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2-02-23兰春萍侯振兴

北方经济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药材甘肃省出口

兰春萍 侯振兴

一、引言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中药材在国外使用频率提高,出口量增加。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我国中药材出口数量达125967吨,出口总额为62.2亿元;2022年1-3月,中药材出口量达29770吨,出口货值达14.7亿元。作为药材大省,中国约有60%的板蓝根来自甘肃,2022年1-3月,甘肃省中药材及中式成药出口金额达0.3012亿元,同比增长29.9%,出口至韩国、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以其种植面积及产量的优势占据我国大部分国内市场。尽管随着甘肃省中药材加工企业的数量增多,互联网平台的不断完善以及中药材产业链不断延长,与国内市场相比,甘肃省中药材出口产业的国外市场仍不容乐观,出口路径比较单一,主要以内销为主。此外,还存在中药材种植准化程度较低、质量参差不齐、中药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

目前我国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探究中药材产业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探究区域性中药材产业发展。在中药材产业国际化发展方面,研究表明我国中药材产业面临着诸如中药材产品技术水平较低、缺乏中药产品知识产权意识、中药产品注册困难、国外植物用药准入门槛较高等问题。对于研究区域性中药材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中药材在生产过程中栽培技术以及机械化水平不够高,中游加工技术以初加工为主,产业链附加值较低;西部地区企业存在新药研发较少、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配套设施不完善及中药材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难以实现协同发展。

现有研究大都是基于整体化视角,但缺乏对区域性中药材出口产业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甘肃省为例,在甘肃省现有的中药材资源现状及中药材产业出口所面临的障碍基础上,探寻促进甘肃省中药材出口产业发展对策,这对促进区域性中药材产业出口具有借鉴意义。

二、甘肃省中药材出口产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甘肃省中药材资源现状

甘肃省现存中药资源2540种,确立为重点品种的中药材占全国76%,是国内中药材种植大省,据甘肃省统计局数据表示,2021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9.2万公顷,较上一年增加0.5万公顷,种植面积持续扩大。截至2021年年底,甘肃省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达492亿元,全省的中药材产量由2015年的83.75万吨增长到2021年的131.5万吨,增长了57%左右,并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从各地、县来看,位于甘肃省中药材产量排名前三的是定西市、陇南市和张掖市。

(二)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出口规模及市场

近年来,甘肃省中药材出口总量及出口额快速攀升,中药材出口产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全省总体出口规模以及中药材龙头企业的出口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全省的出口规模来看,2022年1-3月,甘肃省中药材及中式成药出口金额达0.3012亿元,出口种类以党参、黄芪、甘草等中药材为主。目前省内龙头企业主要与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中药材进出口交易,并为此专门成立了国际货运和国际商务的下属公司。

(三)甘肃省中药材出口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甘肃省中药材市场产业附加值低、流通渠道单一、用药安全性问题严重,具体来讲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程度低。目前省内有8处中药材GAP种植基地,40家GMP认证的中药材企业,除少数龙头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及使用中药材溯源系统外,大多数医药企业深加工层次较低;药材收购站较少,初步形成的“企业+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少数龙头企业有所实施。农户多以个体形式分散种植,没能形成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因而存在中药材安全性问题,农户种植技术较为传统,对农药用量的掌控度不够,导致农药存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真菌毒素含量难以检测等问题,因此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程度不高,很难攻克国外对中草药的技术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

2.中药材产品附加值较低。甘肃省现有政府助力建设的六大中医药产业园区,涉及143家企业。生产加工的四大中药产品中,以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中药材及饮片初加工为主,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加工较少。原因在于现有企业生产加工技术薄弱、加工设备不够先进,仅能对中药材进行初级加工,中药材的精深加工产能低,产业链没有较好延伸。由于中药材加工方式较为简单,大部分以原药或粗加工产品的形式远销国外,而这些产品的生产收益递减,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

3.省内中药材产业流通交易市场较少。省内中药材产业主要以加工生产为主,对于中药材收购及拓展国内外市场投入较少,导致其流通渠道闭塞。尽管甘肃省早在2017年就成立了中药材交易中心,但该平台对市场反应不灵敏,官网时效性差,因此平台成交量少,使用不够广泛,因此,企业多依靠外省转销。但这又导致中药材市场无序竞争,农户的最终利益也会层层削减。由于收购市场的不稳定性、交易成本高以及国外市场信息不对称,出口至亚洲市场的中药材数量不稳定,农户种植存在盲目性,具有较大的出口风险。

4.中药材产业科研技术人员紧缺。国际上关于中药标准的指标更新速度快,因此现代中医学团队需要更多了解标准化指标的人才,掌握更多的现代医学知识;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因素,甘肃省缺乏科研技术人才,扎根于此的意愿不强;目前甘肃省尚未形成从中药材育种、种植到产品研发的科研中心,不仅缺乏从事中药材产业研发的技术人员也缺乏基层指导作物栽培、种植的人员,指导栽培的经验不足。

三、甘肃省中药材出口产业发展对策

为了推动甘肃省中药材出口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陇药走出国门,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

在全省大力推行中药材GAP种植,划定中药材种植的优势产区进行集群发展,引导道地药材在优势主产区栽培,不断提升种植基地绿色化、集约化生产,促进中药材可持续发展。利用现代育种技术,选择品质较高的中药材品种,反对盲目引种、以次充好来提高产量;在中药材用药安全方面,通过在中药材供应链各环节建立质量追溯系统,实施全过程监测。采用科学储存方法,如干燥密封储存、使用高效无毒的绿色植物杀菌剂保护中药材免受真菌毒素侵害、推广微生物农药的使用等;为控制重金属及有害物质残留,还可采取源头治理,减少土壤、灌溉水、大气中的重金属污染,按照标准进行加工处理,减少人为的外部污染,并实时监测种植环境。

此外,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区的建设也有利于带动乡村振兴。2021年定西市出台的《规划》中指出,力争到2025年,中医药产业链中的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528元,定西市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2亿元。

(二)加快中药材产品的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

甘肃省中药材产品出口结构多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对此要以科技为先导,引导甘肃省中药材企业向规模化、创新型转型,不断生产名优名特的中药材产品。为此,企业应增加科研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对中药材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生产高附加值的中医药产品,并扩大生产规模;构建新形式的中医药产业链,利用互联网将各上下游的企业联接起来,建立中医药产业集约化模式,创新并延长中医药产业价值链;政府可以通过给予一定的科研资金、贴息补助,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协调银行或担保机构,对中药材企业的融资、租赁等资本运作上予以宽限。

(三)促进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不断开拓新市场

一方面,对内优化流通体系,对外加大甘肃省中药材的宣传。在中药材主产区建立配送中心并完善配送体系以及数字化的中药材销售平台,完善有关中药材的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全国中药材信息共享与交流,减少信息不对称;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进出口商会、中药博览会,并继续推进海外中医学院和岐黄中医学院的建设,形成“以医带药、以文带药”贸易模式,推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出口。另一方面,建设中药材B2B跨境电商平台,带动中药产品的出口,以期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药机构的联系,及时关注国外医药市场行情;RCEP的生效也会对给跨境电商带来新的机遇,AEO互认合作协定的签署会提升通关效率,促进这些中药材电商企业“走出去”,抢占国际市场的先机。

(四)培养高素质中药材科研技术人员

加强中药材企业与省内中医药大学、中药科研机构的合作,吸取其最新科研成果来弥补企业的研发空缺。建立由医学院、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部门组成的中医药专家研发小组,整合现有的医疗科技资源,跨行业合作,集中优势,促进中药材产业出口。此外,培养同时具备陇药医学知识和知识产权素养的综合性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要提高一线人员的科技水平,以保证陇药的传承。

猜你喜欢

中药材甘肃省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