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7例

2022-02-23李水仙陈星宇阳清伟郑维红陈中杰陈良义朱仁敬金首跃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心源性导管血栓

李水仙, 陈星宇, 阳清伟, 郑维红, 陈中杰, 陈良义, 朱仁敬, 金首跃,林 威

急性大血管闭塞缺血性脑卒中病情重,自然病程预后差,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低、疗效欠佳[1],2015年以来机械取栓,尤其是支架取栓逐渐成为首选治疗方案[2-3]。大动脉分叉部闭塞由于血管形态、血栓负荷等介入再通困难、耗时长、疗效差[4],目前文献报道多为颈内动脉末端分叉部闭塞行双支架取栓[5],对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1段分叉部急性闭塞再通研究较前者少[6-7]。因此,本研究探讨Y型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为将来更好地治疗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的连续7例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为(58.6±12.7)岁(36~70岁),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7.7±3.9)分(13~23分)。入选标准:①DSA造影证实M1段分叉部闭塞累及上下干,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通过脑膜支代偿供血;②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6 h 6例,15 h 1例[入院多模态MRI示MCA闭塞、弥散加权成像(DWI)<70 mL、动脉自旋标记(ASL)/DWI>1.8]。排除标准:①CT示颅内出血;②CT或MRI示大面积脑梗死;③既往严重残疾。

1.2 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

2例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4.5 h患者取栓前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

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DSA确定MCA-M1段分叉部闭塞累及上下干;将8 F导引导管送至颈内动脉颈段,6 F Navien中间导管顺0.014英寸微导丝、导引导管上行至海绵窦段;Rebar18微导管顺微导丝、中间导管上行通过M1闭塞处至M2段上干,撤出微导丝,微导管造影确认在真腔内、远端血管通畅;Solitaire FR自彭式支架(6 mm×30 mm)经微导管送至闭塞段远段,回撤微导管打开支架远端,释放支架,造影确定支架位置正常、远端血管通畅;支架锚定下中间导管上行至M1闭塞近心端,5 min后负压维持下中间导管抽吸,同时回撤微导管,行颅内支撑导管辅助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术(Solitaire FR with intracranial support catheter fo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SWIM)(若海绵窦段迂曲明显、中间导管上行不能,仅予支架取栓),复查造影MCA-M1段仍闭塞,可重复上述步骤,在M1段上干或下干取栓1~2次,否则予以双支架取栓:微导丝导引下将Rebar18微导管送至MCA-M1段上干,撤出微导丝造影显示远端血流通畅,取Solitaire FR支架(6 mm×30 mm)置于微导管内,另取微导丝和Rebar 18微导管送至MCA-M2段下干,撤出微导丝,造影显示远端血流通畅,取Solitaire FR支架(4 mm×20 mm)置于微导管内,先后释放6 mm×30 mm支架、4 mm×20 mm支架,呈Y型;造影显示血流通畅,MCA-M2段上下干显影后静置5 min,同时回撤双微导管和双支架并取栓,再次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复查CT排除出血和大面积脑梗死,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根据脑梗死面积进行脱水治疗,必要时去骨瓣减压。

1.3 观察指标

①血管再通情况:术毕采用改良溶栓治疗脑梗死(mTICI)血流分级评估,2b或3级为再通。②手术情况: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血栓逃逸。③神经功能及预后判定:术前、术后1周评估NIHSS评分,术后90 d评估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④不良事件:颅内出血转化、90 d内死亡。

2 结果

7例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见表1。7例中6例M1段上干和下干单支架各取栓1~2次(其中3例应用SWIM技术),均未再通,遂以Y型双支架取栓均1次再通,其中5例mTICI血流分级为3级,1例为2b级,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为(120.6±18.2)min(97~141 min);1例直接接受双支架取栓1次再通,mTICI血流分级为3级,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为97 min,手术过程影像见图1。

图1 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手术过程影像

7例患者中5例术后1周NIHSS评分为(10.0±1.6)分(8~40分),术后90 d mRS评分为1~3分(表1);例4患者取栓术前2 d曾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取栓术后5 d心源性猝死;例6患者既往因风湿性心脏病接受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术后口服华法林,未监测凝血功能),取栓术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9,单支架取栓时血栓逃逸至下干M3段,术后2 h复查CT示脑出血转化,术后8 d脑疝死亡。

表1 7例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3 讨论

急性大血管闭塞缺血性脑卒中,自然病程病死率高,存活者常重度致残,静脉溶栓效果差[1]。随着近年介入技术进步,支架取栓在这类患者中已取得较好疗效,中国卒中学会、美国卒中学会均将其作为颅内大血管再通的Ⅰ级推荐(A证据)[2-3]。心房颤动引起的心源性脑栓塞,是急性大血管闭塞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病因之一[8]。由于这种心源性血栓负荷常较大[9],往往需要多次取栓,致再通时间延长,影响预后。

MCA血流量大、血流速度最快,心源性栓子最易进入该血管而成为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部位[10]。有研究显示MCA闭塞经单纯支架取栓的再通率为66.7%,33.3%不能再通[11]。SWIM技术系支架取栓联合导管抽吸取栓,可提高支架取栓效率、增加血管再通率,逐渐成为国内外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再通的主流技术[12]。邢鹏飞等[13]研究显示,Solumbra技术(支架取栓联合导管抽吸取栓)治疗MCA主干闭塞后血管再通率为90.5%。但本研究中部分患者颈内动脉颈段和海绵窦段常弯曲明显,中间导管无法到达M1段尤其是M1分叉,影响SWIM技术在M1分叉闭塞患者应用,7例中仅3例应用SWIM技术,且均未再通。

由于解剖结构影响,脑动脉分叉部闭塞介入取栓时易出现血栓位移、取栓不完整,多次取栓仍不易完全再通,一直是介入治疗中的难题,相关研究较少且多涉及颈内动脉末端闭塞研究[5]。M1分叉部易卡顿大负荷心源性血栓,关于该处取栓研究目前仅见个案报道[6-7,14]。本研究显示,即便采用SWIM技术多次取栓,仍未能再通MCA-M1段分叉部闭塞,并易出现血栓位移,而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1次再通,取栓时间缩短,且未出现血栓逃逸;认为这与M1段分叉部急性闭塞由心源性栓塞、血栓负荷重并呈Y型分叉嵌顿有关。由于该处血栓负荷重并存在分叉,单支架不能接触、结合整个血栓,常造成血栓切割,并易使分叉处另一血管内剩余血栓位移或逃逸,而Y型双支架可增大血栓接触面积、增加血栓缠绕结合力、限制血栓在分叉处移位、减少血栓逃逸,从而提高再通率并缩短再通时间。

心房颤动所致心源性脑栓塞与无心房颤动脑梗死相比,栓子突然堵塞脑血管,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重,缺血脑组织不能及时形成有效的侧支循环,低灌注与神经功能障碍更重,梗死面积更大,出血转化较重[15],因此尽早尽快再通闭塞血管显得尤为重要。再通时间是良好预后的预测因素,再通时间延长则为结局不良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起病至再灌注时间延长1 h,良好预后获益降低6%~10%,随后每延迟1 h,良好预后获益则降低20%[16-18]。本组7例患者中5例术后NIHSS评分改善明显、90 d时结局良好,可能与Y型双支架取栓缩短再通时间有关;例4患者单支架取栓4次,术后出现症状性脑出血、脑疝,5 d后死亡,再通时间长可能是主要原因。

术后脑出血是支架取栓最严重并发症,伴心房颤动时脑出血率增加,甚至导致术中死亡[19-20]。Singh等[21]研究报道单支架取栓后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为8.1%。部分研究认为,双支架取栓时支架与血管内膜接触面积增加,支架重叠部分径向支撑力增大,可增加血管牵拉损伤风险,可能导致血管壁损伤甚至撕裂,引起脑出血[22]。本研究中仅1例患者出现症状性脑出血,其既往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长期口服华法林,取栓术前INR为1.8,脑出血可能主要与凝血异常有关;提示对凝血异常患者应慎用Y型双支架取栓。

Y型双支架取栓存在增加费用、可能出现支架相互铰链而取出困难等不足。动脉硬化严重患者需慎用该技术,因其有可能导致动脉夹层,一般仅推荐用于心源性栓塞[22]。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样本量有限,以后应扩大样本量并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

综上,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1次再通率高,可缩短取栓时间,预后较好。

猜你喜欢

心源性导管血栓
精益A3管理工具在提高STEMI患者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的应用与探讨
医用弹性导管定长切割系统研制
观察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糖尿病是猝死“黑手”
怎样远离心源性猝死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分清“红血栓”与“白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