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历史观视域下试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空压缩难题

2022-02-23赵鸿月

活力 2022年23期
关键词:历史观中国式资本主义

赵鸿月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 410083)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是分析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视角之一。“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坚持“论从史出”的方法论原则,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的视野可以更加立体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情况。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可以具体掌握世界历史背景下,中国现代化道路前进的方向选择;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现况,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处境现实;最后再从时空压缩角度来审视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复杂困境。3个角度层层递进,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如何在新时代冲破西方中心论、突破全球化危机,以及化解时空压缩所带来的影响,从而给中国现代化发展带来全新的光明前景。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逻辑

现代化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早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第三世界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如今的现代化新道路发展模式。当今社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依然并存,且在现代化运动中原发型现代化国家必然会对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汲取了人类一切有益成果,包括西方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验与教训,但同时相比其他的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道路更具个人特色和创新色彩。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还是人类现代化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为世界历史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巨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发展渊源、社会现实基础,还是由社会一系列历史的、制度的和现实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结果,因而也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内在现实结构逻辑。

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的视野横向地来看,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是遵循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这样的一个先后顺序展开的,可以说是串联式渐序发展的,先完成前面的阶段,才能过渡到后面的阶段。到目前这个阶段,西方总共用了200多年的时间,而我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型,在一开始的起点时就已经远远落后。同时,全球化开始时也并没有给中国留下足够的时间去选择串联式发展模式,一开始仿照苏联模式进行现代化导致的诸多问题也让中国清醒地意识到不能走单一发展的路子,所以中国最终选择了一条和西方截然不同的现代化路子,那就是并联式发展模式,让四化同时、同步进行,互相带动,互相提升,达成协调均衡的最终发展目的。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根源来自马克思对俄国现代化的理论阐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不仅社会制度可以跨越式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可以跨越式发展,所以中国不再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循序渐进,而是大胆吸收借鉴各国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与经验,借着信息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东风,完美地实现了自主创新,摆脱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现代化沦为世界经济体系中任人鱼肉的底层现状,真正实现了现代化的跨越式自主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现况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开展现代化的时间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领先中国现代化发展将近300年,所以中国式现代化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被压缩”的状态,发展的时间、目标、影响都被压缩,这种被挤压导致膨胀的状态无疑也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次生问题,甚至为各方面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时空压缩”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学者大卫·哈维(David Harvey,以下简称“哈维”)所提出的现代化发展的相关概念,主要是指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只有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很多追赶型现代化国家为了尽快达成本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将上述两个发展阶段在时间与空间的双层面上进行了压缩,导致出现了一种“被压缩了的现代化”的尴尬局面。在亚洲国家中,日本和韩国是两个典型的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线式发展模式的追赶型现代化国家,而中国则更为不同,虽然都是追赶型,但中国由于时代因素等相比之下更为后发,其时空压缩的特征也更为明显。时空压缩与其说是中国式现代化当前的发展现状,不如说是目前世界现代化发展停滞不前的现状,且这个状态很显然是在持续不断地膨胀中,并未发现能够有效改变与解决现状的策略。

当前社会资本仍然是主导时空压缩的决定性力量,资本主义历史的特征之一便是不断给人们的社会生活提速,通过不断减少各种空间障碍,使得整个社会都被迫处于陀螺般的加速运转中,造成人们社会压力满溢,从而产生“内崩感”。如何化解这个难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能否及时有效地干预或者缓解时空压缩的现状,更是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前景

时空压缩分为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

只从时间压缩的角度来看,时空压缩主要是指当代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追赶。即为了追赶发展差距尽快实现现代化或者社会发展的目标,选择不断压缩资本流通时间,以达到资本最大增殖的过程。由于对时间尽可能最大压缩的迫切渴求,往往随之出现很多次生要求,如要求社会的科技发展、生活节奏等都尽可能地提速前进,以满足这种“追赶”。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这种“追赶”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的时间压力,这种压力使得人们不断地催促自己在更少的时间内做完更多的事,这样也导致出现了“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盛行等新型社会文化现象。虽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们在更少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体会更多的经历,但是这恰恰也在无形中破坏了以往的社会时间规则。

碎片化时代的人类不仅失去了对时间的体验感,也失去了对时间的信赖感,人们很少会主动去探寻时间维度的历程,往往只承认当下那一瞬的存在,曾经联络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时间状态崩塌不再,随之而来的是当代碎片、爆炸性、断代化的时间堆积。这是时间压力下信息爆炸及短暂信息停留带来的空白对于历史连续性的破坏。在面对由全球化时代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时,人们开始寄希望通过大历史研究来为当今社会提供“定位感”和“归属感”的表现。例如,法国年鉴学派主张最好从多个世纪长期不变等因素情况下来研究历史,而不是立足于短期某个突发事件,即后来的长时段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便是顺应这样的思想并结合本国实际加以变动,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立足本国具体实践发展情况,将看待全球化等国际化的问题视野超脱于时空扩大的单独层面,更深层次地结合了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理论,讲述了反对割裂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辩证关系,反对将阶段性与长时段的历史完全地分开,指出在把握长时段历史时也要注意历史的相关阶段性特征。例如,只有当把握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每一阶段的变化,才能得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结论。所以,只有从历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统一的全面视角出发,对现在、过去、未来进行准确把握,我们才能够准确判断出中国式现代化目前所处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强调现在、过去、未来的相互贯通,强调每个历史阶段的继承性,这样就破除了时空压缩给人们带来的历史断裂感,重拾连续历史。人们在其特定的历史继承的环境与条件下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历史建立在人们的具体实践劳动过程之上,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因此人们不能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享受现在,如何解决时空压缩难题也在于此。

单从空间角度来看,时空压缩主要是指破除资本主义空间扩张给中国现代化发展带来的难题,以及化解西方中心论这两部分。

其一,工业革命确实从根本上促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不仅为资本活动创造了准备资料、工具与市场,还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世界,打破各自为生、闭关锁国的交易状态。因此,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全球化,生产力被大幅度地解放,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化的进程。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对于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资本对全球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风险动荡也随之而来。当地球变成“地球村”,世界交往频繁密切便利的背后,巨大的社会问题也迎面而来。

时间层面里曾提起,流通时间被压缩,资本增殖的次数增加,导致在一定时间内极易造成过量的资本剩余,而要消化这些剩余,资本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空间重组与扩张。这样的做法在现实中的表现是工业革命早期的世界市场建立与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正如马克思曾说的:“资本按其本性来说,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因此,创造交换的物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对资本来说是极其必要的:用时间去消灭空间。”也正是因为资本主义利用了空间转化内部矛盾的方式,所以其才能经历众多危机而仍能延续至今。

近些年,交通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几乎日新月异,时空关系发生巨大改变,国与国、人与人的各种界限越来越模糊,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融合也愈发强烈。处于这样的一个“地球村”,传统封闭的时空维度变得不复存在,人们逐渐建立起了一种以经济全球化为巨大象征的新兴时空维度理解,充满着紧密联系与全球性质。哈维曾提过时空压缩本身就是资本主义历史、地理发展之动力与文化生产和意识形态上的转变的复杂过程之间重要的中介环节,所以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入手,才能更好地理解时空压缩。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资本主义也遇到了新的冲击,其需要寻找一种新型方式来实现其在这个时代的快速流通,所以需要重新定义时空,为人们塑造全新的时空理解,从而达到其通过时空压缩实现进一步物质生产的目的。时空压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人们要做的不是否认时空压缩的存在(因为一旦发生,就再也无法回到过去),而是需要反对资本对时空压缩的主导。因为由资本主导下的时空压缩才是问题所在,资本主导下的时空压缩不再是中性的双刃剑,而一味地使人变成了实现资本增殖、消化资本剩余的工具。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告诉我们,当前应对当代时空压缩、削弱资本逻辑的主导作用的主要关键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构建人本主义的制度体系,构建人本价值观。从这一点上来看,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截然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立场正是“人民至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第二,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世界近代历史上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方式占据了很长时间,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与阴影,而此时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仅代表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国际层面的更高追求,也表达了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追求美好未来的意愿。

其二,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模式一直都是各国争相学习的模板,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即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现代化,现代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要想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仿照、遵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模式”。率先完成现代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于原发性优势,开始产生“自己就是世界中心”的优越心理,认为现代化模式是规律普遍且唯一的,但这样的西方中心论思想本质其实就是垄断与排他,拔高自己,抑制新生,不仅刻意忽略了世界各国国情的特殊性,还企图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推行为世界唯一现代化模式,遏制后发型现代化国家走自己的道路。

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理论指出,人类社会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社会而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模式也是被限制在西欧这样的具体条件内的,并不是“普世现代化”模式,除却亚洲社会和西方社会的根本不同,各国还会因为很多细碎的具体因素而导致走向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因此目前全球现代化的进程显然是无法被全盘西化,从而统一于一种模式的,西方中心论也自然不攻自破。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的指导下准确研判国内外发展趋势,将中国的发展放置于世界历史运动之中,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进一步指出并强调没有全世界通用的现代化模式,没有唯一的现代化模式。中国人民创造出的符合国情实际的别具特色的现代化新道路就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只要找准正确方向,把握自身特色,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就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与前进方向。治理好新时代的中国,必须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的分析方法入手,持续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充分发挥历史至关重要的镜鉴与反馈修正作用。现如今的实践也再次证明,运用大历史观的整体视野看待与解决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障,构建贯通古今、联通中外、统筹全局的大历史视野也已经成为当前应对全球化困境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历史观中国式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习近平的历史观
中国式失败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