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思维”要高分
2022-02-23江苏唐惠忠
江苏 唐惠忠
当前同学们的作文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思维能力不够。“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一、审辩式思维,避免片面化
许多看法,都是局部的真理;许多观点,并不是非黑即白,必须避免不是真理就是谬误的幼稚思维,学会审辩式思维。比如“信念”的意思是“坚信不疑的想法”。人生有许多奇迹,有时轻而易举就可做到,其中缘由就在于非凡的信念;但是,一般人可能没想过“信念也能葬送自己”。如1958年“超英赶美”的错误信念,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承受了深重的灾难。姚明凭着自身优势与坚定的信念实现在美国职业篮球赛场上的梦想,可换成潘长江,就是把他的信念打造得比磐石还坚硬,也没人相信他能梦想成真。信念的力量来源于正确的判断与认知,确立的信念如果是错误的,越坚定,结果就会越悲惨。如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信念,他的“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而犹太人是劣等民族”的信念,就是不人道乃至反人类的。正确的认知该是:一个人确立、坚守信念不是件难事,难的是让信念成为客观的、正确的、慈善的、人道的。
【考题一】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深度思辨
考题要求“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评说”意味着可以认同、赞赏,也可商榷、否定。如果针对“人要读三本大书”的观点作审辩式思考,可以反思:作家的话是平庸还是深刻,是拾人牙慧还是独特体验;“三本大书”之间是否矛盾;一切“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是否都要无条件地阅读,等等。一考生拟题“借有字之书品人生”,对此进行了“审辩”:
歌德曾说:“有读书经验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东西,一只眼睛看到纸背后的东西。”对待读书问题,先贤早有预见,“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早已刻在“有字之书”的背后,只待有经验、有智慧之人前去寻觅。
在我的理解中,读三本大书的观点似乎显得刻意与偏狭。其余两本书早已融入“有字之书”的血液,又为何要生生将其剥离,以显示专业与高深?
另一位考生写的是《合“三书”为一体》,想法也非常独到:
……但我认为,对人生“三书”不应将其分得如此之细,其阅读并无先后,而是同时悄然发生,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
二、纵深式思维,避免肤浅化
世界是错综复杂的,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象看到真相。有一篇时评《熊孩子怎么“治”》颇具借鉴意义:先强调“熊孩子不等于坏孩子。正如小狗、小猫格外调皮好动,人类的孩子同样处于探索世界的初期,‘熊’是一种本能和天性。加上精力旺盛,脑筋灵活,就会显得格外‘熊’”,这是运用了审辩式思维;接下来往深处掘进,突出“熊孩子本身不是问题,但如果放任不管,就难以成长为有理性、有规矩的社会人。管住熊孩子,有个下限,就是尽最大可能,别让孩子的‘熊’干扰别人”,并进一步揭示深层原因——“生活中只有真正的‘熊大人’,没有真正的熊孩子”,然后顺势亮出了“管好熊孩子,关键看大人能不能因势利导,在孩子‘耍熊’之际,紧紧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兴奋点,引导其趋利避害,诱导其创新创造”的对策。如此析理,就避免空泛而走向了深刻。
【考题二】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深度思辨
“说纽带”这道题,入题容易写好难——关键是要写出识见,即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源于心灵的思考。就指引性材料来说,解释了“纽带”,谈了“纽带”的意义、作用,也谈到了现实需要,不过还显得很宏观。有必要找准一个小切口和巧角度(如“一个老人是家庭的纽带,有她,家就有灵魂;没她,家就缺少味道”。又如“汉字:维系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博物馆——联结昨天、今天与明天的纽带”),并且纵深式地写出对“纽带”的识见。比如可引进“弱纽带”这一概念,递进式地阐发:
(1)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友、同学、同事……这是十分稳定的强纽带关系;与之对应,还存在另外一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更广泛,然而却是“肤浅”的社会认知。如一个被无意间提到的人,或打开收音机偶然听到的人……这些属于“弱纽带”。(第一层:引出话题,列举现象。)
(2)强纽带提供了人们彼此信任的基础。然而,与一个人的工作、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纽带,而常常是弱纽带。这是因为:弱纽带虽然不如强纽带那样坚固,却有利于在更广的范围内传递信息,且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第二层:二者对比,凸显优势。)
(3)互联网的出现,使弱纽带的作用更加显现出来。可能弱纽带的两端,之前并没有交集,彼此未曾谋面,认识的时间也很短,并且“更新换代”异常迅速,但在此类弱纽带“海洋”里,我们仍可以开始全新的知识生产、共享和传播,共同参与形成知识创新,这是新思想、新信息的最大来源。(第三层:联系现实,展示策略与效应。)
三、因果式思维,避免简单化
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因此“知其然”固然重要,“知其所以然”更为重要;同时,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我们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产生的原因,又要看到它会引起的结果。有的因果关系是连锁的,更需运用因果思维分析论证。《管子·治国》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因为“民富则易治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相反,“民贫则难治也”,因为“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像这样分析连锁的因果关系,必然逻辑严密。
【考题三】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深度思辨
专就“原因分析”而言,相关入题点包括:
1.可以对人对事进行预测的原因:事物是变化的,而事物的变化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2.预测有可能落空的原因:事物的发展受到自然力、人力等不可知、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此事物发展又存在不可知、不可控的偶然性。
3.“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的原因:或是心存侥幸,或是为了增加确定感和安全感,或是想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或是人类探求未知的好奇心使然。
4.“有的人则不以为然”的原因:或是因为生活多变,自己有过预测失败的经历,或是想要享受“柳暗花明”的惊喜(有时生活的魅力恰恰在于未知,在于变幻莫测带来的挑战和乐趣)。
四、创新式思维,避免平庸
作文尤其是议论文表达自我认知,阐明感受感悟,一定要力避人云亦云,力求有所发现,对前人的见解有所突破。比如世人大多崇尚“第一”而相对贬低“第二”,有人却撰文《“第二”的价值》另发新见:当具有积极引领作用的正能量的“第一”出现后,要有“第二”的跟进才能形成趋势和力量(“正是众多‘第二’,成全和光大了‘第一’的价值,共同铺就了通向胜利的道路”“正义所以能战胜邪恶,光明所以能战胜黑暗,善美所以能战胜恶丑,就在于众多的‘第二人’一起汇成正能量的洪流”);当消极丑恶的具有负能量的“第一”出现后,如果“第二”拒绝跟进甚至出面制止,情势就不会恶化。最后以“只要有颗向善上进之心,第二又何妨”作结。这类有创见的文章,能给人更大的启发。
【考题四】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深度思辨
文题材料最后一句提供了四种立意方向,“发展”“人情”的层面易于入手,但容易停留在比较浅的思维层次;“观念”与“哲理”层面提升了思维含量,比较难写,但易于出新。实际上,想立意高远、构思出彩,需要有逆向运思的勇气和智慧。比如:
1.肯定私家车的重要价值:不自欺欺人,不被共享单车的伪共享风刮得凌乱不堪。
2.肯定汽车、火车的快速、高效对促进人类进步的意义。
3.从小轿车驶进寻常百姓家,肯定社会的发展进步。
4.赞美汽车行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崭新的城市格局及人们的规则意识、守时观念等,展望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