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院合作模式下区域三级公立医院托管实践
2022-02-23祁子欣汪爱年李志光
祁子欣 汪爱年 蔡 威 李志光
1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6;2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宿迁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宿迁 223800;3 宿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江苏宿迁 223800;4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南京 210029
医联体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1]。面对医疗卫生事业整体薄弱的现状,宿迁市人民政府决定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展开府院合作,跨区域共建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该模式是医联体建设的创新探索,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激发牵头医院积极性,合力推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跨越发展,成功创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医院的快速发展是府院合作医联体模式的成功实践,也为进一步推广府院合作模式提供有益的实践探索。
1 府院合作背景
宿迁是全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先驱地。民营化改革以后,宿迁医疗资源迅速扩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但是整体医疗质量发展缓慢,直到2018年都没有建成一家三甲综合医院。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宿迁市委市政决定重建公立医疗体系,投资新建公立医院,希望以此带动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宿迁民营化医改以后建立的第一家公立医院,基础建设、人才储备、管理构架等都是从零开始,其建设发展不仅是宿迁医改的缩影,也为宿迁其他新建公立医院提供经验借鉴和路径支持。
2 府院合作模式
府院合作是政府向省级医院购买医疗管理、技术、服务的一种合作模式。地方政府坚持管办分开,在不改变区域医院的行政隶属关系、人员性质、投资渠道的情况下,通过契约的形式将该医院托管给省级医院,政府履行政策支持、行业监管、资金投入等责任,省级医院负责医院全面运营管理[2-4]。
3 托管主要举措
3.1 契约托管实现权责利一体化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宿迁市委市政在2013年投资建立的唯一一家公立医院。在工程建设时期,宿迁市人民政府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签订了《合作共建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分院协议书》,将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分院,委托江苏省人民医院统一管理医院人、财、物等各类资源。江苏省人民医院派驻以院长为首的管理团队,以三年为一个支援周期,一改“蜻蜓点水”式支援,有力促进托管一体化管理(表1)。
表1 管理团队派驻情况
3.2 同质化管理破除产权体制障碍
院院合作模式,由于医院与医院之间隶属关系、资产产权、资助渠道等问题无法解决,紧密型医联体从根本上难以实现[6]。府院合作合作模式,通过协议托管,明确双方责任,理顺管理关系。2013年起,医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长由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担任,副理事长由省级医院负责人担任,理事会成员包含财政、卫健、人社、住建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院长由省级医院派驻,作为医院第一负责人,统一管理医院的人财物资源,在实质上实现了医院同质化、一体化管理[7]。市政府放手放权,省级医院主动积极,成为推动双方高效合作的共建的有力基础。
3.3 组团支援联动全省优质资源
一家新建的医院,人员基础薄弱,仅仅依靠一家力量难以实现快速发展。医院创新实行“委托江苏省人民医院全面管理,全省12家三甲医院组团式帮扶”的“1+N”组团式援建模式,撬动全省优质资源。同时创新模式,针对科室特点,采取驻点、科包科、柔性援建等模式,先后选派了4批次89名优势学科专家驻院担任学科带头人,另有200余名专家不定期来院坐诊、手术,全省知名专家、管理团队推动医院医疗技术快速发展(表2)。
表2 全省12家医院援建帮扶情况表
3.4 双科主任制度提高专家积极性
为了激发援建专家和本地专家的积极性,医院建立双科主任制度,任命援建专家为学术主任,主要负责医疗、教学、科研、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业务工作;任命本院专家为行政主任,主要协助学术主任开展各项工作,负责绩效考核、医患沟通、对外联络等具体行政工作。先后有普外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心内科、消化内科等13个科室实行了双科主任制度,给专家压担子、下任务,真正把专家的智慧凝聚到医院发展中来,推动科室医教研全面快速发展。2017—2020年,医院开放床位从995张扩展到1 256张,开放临床医技科室42个,先后创成市级重点专科24个。
3.5 分类管理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基础,对于一家新建的医院更为关键。为了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医院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灵活采取猎头公司推荐、主动登门拜访、邀请来院洽谈、线上远程面试等方式,简化引进程序、提高引进效率。持续引进优秀医学毕业生,采取“现场面试、现场考察、现场签约”方式,提高人才引进效率。聚焦人才管理,出台《人员分类管理办法》,实行编制、合同、岗聘三类人事管理制度,建立起动态择优的用人机制和入编制度,激发各类人才活力。
3.6 创建等级医院提高管理效能
开业以来,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各项指标快速发展,但大发展也伴随着大投入、大消耗,医院管理效率低、能耗支出高等问题凸显。2019年底,双方以等级医院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编制《科室十大优势病种诊疗规范》,严格诊疗流程,提升规范化治疗水平。升级改造18个管理系统,建设信息化集成平台,以精细化管理带动服务效率提高。强化人才培养,组织管理培训班、援建专家师带徒等,全院高级职称总数较创建前上升37.6%。2020年底,医院顺利通过三甲综合医院评审,实现医院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4 托管成效
4.1 政府主导扩大政策支持优势
府院合作模式下,政府作为合作一方,强化主导作用发挥[5]。宿迁市政府连续3年将加强医院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主动争取全省支持政策,出台《加快推进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文件,持续保障医院建设投入,同意医院实行当地1.9倍系数绩效工资政策,在战略层面推进医院发展。
4.2 业务指标快速提升
在“院府合作”模式下,医院综合实力快速发展,医疗技术显著提高,服务内涵不断优化,吸引了宿迁及周边百姓前来就医,主要业务指标显著增长,患者满意度持续提升,成为宿迁百姓信赖的人民医院(表3)。
表3 医院2017年与2020年主要业务指标对比情况
4.3 人才队伍逐步优化
紧扣临床重点专科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引培机制,坚持输血造血相结合,医院人才队伍稳步增长,人才队伍结构逐步优化,引进哈佛博士后1人,培养省市级人才计划50余人,获评江苏省首批“引才用才成效显著单位”(表4)。
表4 医院2017年与2020年人员情况对比
4.4 学科建设深入推进
医院创成国家级卒中中心、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房颤中心,挂牌“乳腺疾病诊疗中心、过敏性疾病临床诊治中心、创伤烧伤救治中心和临床生殖医学分中心”4个国家级主委牵头的医学中心。创成市级产前诊断中心,填补全市出生预防缺陷综合防控工作领域“空白”,开展新业务新技术63项,其中市级首例技术项目20项,先后荣获省新技术引进奖多项。
4.5 科研教学阔步向前
创成徐州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立项省级及以上课题37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卫健委医学科研项目8项,省科教强卫青年医学重点人才项目8项,省“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省级人才项目14个,其中2020年立项省级课题10项,市级指令性课题38项,获科研奖励资金546.4万元。
5 存在问题
5.1 对医联体认识不到位,政策视野受限
府院合作医联体模式的建立,需要的是政府的一整套体系化政策,涉及到政府职能转变、财政、物价、医保等多个方面,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共同完成。但府院合作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政府对于医联体认知和管理还有局限,其制定政策时视野受限,出台的很多政策都是单一的部门政策,没有上升为推进健康战略的体系化政策。这些政策难免会出现不配套、不一致的情况,给医联体建设带来很多困难。所以政府仍应当提高站位放开视野,从统观全局的角度出发,制定体系化政策,推动医疗、医保、医药等政策集成改革。
5.2 考核评价机制不到位,积极性受挫
对医联体的管理考核十分重要,医疗领域作为专业性很强以及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重大的领域,政府承担着极大的监管责任,应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医疗服务行业进行整体规范。府院合作为政府和医院的合作,双方区域隶属不同、地位不对等,政府很难出台措施进行外部考核,只能从内部入手,强化内部评价,推动合作责任履行,推动医联体建设。针对医联体及成员,还应制定科学、详细的考核细则进行个别规范,对政府规划要求的事项一一考核监督,以此提升医联体的服务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应分为外部考核机制和内部评价机制,外部考核即对医联体整体的建设成果,考核对象是行政主管部门;内部评价即对牵头医院支持措施、取得效果进行考核,考核对象是医联体参与单位。
5.3 托管契约存在不完全性,合作效果受损
府院合作改革实质是双方的一种契约管理。调查发现,虽然该模式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提升了区域医院服务能力,但实际效果低于预期。在建立契约时,因为对事后的具体举措难以确定,所以合同都是框架性的,对于具体合作托管费用、预期目标、主要措施等都没有纳入其中,因为无法进一步开展合作绩效考核,这样的不完全契约导致合作的效果受损。调查显示,历次托管合同均未约定管理费用与合作目标的完成度相挂钩,由于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更易刺激托管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影响预期合作效果的实现。加之,医疗机构的考核监督机制都是针对个体的,针对联合体的有效制度还没有出台。这意味着目前对于府院合作的整体运转过程还缺乏有效的督导检查,也难以对其运转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
5.4 专业人才储备不到位,资源下沉受阻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府院合作模式,合作初期取得快速发展,得益于高层次人才的迅速集聚,引入先进管理经验、新技术等,为基层医院注入强大发展动力。合作后期发展趋缓,亦受困于人才支持的乏力。对于人才紧缺的问题,政府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储备人才,但跨地区人才的加速流动,并不一定能够给本地带来人才净增长,反而可能会让人才向更发达的地方流动。患者就医倾向于更高层次、高级别的医院就医,优秀人才对医院的选择亦是如此。加之,当地医院的知名度、发展前景、待遇水平都无法与省级医院相比,不利于吸引人才,造成人才流失。对此,政府在进行财政投入的时候,应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对于不同区域的人才,可以考虑通过二次分配、个税减免等方式,适当向基层倾斜,探索建立科学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合理满足医务人员正当的利益诉求,调动上级医院人才下沉积极性,稳定基层医务人员队伍,促进医联体内部人才的有序流动。
6 经验启示
6.1 建立省级医院跨区域帮扶市级医院的模式
现有医联体政策设计主要是依托区域公立三级医院,建立起市、县、乡一级带一级的三级卫生体系[8]。然而,对于宿迁整体医疗卫生水平薄弱的地区,在区域内发展医联体,没办法从宏观上改变技术落后的现状。宿迁市创新与省级医院合作,引入省级专家和技术,为宿迁医疗事业发展带来了源头活水,建立省级医院跨区域帮扶市级医院的模式,也为宿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
6.2 打造利益共同体助推合作深入发展
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虽然按照政策要求建立了医联体,但仍存在联体不联心的情况[9]。宿迁市政府秉承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思路,引入省级医院作为合作伙伴,两者空间距离和层级差距避免了竞争风险。同时,将地区医院以分院的形式纳入省级医院战略发展格局,把医院管理权全部委托给省级医院,让政府、省级医院、地区医院都成为受益者,该举措成为发挥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优势,帮扶欠发达地区医疗事业发展的关键。
6.3 为医联体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医联体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基层技术水平、推进分级诊疗,当前宿迁府院合作模式完全符合医联体建设的内涵和要求[10-11]。医联体主要有紧密型集团化管理和松散型技术支持[12],当前宿迁模式兼具这两种模式优点,不仅建立技术合作联盟,更发展为紧密的医疗集团。通过文化、管理、经济、技术等纽带,创新打造了战略性、集团化、契约式大型公立医院区域医疗联合体。宿迁府院合作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新时期推动医联体模式,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借鉴和指导。
府院合作模式相较于“院院合作”实现了合作模式、管理方式、资源引进的突破,有效克服单位体制障碍,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制定灵活性,同时打破了区域限制,跨市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对于提高区域整体医疗水平有重大意义[13-14]。实践证明,府院合作8年以来,取得了政府办医促民生、省级医院树品牌、医疗机构提水平、百姓就医得实惠的四赢局面,为推进医联体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合作双方地位性质、区域差异,导致医联体内部考核困难、信息通联受限、双向转诊执行不到位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