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加持下的供应链金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依然是一大难题
2022-02-23李静宇
文/本刊记者 李静宇
新的竞争格局下,区块链成为助力行业升级最重要的抓手之一,“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这是我国对未来金融科技发展作出的部署,也将打开金融科技发展的新局面。当下,区块链助力下的中国供应链金融面临的处境是什么?
一、供应链金融在加速快跑
供应链金融产品根植于供应链条的各个环节,依据参与主体的不同,供应链金融可分为六类主要模式,其中,核心企业、第三方支付、物流企业、电商平台凭借自身的经验和资源的积累掌握了一定供应链交易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核心数据,具备自身竞争优势,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P2P平台则在资金端有自身优势。特别是P2P网贷平台,在处理信息能力以及审批效率、创新速度都远超商业银行等传统领域,且P2P的融资门槛低且资金来源风险偏好多元化,可以满足产业链内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总体来看,目前供应链金融在中国仍处于初步阶段,不过受益于应收账款、存货量以及融资租赁市场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在中国发展较为迅速。资金来源不断拓宽、风控手段不断增强,供应链金融市场迎来快速发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每年以约14%的速度在增长,2019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达到22万亿元,较18年增长26%。
二、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向“生态圈”式发展
供应链金融正在向“生态圈”发展,在完整的供应链条中,下游企业交货前后,由于支出和收入的发生存在时差,因此形成了资金缺口,借助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供应链金融服务商通过风险控制变量,在资金出现时差时期提供融资服务。近两年,随着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已经形成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四合一的金融生态圈,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成熟,行业风险管理能力也将持续提升。
显然,在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大趋势下,数字供应链金融,构建数字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对于大多数金融机构而言,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仍有明显的独立性和割裂性,资源对接和信息整合难以有效实现,供应链金融机构需要建立专业的信息平台,构建协同合作网络,实现资产端与资金端的链接。
产业场景较强的联动性和延展性能够使机构更容易识别供应链各环节的规律和风险。整个产业生态场景蕴含着大量繁复的数据,以普洛斯金融为例,通过对大数据的筛选、清洗和重构,提炼出上百个不同维度的风控指标,形成覆盖贷前、贷中、贷后等环节的全方位数字化风控体系。具体来看,普洛斯金融的风控体系是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数据进行整合,从而监测融资企业未来的经营是否可持续,验证其生意模式是否能形成闭环,最终有效把控风险,并确保融资企业经营所产生的收入能够偿还贷款。在未来,普洛斯金融希望能够与战略合作机构、智能技术提供商、金融机构共同搭建一个数字供应链金融生态圈。
三、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依然是一大难题
事实上,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作为一种有效的抓手,缓解或者解决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供应链金融给融资渠道带来三个转变,第一,金融产品的转变,不再主打贷款产品;第二,运营方式的转变,运营方式数字化,以网络为主,为客户提供线上支付、结账等业务;第三,客户体验的转变,办理银行业务简单化,客户线上即可完成一些相关手续。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进步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目前,供应链金融形成了两种“打法”,一种是从上到下的打法,核心企业的信用下沉,传递到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下游,另一种是从下到上的打法,解决信息透明的问题,精准判断中小微企业的真实状况。
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是国家日益排解的大难题,甚至是当前世界都不得不要面对的一大难题。从市场角度反馈来看,在三五年内,我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依然未必得到解决,原因在于两点,一是中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为三年,在这三年里,中小微企业存在被市场淘汰的可能性;二是造成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限于银行一方,而是多方要素的考量,也和其所处行业整体经济状况相关联。
再从核心企业的角度来看,尽管国家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十分大,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仍旧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大难题。一是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的应收应付关系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各个参与方共同选择的结果,这一环节下,中小微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压力依然严重。二是,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具体哪一个经济体需要被支持,如何鉴别哪一个中小微企业将会成为与核心企业合作授信的优先企业,这个问题无疑裹挟着更多复杂要素。
四、供应链金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华在题为《当下的供应链金融是春天还是初冬》的文章中指出,目前,供应链金融参与各方面临的矛盾与冲突,说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理性地发展供应链金融。
首先是产业企业。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号召下,纷纷表现出了强烈的供应链金融试水冲动,纷纷成为保理公司或金融公司,将供应链金融看成产业发展的关键和未来企业利润的重要源泉。然而,现实的状况是,产业无法说服金融机构给与大量的资金支持,产业企业信誓旦旦的业务承诺无法让金融机构产生丝毫信心;也有些产业企业大搞自金融,利用自身的金融牌照为自己的上下游融资,做“二银行”,产生了垄断化、欺凌化的金融活动,让上下游企业对供应链金融的感觉越来越差。
其次是金融机构。在国家和各级政府呼吁支持中小微发展的大势下,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成立贸易银行部、普惠金融部,展现了浓烈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姿态,以展现自身对供应链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关注和创新力。然而,现实的状况是金融机构始终没有抓手,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仍然没有脱离主体信用,依托核心企业仍旧是多数银行风控的支点,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先进分析等数字技术成为银行装点门面、对外宣传的手段和噱头,供应链金融在商业银行出现了“口号大、行动小”的状况。
再次是金融科技公司。纷纷将信息技术视为供应链金融质变的起爆器,大数据风控、数据画像、智慧监控、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时髦的技术词汇,整个供应链金融领域弥漫着浓烈的科技氛围。然而,在输出技术的同时,又无法找到与供应链运营企业长期的合作的契合点,很多公司单纯地变为技术出售方或技术项目建设方,自身的持续发展无法保障。
最后便是监管方和政府管理部门。作为监管方既希望供应链金融真的能解决中小微问题,助力产业发展,但是也不希望供应链金融像脱缰的野马,无法管控。在这一背景下,一系列的政策举措陆续出台,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出台的规范举措并不总是能起到应有的效果,效果收效甚微,如同2019年出台的中小企业支付条例,本是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及时支付的义务,然而,在没有其他配套措施的约束下,如今很多大企业干脆不挂账,连基本的交易事实都不确认,加剧恶化了商业环境,中小企业苦不堪言。再如,强化金融持牌经营也是这两年监管强化的领域,而这一政策驱使了很多大型企业自建保理公司、金融公司和平台公司,滥用凭证拆分,并且利用自身的牌照做垄断性金融业务。
同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矛盾问题是,如何平衡监管和创新之间的关系,监管不等于政府管理部门直接规定供应链金融运作,近两年有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一链一行”政策,规定重点发展什么行业?哪家企业做链主?支持银行是谁?这些举措本是想尽快建立有序的产业供应链,促进供应链金融稳定发展,而其行为不由得让人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