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教育哲学之“成于乐”在大学精神培养中的重要性*

2022-02-23鹿钦兰

大众文艺 2022年23期
关键词:儒家孔子大学

鹿钦兰

(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一、“成于乐”的哲学阐释

1.作为最初德化之大成的“乐”

狭义地讲,“乐”指乐器或音乐;广义地说,“乐”泛指美学趣味和审美趋向。《礼记·乐记》曰:“比音而乐之……谓之乐。”①乐通人心,且可调节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用马一浮的话说,就是“悦、乐都是自心的受用。”②乐之为教、为德,所来甚远。如叶匡政所言,儒家一直“礼乐”并称。甲骨文中,并没找到“礼”字,却有“乐”字。这可能表明,乐比礼出现得还早。③乐之为教,确早于礼。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学。古之大学,名为成均。“均”就是“韵”。这说明古之大学本以《乐》教为名。“大学取义如此,可以想见当时德化之盛。”孟子赞孔子为“金声玉振”,“集大成者”,也是以乐为比的。②《礼记》有言:“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①如此可知,乐之为教,是最为古老的教化传统。而“乐”则是最初德化之大成。

2.作为教化手段的“乐”

重视音乐,是先秦儒家中普遍的风气。孔子在陈绝粮,仍弦歌不辍,就是典型的例子。《庄子·渔父》载,“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论语》中又说,孔子与人歌,遇到唱得好的,必请他重复,尔后与之同歌。④孔子的音乐鉴赏力极强,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且感慨:“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载,孔子击磬,乐声中有“坚定的意志”和不随世道变通之心。《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闻妇人哭于墓,而知其“壹似重有忧者”。果然,因为逃避猛于虎的苛政,妇人已有三个亲人死于泰山猛虎之口。孔子既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理想,也能闻声而知他人之喜怒忧欢。这当然得自他很高的音乐修养,是音乐修养使孔子的感觉更加敏锐,对人世之忧患也同情更深。

《乐记》认为,“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大夫无故不彻悬;士无故不彻琴瑟。”这就是说,君子不可荒疏“娱身及治民之乐也”。①作为教化的手段,音乐既有利于个人之“协调、修养身心”⑤,也有助于平天下,谐万邦,“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3.作为认识论的“成于乐”

马一浮认为,“认识论,近于《乐》”“《诗》《书》至善;《礼》《乐》至美。”②学而不能达于乐,是兴而未久,行而不至之学。《论语》首句拈出“乐”字,大有深意。而《论语》“成于乐”中,“乐”字的真正所指,已不是具体的“音乐”,而是泛指类似源自音乐的一种愉悦之心,是“兴于诗,立于礼”之后,沉潜既久,安而乐之的一种悠游自得,超然而在的“恒心”。“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庄子·逍遥游》)“学至于此,可谓安且成矣,故名为君子。”②“立于礼”,仅是有规矩,“直方大”;“成于乐”才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两者之间,复有云泥之别。到了“成于乐”,才能“礼”与人合,不勉而中。

如此可见,无论就一般意义上的学问,还是就道德修养而言,“成于乐”都是达于大成的标志。此之谓“成于乐”的认识论意义。

4.作为儒家教育哲学最高境界的“成于乐”

作为一种教育哲学思想,“成于乐”不仅局限于音乐和音乐修养,而是强调只有当诗、礼之学达到以之为乐,乐而安之的境界,才能实现人性最根本的提升。顾炎武说:“夫子之论观人也,曰‘察其所安’”。⑥兴于诗,立于礼,未必是真正养成了君子品性。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还必须“庄以莅之”,“动之以礼”,方能守之。(《论语·卫灵公》)能安于所学,真诚认同了,才算“成于乐”,方能“游于艺”。“成于乐”,还必须“游于艺”。因为,正如《乐记》所说:“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出故文。”音乐和人的愉悦均发自内心,所以能“静”。静则能安,安则能守。因而,作为关于学问的哲学,“成于乐”要求读书要读到乐其所读,乐于坚守的境界。马一浮的观点同乎此意:“学至于此,可谓安且成矣,故名为君子。”②如此,“乐”可以说是儒家学问或教育之最高境界。

二、诗、礼、乐的内在统一

诗礼乐,都是儒家非常重视的教育内容。辩证地看,三者既相区别,又有内在的统一,统一性重于差别性。这种统一性体现在诸多方面。

首先,三者统一于“兴于诗”,或统一于“学而时习之”。诗、礼、乐都是君子必学、必修的内容。如果人的修养是毕生之旅,那么其发端是始于读书。而这种自我完善之旅永远在进行中的标志,就是读书习惯,以及一次次重新开始的读书习惯之养成。简言之,“兴于诗”就是指明,个人修养之启动与成功,都在读书一事。“兴于诗”,就是别想“离开书”。⑦

其次,三者统一于“礼”或“立于礼”。诗与乐都有喜怒哀乐,爱憎悲欢。而这些都属于道德伦理的范畴。所以,无论是诗,还是乐,都离不开道德礼义之“礼”。诗必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且达于礼,然后才可论诗。而儒家所谓“乐”,是符合礼的乐。故三者可以统一于“礼”。

第三,三者更统一于“乐”。诗就是可以读的音乐。所谓“《诗》为《乐》章,《诗》《乐》是一,而教别者,若以声音、干戚以教人,是《乐》教也;若以《诗》辞美刺,讽喻以教人,是《诗》教也。”①诗与乐,本质上不分,是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关系。且诗、乐既然同是教化,而所教者何?礼也。故,诗与乐,通过礼,也达到合一。当然,在最终的形而上的层面,正如《论语》首句所说,学问、仁义、以及人不知而不愠,都是一种“乐”。此三者向上升华,最终合于儒家教育哲学所称道的广义的、普遍的“乐”。读书要达到小成,必须达于“敬业乐群”,“仁以行之”,就是“礼”,或“立于礼”。小成不足,还要“大成”。而所谓“大成”,就是“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遁世无闷”,“人不知而不愠”。概而言之,就是“成于乐”。

进一步追本溯源,也可以说“兴、立、成”之教育哲学思想统一于《易经》的哲学趋向。《乐记》说:“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简”与“易”都渊源于《易经》中关于“道”的漫长的历史沿流。更重要的是,《论语》所描写的孔子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兴于诗”,何其相似于《周易》中的“自强不息”、“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立于礼”“敬业乐群”何其相似于《周易》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而“人不知而不愠”、“成于乐”,何其相似于《周易》之“遁世无闷”、“贞固足以干事”、“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而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高度对应于《周易》第一卦“乾”卦的元亨利贞。“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矣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⑧而“兴于诗”,学而时习,乾之元也;体仁乐群,得众用世,礼也,立也,亨而利也;“成于乐”,“人不知而不愠”,语默出处,潜龙之德,贞夫一也。故“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论学之元亨利贞也!可以说,在此,既有儒家学问之道,又实现了天道、人道与学问之道之大统。大统之中,又内含着一种内在的循环。

三、音乐教育、乐教和大学精神之养成问题

联系到当今高等教育,大学精神,以及高教的改革和发展,儒家关于音乐及“成于乐”的哲学对当今的启发是,应该重视大学中的音乐教育、音乐文化,以及儒家的“成于乐”所代表的教育哲学思想。大学生高雅气质以及文明精神之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固然始于读书,但只读书是不行的。就学养而言,还要“知书达礼”,乐于所学,安于所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雍也》)。故“兴于诗,立于礼”之后,仅是“小成”,还必须“成与乐”,以至于“大成”。换言之,“立于礼”但没有达到“成于乐”,就不能保证真正解决了培养人、改变人、成就人的最终目的。因此,重视教育之“成于乐”,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成于乐”了,才算彻底培养、改变、成就了人,使之能“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当前正在进行的普通高校大面积朝职业化转型的发展,不能被理解为“文化以及学科”知识系统的降格或通俗化,功利化,甚至庸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教育质量滑坡,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教育水平下降等问题,部分原因就在于,在很大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以文化降格、学科要求降低为代价,甚至以此为途径的误区。普及或大众化,不能等同于通俗化;注重实用不能堕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泥潭。甚至包括职业教育,也不应该忽视语言等人文学养的要求和教学。乌干达曾在1957年试办职业学校,以培养技工,结果,13所职业学校,8年时间,只培养出25名合格的技工。分析显示,失败的原因在于学生语言训练不足、选择职业过早,以及欠缺对工作环境的认知等。⑨这说明,专业知识的学习本身,也必须指向、并达到“成于乐”的境界。如果学而不知所学之意义,不爱所学,不要说走出校门之后,即使在课堂上,也将心不在焉,甚至厌恶、痛恨自己的专业和学科。教育之悲剧,大学生涯之败,源于不能“成于乐”者应当是大有人在,甚至比比皆是。所以,忽视了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中的“成于乐”这一点,不但意味着专业思想教育自始至终都没有成功,而且整个教育过程都失败了。“成于乐”,就是要指向相关审美观的养成,或以此为旨归。

当然,“乐”首先是指音乐。但是,参考儒家之爱乐的传统,特别是儒家之“成于乐”的理念,音乐教育和音乐修养本身,也必须指向学问“大成”意义上的“成于乐”。正是这种意义上的“乐”,才不但关乎大学生个人,也关乎大学精神与社会风气,乃至国家之治乱,民族之兴衰。

结语

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应当重新思考儒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一思想的内涵与价值。因为,从学理的意义上说,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在教育方面。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实际上浓缩了儒家的教育哲学。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①而摆脱戾气,弘扬正能量,恢复与倡导人情风俗之温柔敦厚,广博易良,恭俭庄敬,礼义廉耻,正是目前社会与大学所急需的。尤其是“成于乐”,对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建设良好的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改进大学的人文精神教育,都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同时,历史进入现代、后现代,整个世界面临着传统断裂之后人类文明出现的种种危机。有的学者将这些危机概称为现代文明之病。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这类危机在我们国家同样存在,甚至更为严重,表现也更为深剧。现代危机的原因,人类文明的病源,与人类抛弃传统,或传统之断裂,大有关系。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广泛的共识。拉库-巴拉特认为,在我们精神的纪律组织中,音乐实际上比图像更为根本。⑩借助音乐的纽带作用,萨义德和巴伦博伊姆首先跨越了他们之间的种族和文化隔阂,也跨越了种族冲突。(11)当萨义德、巴伦博依姆、马友友、以及来自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的阿拉伯、犹太、黎巴嫩、还有德国音乐家们超越了政治分歧和身份差异,成就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合奏,欧洲文化首都魏玛音乐厅的观众听得如醉如痴的时候,他们就以音乐的形式,实现了歌德的《西东合集》。(12)他们所代表的音乐文化追求,应该说是遥遥呼应了当今世界政治和文化走出分裂,恢复统一的时代需求。简言之,重温儒家教育哲学关于音乐和乐教的思想内涵,不但是教育的本质和国家发展需要所决定的,也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注释:

①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上中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74;1099;120;1369;1368.

②马一浮.马一浮学术文化随笔[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26;27;28;33;35.

③叶匡政.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N].深圳特区报,2014.4.8.

④叶匡政.音乐与人格修养[N].河北青年报,2011.3.20.

⑤The P hilosophy of Music.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music/2015/4/13.

⑥顾炎武.秦克诚点校.日知录[M].长沙:岳麓书社,1994:475.

⑦艾柯.别想摆脱书:艾柯、卡里埃尔对话录[M].吴雅凌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5.

⑧周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

⑨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35.

⑩[法]阿兰·巴迪欧.《瓦格纳五讲》.艾士薇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1页.

(11)Said,Edward &Daniel Barenboim,Parall el &Paradoxes,London:Bloomsbury,2002,p.xvi.

(12)[美]萨义德.音乐的极境[M].彭淮栋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2012:291;294.

猜你喜欢

儒家孔子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