生,一年多时间里,她与丈夫每个周末都带着养父在丰都、南川等地辗转求医。

为更好地照顾养父,她自学了很多护理知识,推拿按摩、清洗理疗、理发修甲……父亲大小便频繁失禁,她总是洗了又换,换了又洗;多少次父亲心血管疾病突发送医,她挂号送检,忙前忙后,好不容易坐下来,布满血丝的眼睛还不忘盯着点滴瓶……

感恩:让父亲有尊严地活着

丈夫周维心疼她,曾经问:“长期这样,你觉得苦不苦?”徐玲玲笑着聊起童年,朴实地说:“小的时候父母养我,现在我照顾他们是应该的,并没有觉得多苦多累,安顿好他们,我才能安心地工作和快乐地生活。”

有一次,徐玲玲给父亲买了新衣服,父亲却说:“我已经是活不了几天的人了,没必要再买新衣服咯。”

“父亲需要有尊严地活着!”那一刻,徐玲玲才惊觉,对父亲的日常照料很重要,但提高父亲的生活质量,帮助父亲找回生活的信心,更是重中之重。

徐玲玲尽全力让原本是知识分子的父亲每天都保持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父亲的双手双脚有灰指甲,因为瘫痪手脚也已变形,指甲长进肉里,她就给父亲剪指甲,细心地一点一点磨。徐玲玲鼓励父亲自力更生,耐心地教他用一只手叠被、刷牙、吃饭、写字、如厕。

父亲喜欢看新闻,徐玲玲就手把手地教会父亲使用遥控器、电脑,通过这些工具,父亲可以独立看视频、听音乐、读新闻、查药方,真正实现足不出户便可浏览天下事,老年生活有质有量,有滋有味。

2011年,徐玲玲母亲患青光眼和白内障,双目失明。那时她初到新岗位,需要学习很多新业务,又恰逢单位要求复习考证。不容多想,她嘱咐丈夫照顾好父亲,收拾好衣物、背上书本,就和母亲一起住进了医院,这一住就是半个多月。此后,母亲还经历了十余次住院治疗。其间,她白天在单位处理工作,中午和晚上赶到医院照顾母亲,夜深人静时,还要在医院走廊昏暗的灯光下复习备考。

最近几年,母亲又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徐玲玲说:“我像照顾小孩一样照顾她,就像小时候她照顾我一样。”在安顿好父亲之后,她还带着母亲参加夕阳红旅游团,到周边区县、韶山、新疆、香港、澳门等地去游览,让老人开阔眼界。

照顾家人是应当,履职尽责更是担当。在父亲瘫痪、母亲多病、孩子年幼的日子里,她宁可自己忙成陀螺,也不愿耽误一天工作,她2次获评全区税收征管能手、1次获评全区纳税服务能手。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在单位树立了先进榜样。她硬是在照顾老人的间隙,先后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税务师执业资格等证书。

孝老爱亲,良好家风代代传承。好家风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力量。让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舒心愉快,是他们一家共同的愿望,也是美德代代传承的精神内核。

(综合新华社、全国人大网、《中国妇女报》整理)(责任编辑 辛彩霞)

猜你喜欢

樊锦诗莫高窟孩子
莫高窟晚唐经变画乐器内容比较研究——以第18、12窟与第85窟为例
樊锦诗学会了遗忘
樊锦诗学会了遗忘
学会遗忘
樊锦诗和敦煌一起慢慢变老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