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2022-02-23王坤
王坤
(南京市浦口区交通运输局,江苏 南京 211800)
随着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法律和条例的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也有了具体的规范指引,因此在夯实国有资产家底、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水平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初步构建了资产管理制度框架,国有资产整个生命周期各环节的相关程序、权责方面也逐渐得到了规范。但在当前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及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国有资产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完善与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体制,做到账实相符,确保资产信息全面、准确和完整是适应新形势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迫切需要和客观必然。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内涵及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为国家所有,其资产均属于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是通过使用国家拨付的财政资金购置,调拨或接受捐赠以及其他方式依法取得或形成,由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控制、使用、以服务于社会公众并有可能带来经济利益,为实现政府职能和社会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具体以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形式表现。
国有资产管理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代表国家对其资产行使所有权、管理权和处置权等一切管理活动的总称。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主要以当地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及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分级监管为主要方式。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目标是通过进一步完善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高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组织结构作支撑,构建从科学配置、使用有效、处置规范到监督到位的整个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并将资产管理与预算、财务、绩效等管理相结合,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监管,在保证国有资产安全性的基础上发挥最大效能。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产配置环节存在的问题
(1)配置与预算脱节。通常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是由财政拨付的资金购置,因此有严格的配备标准与程序。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存量、资产编制、履职需要和财力情况进行测算,按照预算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预算编制,待纳入本单位的年度预算后才能进行配置。这是一个规范的配置流程,而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配置的业务职能部门对上述信息不甚了解,缺乏计划性,资产配置往往与预算编制脱节,导致配置过剩或配置不足。
(2)配置缺乏详细论证。可能出现在编制资产配置计划时未根据本单位的存量资产、编制和履职情况进行充分清查摸底,对需配置的超编、超价格限额标准缺少相关论证而盲目采购,导致财政资金浪费。
(3)不经过政府采购。近年来,财政加强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配置的管控,配置的资产必须要经过政府采购流程。但由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政府采购流程的不熟悉,觉得手续繁琐,对金额不大的国有资产直接进行配置,会产生内部管控风险。
2.资产使用环节存在的问题
(1)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配置基本上是按人员编制及职能进行配置,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配置时会按满员满配进行,电脑等办公设备几乎人手一台,有的甚至因为其他职能还会增加配置。若有人员调离,则其使用的办公设备则会闲置,而新进人员又为其重新配置新的办公设备,造成国有资产浪费。另外,在使用中不进行日常维护,野蛮使用甚至损坏,导致资产实际使用寿命缩短,使用效率低下。
(2)对出租、出借和对外投资行为监管不力。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闲置的房屋、车辆、大型设备等国有资产在对外出租、出借或投资时,未履相关政府非税收入和国库集中收缴规定的报批手续,对其收益不能及时上交财政部门,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3.资产处置环节存在的问题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重视资产的配置环节,却在产权的转移或注销等处置环节比较随意。一是对虽使用年限已到但尚可以使用的资产人为淘汰,对报损以及其他非正常损失的国有资产处置不进行评估论证和毁损原因的责任认定,不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直接进行报废处置。二是对达到报废状态的国有资产,未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及规定程序履行报批手续就进行处置,处置后的残值收入也不能计入上缴财政部门,在处置环节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4.资产核算环节存在的问题
(1)资产登记与资产核算脱节。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高速发展,财政部门以及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基层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完善,并开发了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相关平台。在国有资产的实物、账面价值与固定资产的信息登记录入系统或相关平台时要核对一致,不能偏差。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配置资金来源渠道多,相关流程也较多,涉及财政预算、政府采购等多个部门,可能会发生采购资产已经到位,但采购资金却还未批复下来,造成资产系统与账务系统的不一致。
(2)入账金额不准确。例如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费用直接列支,或应直接列支的费用却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成本里,造成资产入账价值的不准确。
(3)存在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物价值有很大的差异。财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记账和核算,而国有资产大部分由办公室等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在实际核算与管理中可能存在衔接漏洞,例如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实际使用与管理和产权登记不在同一个单位,可能导致账实不符。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首先,部分单位负责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不重视,产权意识薄弱,对整个部门的固定资产数量、产权情况、使用情况不做了解,不落实相关的管理职责,导致职责分配不清晰。其次,相关的管理人员不认真负责,并且对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不太了解,一旦出现问题里会相互推诿,不利于国有资产管理。
2.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正是各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的关键阶段,对于适合目前改革阶段的国有资产管理的组织结构、相关制度、职责权限等缺少科学合理的设置,未建立起一套适合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3.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不到位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不到位。监督不到位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受编制限制,各单位并未配备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国有资产的监督工作,大部分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其专业和业务技能不能有效实施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相关内部控件制度不完善,未形成一套从资产配置开始到资产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内部监督机制。
4.资产管理的信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平台都是由财政部门统一开发的。与传统手工管理相比,其管理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系统功能开发不完善、权限设置不合理、资产类别不分明等,操作也较为繁琐,导致信息录入不准确,无法提供及时、准确、动态的资产信息。另外,在与财务系统地对接上还存在缺陷,目前只能在编制资产相关报表方面发挥作用,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管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在实际资产管理工作中,例如查询时,必须由资产管理人员进行查询,操作不方便,对资产信息了解有差异,导致账实不符情况发生。又或是出现人员调动情况时,不能及时更新调整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信息,导致部门在进行国有资产清查抽检时会发现资产卡片与实际信息不符。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首先,开展对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宣传与培训。通过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及专家授课、同行业交流等方式提高部门领导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提升资产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其次,落实相关的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责。通过对整个部门国有资产数量、产权情况、使用情况进行责任划分,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
最后,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减少内耗。从思想上树立主人翁意识,激发各个部门与人员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首先,设立国有资产管理组织机构。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主要是由同级财政部门实施综合管理,由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级及其下属基层单位进行监管,而基层单位则对本单位的国有资产具体管理负责。由于大多行政事业部门及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种类多且产权情况复杂,主管部门对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对待资产的配置、使用及处置仅局限于审核与审批阶段。同级财政部门对所管辖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管理的情况也仅限于需要审批时。鉴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有限,无法像企业一样专门设置资产的管理组织机构,可由主管部门组织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工作小组。该小组应由主管部门分管财务领导担任组长,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资产管理人员担任组员,组长直接向主管部门领导负责,该小组主要负责本部门的国有资产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配置申请、资产使用、处置情况报告、固定资产清查等工作。通过设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的管理组织机构将国有资产管理落在实处。
其次,制定科学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的管理影响因素较多,实际管理较为繁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国家近些年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科学制定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通过合理设置分配职责权限,明晰各部门的资产管理责任,深入、细致开展各项资产管理工作。另外,还应与全面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内部控制、绩效管理等制度相结合,通过制度约束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最后,制定清晰且操作性强的资产管理流程。该流程清晰表明资产管理的每个节点对应的职责权限,在缩短资产管理信息沟通的渠道和时间的同时,落实每个资产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就算出现人员调离也不会脱离资产的岗位管理。
(三)资产管理的内外监督相结合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内部审计和资产清查。一方面,单位领导通过组织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国有资产采购、管理、使用、报废处置等环节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与问题,并立即进行完善与整改。另一方面,通过对本部门的实物资产的摸底清查,对本部门的国有资产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对产生的实物与账务不一致等问题予以入账和清理,确保真实完整地体现资产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外部监督则主要来自财政审计部门及主管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的、多为不定期外部审计,只有扎实地做好部门内部监督工作,才能避免在上级部门组织的外部审计中产生重大影响并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由此以内部监督为“主”外部监督为“补”,通过资产管理监督内外结合,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搭建相关信息化管理平台
首先,对系统更新升级。通过完善简化系统操作功能,并将资产管理同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内控管理等系统相结合,并扩展至各基层单位的信息化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使行政事业单位各个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实现多节点控制模式,动态反映国有资产整个生命周期相关信息。其次,提高人员素质打造信息化管理环境。通过对基层资产管理相关人员进行日常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与交流,促使财务人员、资产管理人员转变管理思维,同时可制定对相关人员对信息化应用和业务赋能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法,采用提拔、奖励等激励方式持续提升工作效能,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全面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内涵及目标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目前在国有资产具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如何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各级部门与相关人员都有盘活、用好、管好国有资产的义务与责任。只有牢固树立行政事业单位带头“过紧日子”思想,健全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手段,并运用信息技术完善,全面推进共享共用资产资源,推动绿色发展,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做到物尽其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