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和:伫立太平港

2022-02-23施晓宇

四川文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船队郑和西洋

□文/施晓宇

2020年末“寒衣节”后,我来到福州长乐西郊太平港遗址,缅怀世界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我仿佛看见六百多年前郑和伫立太平港的高大身影——他的深邃目光拨云见日,直达天际,而太平洋的湿润季风也仿佛阵阵吹拂过我的脸颊。

太平港原名马江、马头江、河阳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三国时期吴主孙皓,都曾在这里造船,所以又有“吴航”和“吴航头”之称。郑和七次下西洋,他的庞大船队都从江苏苏州府太仓县刘家港出发,到达福建福州府长乐县马江,再由此扬帆远航太平洋、印度洋,故而马江后来才改名太平港。长乐首占人——坚拒不当日寇汉奸的李永选在编撰《长乐六里志》时曾写道:

马头江,亦称马江,濒江左、光俗二里间。中有巨石,形如马首……明永乐间,太监郑和通西洋,造巨舶于此,奏改名为太平港。

与之相印证的是明弘治年间——明朝第九个皇帝朱佑樘在位时修订的《长乐县志》也记载:

太平港在县治半里许,旧名马江。本朝永乐中,遣内臣郑和使西洋,海舟皆泊此,因改名。

当年与长乐县为邻的闽侯县《闽侯县志》还有更具体的记载:

(马江)东下为罗星塔,其南为营前,又东为洋屿。旧有水师,旗营。出为闽安镇,中流为琅崎江,入于海。

由此可见,“马江”“马头江”“河阳港”“吴航头”的旧名,是经郑和上奏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批准改名“太平港”,故此“太平港”一名沿用至今。

郑和,回族,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在一个虔诚穆斯林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曾到圣城麦加朝圣过,所以被尊称为“哈只”,意为“巡礼人”。由于郑和年幼,不知道祖父和父亲的名字,所以统称“马哈只”。郑和的父亲马哈只与妻子温氏,一共生有二男四女,郑和有一个哥哥马文铭和四个姐妹。故而郑和原姓马,名马文和,小名三保(亦为三宝),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由于马文和又名马三保,因此福州至今留有“三保街”“三保街新村”的地名,以此纪念郑和。

马文和在10岁时,因为39岁的父亲病故,在昆明被明军副统帅蓝玉大将命人阉割后,于第二年选入南京皇宫尚衣局训育两年。14岁时,脱颖而出的郑和被指派到朱棣的北京燕王府当侍从。郑和成年后,身材高大,博览群书,紧跟燕王朱棣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受住数次重大战役的考验,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明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由于在“靖难之役”:朱棣与建文帝——侄儿朱允炆争夺皇位之时,33岁的太监马文和立下显赫战功,令事后登基当皇帝的朱棣久久难忘,刮目相看,特意在新年第一天,于南京御书“郑”字赐给马文和为姓,从此马文和改名郑和。

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升任四品内官监太监,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内侍中无出其右”。由于郑和即将统领船队出使西洋,出发前,郑和恭请时任大学士、礼部尚书李至刚代为撰写了父亲马哈只的墓志铭并寄回昆明老家,特将《故马公墓志铭》镌刻在石碑上,郑重立于父亲的墓前。

2006年5月25日,马哈只的《故马公墓志铭》作为珍贵的明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不久,因为郑和头脑聪明,勤奋好学,“知兵习战”,才干远高于一般太监,明成祖朱棣对郑和益发信任,特授“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命其领兵率团出使西洋,目的是宣扬大明威德。故《明史·郑和传》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亦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命亲信太监郑和为正使,命另一个亲信太监王景弘为副使(今福建省漳平市人),两人乘船带着出访诏书和无数金银、瓷器、丝绸、铜铁器等礼品从南京龙江港出发,到江苏苏州府太仓县浏河镇刘家港集合,率领27800多个水手、官兵,乘坐62艘巨型“宝船”(最大的长44.4丈、宽18丈,容纳1000人),第一次扬帆远航——下西洋。所谓西洋,《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解释:“当时称文莱以西的海洋为西洋。”顺理成章,文莱以东的海洋则为东洋。

庞大的郑和船队先到福建福州府长乐县马江,补充船只、淡水、粮食、肉菜和船员,再凭借季风——每年冬季西太平洋上西北风起时,正是中国船舶从中国东南沿海港口扬帆启程,前往东南亚、北印度洋的时候。郑和船队从马江经东海进入太平洋、印度洋,先访问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后向爪哇岛(今印尼中爪哇省)方向南航。需要强调的是,今天的中国福建省与印尼中爪哇省是互为友好城市。

1406年6月30日,第一次下西洋的郑和船队在远航将近一年后,在爪哇岛三宝垄登陆,与当地土著进行公平贸易,不巧正赶上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的士兵杀了郑和的士兵170人。事后西爪哇国王感到畏惧,害怕强大的明廷追究他的责任,主动奉献黄金6万两,作为郑和死难士兵的抚恤金。郑和船队这才离开三宝垄,到达三佛齐国旧港(今印尼南苏门答腊省巨港),受到旧港的广东侨领施进卿热烈欢迎并报告,说当地海盗陈祖义(祖籍广东潮州)非常凶悍,祸害百姓。郑和就派兵剿灭了陈祖义的五千多海盗,烧毁海盗船只十艘,缴获五艘,生擒陈祖义等三个海盗首领(后随郑和船队押送回国问斩)。

本来,广东南海人梁道明成为三佛齐国国王后,发现旧港土地肥沃,“一季种谷,三季收稻。”就引进大量的广东、福建华人移民来到旧港,开垦土地,安居乐业。梁道明还专程前往南京向明成祖朱棣朝贡并受到明廷的封赏,他借此高兴地回到了自己的南海老家,耀祖光宗安度晚年,把三佛齐交由副手施进卿管辖。郑和船队来到旧港时,正是施进卿管辖三佛齐期间,故而郑和帮助施进卿剿灭危害一方的海盗陈祖义也算天经地义。并且,郑和还代表官方正式任命施进卿为旧港之主。

随后,郑和船队访问苏门答腊(今印尼第二大岛)、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属印度)等国家。古里后来改名卡利卡特,位于印度的西海岸——往西去,可以直航非洲和阿拉伯;向南去,可以到达东南亚各国。因古里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郑和在古里,专门赐给国王诰命银印,加强互信关系,并建起碑亭,立石碑刻下:

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皓的异体字)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

翻译过来就是:这个国家与中国相距十多万里,但是民风和物产与祖国相似,生活习俗也差不多,我把这些刻在石头上,使后人永远不忘。

只不过让郑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二十多年后,他在第七次下西洋回国途中,竟会病死在古里。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明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回到中国,出使历时两年三个月。沿途加深了中国人民同东南亚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从此,郑和七下西洋,庞大船队都是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沿我国海岸线航行2970里后进入福建,都是停泊在长乐马江(郑和三下西洋时更名太平港)。郑和船队在太平港也都是一边做出洋前的国内准备工作,一边等候一年一度的冬季季风到来,好扬帆远航。

也可以这么说,都城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江苏太仓是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福建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地和出洋起点。自从郑和第一次经由长乐马江出洋访问各国成功起,长乐马江——后改名太平港就成为郑和“累驻舟师”的唯一出洋港口。

明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仅仅回国11天,就第二次下西洋。因为,一年一度的季风马上就要到了,时不我待。郑和率领的船队依然庞大,依然停泊长乐马江,依然为了补充船只、淡水、粮食、肉菜和船员。船队人数依然与第一次出洋大致相同:27000人。

同年12月,郑和在长乐马江等来了季风,第二次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主要任务是礼送来访的外国使节回国。沿途到达今天的越南、印尼、文莱、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印度等国。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满剌加、南巫里(今属印尼)、加异勒(今属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柯枝(今属印度)、古里(今属印度)等国。

明永乐七年七八月间(1409年夏),郑和船队历时近两年,顺利完成使命,第二次回到中国。

明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郑和回国仅仅一个月,就第三次下西洋。之所以这么匆忙,还是为了赶上一年一度的季风的缘故。明成祖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侯显带领高僧姚广孝、翻译费信与马欢等人,与所率27000多水手、官兵一同乘坐48艘巨型“宝船”出使。

自学懂得阿拉伯文的江苏太仓人费信(字公晓),在22岁时被选中担任通事教谕(翻译),跟随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共随郑和四下西洋)后,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出版《星槎胜览》一书(华文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冯承钧的《星槎胜览校注》),记载费信出使占城国(今越南中南部)、宾童龙(今越南南部)、灵山(今越南大别山)、昆仑山(今越南昆仑岛)、交栏山(今印尼格兰岛)、暹罗国(今泰国)等三十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非洲国家的地理位置、山川形胜、社会生活、商业贸易、宗教信仰、物产资源等情形,颇具史料价值。

难能可贵的是,费信自言,每到一地,都不辞辛苦,抓紧利用公务之外的点滴时间:

伏几濡毫,叙缀篇章,标其山川夷类物候风习,诸光怪奇诡事,以储采纳,题曰《星槎胜览》。

如费信在《星槎胜览·前集·占城国》,对占城国就有详细记载:

永乐七年……是岁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航,十月至福建长乐太平港停留,十二月于福建五虎门开洋……顺风十昼夜至占城国。临海有港曰新洲,西抵交趾,北连中国。他番宝船到彼,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镯,足穿玳瑁履,腰束八宝方带,如妆塑金刚状。乘象,前后拥随番兵五百余,或执锋刃短枪,或舞皮牌,搥善鼓,吹椰笛壳筒。其部领乘马出郊迎接诏赏,下象膝行,匍匐感沐天恩,奉贡方物。

其国所产巨象、犀牛甚多,所以象牙、犀角广贸别国。

又如费信在《星槎胜览·交栏山》一节,在详细介绍了占城国之后,又详细介绍了交栏山(今印尼格兰岛):

自占城灵山起程,顺风十昼夜可至。其山高而丛林藤竹,舵杆桅樯篷箬,无所不备。胡元之时,命将高兴、史弼领兵万众,驾巨舶征阇婆国,遭风至于交栏山下,其船多损,随登此山,造船百号,复征渚阇婆得胜,擒其酋长而归。至今民居有中国人杂处,盖此时有病卒百余留养不归,遂传育于此。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又访问了锡兰。其实,1405年7月13日,早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就近到过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由于对方很不友好,郑和不得不率领船队匆匆离去。四年后郑和第三次下西洋。这一次,为了真诚打开锡兰的大门,郑和事先准备了丰厚的礼品,封赏国王亚烈苦奈儿,并顺应锡兰人民崇佛民俗,专程对锡兰的代表性佛寺进行丰厚的金银布施。为此,明人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中记载了此事:

本朝永乐七年(1409年),中使郑和偕行人泛海至其国,赉金银供器,彩妆、织金宝幡,布施于其寺。

清人王韬在《漫游随录》中也记载了此事,证明确有其事:

明永乐年间,太监郑和曾赉法器、宝幡,布施寺中……华人来此者,当以郑和为能副其职,俾国威远施于域外。嗣后华人亦几绝迹矣。

但是,当时的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贪婪成性,发狠勒索郑和,还要儿子派兵数万阴谋劫持郑和的整个船队。结果“知兵习战”的郑和果然没有辜负明成祖朱棣的信任,他巧施夜袭,以少胜多,仅用两千官兵就打败了对手,连国王和妻子都被郑和活捉,押送回国。清人王韬在《漫游随录》中同样记载了此事:

(郑和)赏赐国主亚烈苦奈儿,诏谕之。国主贪暴,不辑睦邻国,数邀劫往来使臣,诸番皆苦之。和等登岸,至其国,国主骄倨不恭,令子纳款索金宝,不与,潜谋发兵数万劫和舟,而先伐木拒险,绝和归路。和觉之,拥众回舟,路已阻塞。和与其下谋曰:“贼众既出,国中必虚,且谓我军孤怯,无能为,如出其不意,可以得志。”乃率所从兵二千,夜半,间道衔枚疾走城下,约闻炮则奋击,入其城生擒亚烈苦奈儿。

战后,明成祖朱棣宽恕亚烈苦奈儿,送还回国。明廷对锡兰战役有功的754位将士进行了奖赏,也才有了郑和事后特意在锡兰勒石立《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借以昭示两国人民友谊长存。碑文曰:

1911年,这块纪念碑在锡兰的迦里镇被人发现,现保存于科伦坡国家博物馆,即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中。碑文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镌刻,至今碑上汉文尚清晰可见,可谓中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见证文物,也是斯里兰卡的国宝级珍品。而郑和在锡兰迎请的佛牙(传为释迦牟尼牙齿),随船队带回中国。

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郑和船队历时一年九个月,第三次回到中国。同年,满剌加(今马六甲)国王拜里米苏剌,率领妻子、陪臣共540多人来朝。明廷赐海船送其回国,守卫疆土。从此“海外诸番,益服天子威德”。

明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2月)出发,郑和第四次下西洋。他带领翻译马欢和人数为27670人的庞大船队,仍然先抵达占城。郑和奉朱棣皇帝之命,赐占城国王冠带,肯定其对中国的友好态度。

船队到达苏门答腊时,正赶上苏干剌弑君篡位,明朝官方不承认他的地位,认为是“伪王”。恼羞成怒的苏干剌就率领大军截杀郑和船队,郑和则率领强大明军抵抗并获胜,一直追击到苏门答腊以西三天路程到达的喃渤利国,活捉了苏干剌,同船押送回国。《明史·外国传六》记载:

这之后,郑和船队在三宝垄休整了一个月。其间郑和依靠翻译费信常去当地华人的回教堂祈祷。接着,郑和率领船队绕过阿拉伯半岛,第一次访问了东非的马林迪(今属肯尼亚)。

明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郑和船队历时一年八个月,第四次回到中国。同年9月,郑和押着“伪王”苏干剌来到朱棣的“龙兴之地”北京,明廷诛杀了弑君篡位的苏干剌。同年11月,马林迪第一次派特使,紧随郑和船队之后,来中国向明成祖朱棣进献国宝“麒麟”——长颈鹿。这说明郑和下西洋,确实沟通和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也增进了中国人民对外国友人的了解。

譬如费信在《星槎胜览》一书,对卜喇哇国(今索马里布腊瓦)这样描绘:

自锡兰山别罗南去二十一昼夜可至,其国与木骨都束国(今索马里摩加迪沙)接连。山地傍海而居,垒石为城,砌石为屋,山地无草木……其酋长感慕恩赐,进贡方物。

进而,费信在《星槎胜览·卜喇哇国》一节,有更详细的描绘:

傍海为国,居民聚落。地广斥卤,有盐池,但投树枝于池,良久捞起,结成白盐食用。无耕种之田,捕鱼为业。男女拳发,穿短衫,围稍布。妇女两耳带金钱,项带璎珞。惟有葱蒜,无瓜茄。风俗颇淳。居屋垒石,高起三五层。地产马哈兽、花福禄、豹、麂、犀牛、没药、乳香、龙涎香、象牙、骆驼。货用金银、段绢、米荳、瓷器之属。

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这次郑和带领的部下居然有伊斯兰巨贾——泉州市舶使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蒲氏家族乃著名的航海世家,熟知海外事务,故而蒲日和会被郑和起用,参加了郑和的第五次下西洋。这一次远航,郑和船队:

先后访问了波斯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的国家和地区。行前,郑和曾到泉州灵山圣墓前行香游坟,蒲日和为之记立碑文,为后人研究郑和下西洋史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归国后,蒲日和被加封为泉州卫镇抚,并负责管理灵山圣墓。

而这一次行前,郑和船队在国内足足休养生息将近两年时间,才又从长乐太平港解缆,第一次途经泉州,大概是为了带上蒲日和。同时,为了补充淡水、粮食、肉菜等生活需要,郑和船队再一次访问了占城、爪哇。此行最远访问了东非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喇哇(今索马里布腊瓦)等国。

明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历时两年两个月,第五次回到中国。

明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此行乃是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所以郑和要前往榜葛刺(今孟加拉)等国。为了赶上季风,郑和率船队立即出发,先后到达的国家及地区有:

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罗(今泰国)、忽鲁谟斯(今伊朗东南部)、阿丹(今亚丁)、祖法儿(今阿曼佐法儿)、刺撒(今索马里泽拉)、不刺哇(今属索马里)、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古里(今属印度)、柯枝(今印度柯钦)、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溜山(今马尔代夫)、南巫里(今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角)、苏门答刺、阿鲁(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东岸)、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甘巴里(今印度坎贝)、幔八萨(今肯尼亚蒙巴萨)。

以上郑和到访的各大小国家和地区,《明史·外国传七》大多有记载。如忽鲁谟斯(今伊朗东南部):

忽鲁谟斯,西洋大国也……其国居西海之极。自东南诸蛮邦及大西洋商舶、西域贾人,皆来贸易,故宝物填溢。

在明永乐、宣德年间,继郑和出使该国后,忽鲁谟斯多次派遣使者前来朝贡,两国关系十分友好。

明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到中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腊和阿丹等国的使节。在回国途中,郑和船队遭遇风暴。史载:

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

可见郑和下西洋,是冒了极大风险才完成使命的。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8月12日),明成祖朱棣去世,享年65岁。46岁的长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朱高炽以国家经济空虚为名,下令停止了父亲朱棣热衷的下西洋行动。

明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1425年6月15日),朱高炽当皇帝不到一年就“驾崩”了,年仅47岁。26岁的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可惜朱瞻基更短命,在位10年——明宣德十年(1435年)1月31日也“驾崩”了,年仅36岁。不过——

明宣德五年六月初九日(1430年6月29日),在中断六年后,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重下西洋,往忽鲁谟斯等国恢复邦交。因为朱瞻基是祖父朱棣生前最疼爱的孙子,大概朱瞻基为了继承祖父朱棣的遗志吧。于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这次随行太监有王景弘、李兴、朱良、杨真、洪保等人。

明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19日),年已花甲的郑和率庞大船队从南京下关启航,1月21日到达太仓刘家港。在此驻留一个月。

明宣德六年元旦,明宣宗朱瞻基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此乃郑和又称“三宝太监”的缘由。此间郑和等人在刘家港北漕口建成天妃宫并刻石立碑,记述了以前六次出使西洋的情形,即《通番事迹记》。碑曰:

……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官兵数万人,海船数百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柯枝国、古里国,抵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涉苍溟十万余里……

然后,郑和率领61艘巨大“宝船”前往福建长乐太平港。据明朝大才子祝允明的《前闻记·下西洋》记载,郑和领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医士、铁锚搭材等工匠、水手共计27550人。

明宣德六年二月二十六日(1431年4月8日),郑和船队抵达长乐太平港,在这里停留有半年时间,明显是为了等待出洋的季风到来。郑和率领手下和州府一应官员,到福建湄州岛采办木石,重修湄州天妃宫。

同年十一月,郑和又在长乐县南山三峰寺塔之东,为他特意建成多年的长乐天妃宫进行了大规模整修,目的仍是为了船队官员、水手祈福、谢神所用。事成,铸铜钟一口纪念,钟上铭文曰:

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太监郑和、王景弘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

同时立著名的《天妃灵应之记》碑一块(俗称“郑和碑”),与刘家港天妃宫所立《通番事迹记》碑一样,记述了郑和率领船队前六次下西洋的情况,只是此碑记载郑和六次下西洋的内容更为详细: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

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暹罗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还。

……

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都长乐三峰塔:郑和,登南山、下西洋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

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

不知是否心灵真有感应?似乎是郑和意识到自己的第七次下西洋可能无法平安回国,遂在出洋前,沿途立碑详细总结前六次下西洋的经历,以昭示后人。

明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1432年1月9日),庞大的郑和船队由太平港起锚出海,第七次下西洋。十二月二十四日,访问占城。

明宣德七年二月六日,郑和船队访问爪哇。六月二十七日,访问旧港。七月八日,访问满剌加。八月十八日,访问苏门答腊。此间郑和派一支船队经溜山直航非洲东岸,访问木骨都束、不剌哇、竹步。又派太监洪保率另一支船队直航古里,然后访问祖法儿、剌撤、阿丹。当洪保到达古里时,古里正派人坐船去麦加朝觐,洪保派通事等七人带着麝香、瓷器等物随同古里的船只到麦加访问,买回各种珍贵异兽,并画下麦加圣地的天堂图。

明宣德七年十一月六日,郑和率多数“宝船”访问锡兰。十一月十八日,访问古里。十二月二十六日,直航忽鲁谟斯。

明宣德八年(1433年)二月十八日,郑和率船队由忽鲁谟斯返航回国。三月十一日回到古里。四月初,郑和因劳累过度,在印度西海岸的古里国去世,享年62岁。

同年六月二十一日,郑和船队由副使王景弘率领返回太仓刘家港。

同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第七次下西洋的郑和船队平安返回南京。只是船上已无“船老大”郑和,副使王景弘带回的只有郑和的遗物,被明宣宗朱瞻基以衣冠冢的形式赐葬南京牛首山。

1981年,有关部门对牛首山山坡一座明代古墓进行认真勘察,认定为“郑和墓”。牛首山还有一座明太祖朱元璋的李贤妃之墓。李贤妃也是回族人,生前管理六宫事务,与郑和也是穆斯林出生有关。这印证了清康熙二十二年修订的《江宁县志》记载:

三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之西,永乐中命其下西洋,有奇功。最后一次下西洋,在古里国病逝,皇帝赐葬衣冠冢于此处。

从1405年到1433年,28年里郑和七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拥有240多艘船只)。《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这样总结:

三保太监下西洋——明初大规模的远洋航行,世界远程航海史上的创举……总计二十八年间,七次出洋,经三十余国和地区,最远曾达东非、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些航行比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早半世纪以上,船队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超过他们几倍……南洋各地至今保留不少有关郑和的遗迹。随行人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记述航行中的见闻,都很有价值。

关于郑和七下西洋到过的国家究竟有多少个?史学界说法不一。

根据郑和在太仓刘家港建成天妃宫所撰900多字的《通番事迹记》,以及郑和在长乐南山建成天妃宫并重修后所撰1100多字的《天妃灵应之记》,同属第一手资料的两块碑文记载,皆为“三十余国”。

《通番事迹记》碑文写道:

……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抵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涉苍溟十万余里……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写道: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苍溟十万余里。

跟随郑和四次下西洋的翻译费信在所著《星槎胜览》一书记载,共有45个国名。其中有些并不是国家,而是岛名或中央的称号。

大学者梁启超以郑和的翻译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等书记载,加以个人考证,于1904年撰写了《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一文,他按地域列出了40个国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朱偰在《郑和》(三联书店1956年出版)书中,根据郑和的翻译马欢、费信、巩珍(《西洋番国志》)的著书记载和考察《明史》《碑文》后核实,更加细致地考证出56个国度和地域称号。

不过按今天通常说法是,郑和远航的船队到达了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爪哇(今印尼中爪哇省)、苏门答腊(今印尼苏门答腊岛)、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为主)、彭亨(今马来西亚中部)、真腊(又名占腊,今属柬埔寨)、古里(今属印度)、暹罗(今泰国)、榜葛剌(今孟加拉)、阿丹(今属也门)、天方(今麦加)、祖法尔(今阿曼佐法尔)、忽鲁谟斯(今伊朗东南部)、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等36个国家和地区(有学者认为还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航程总计16万海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庞大船队同时征服太平洋、印度洋的伟大壮举。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郑和所到之处,不仅与他国进行友好的海外贸易,还传播了先进的中国文化和艺术,以及农业、制造业、建筑业、造船业等先进技术,出色地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崭新篇章。

所有这些,六百多年前伫立长乐太平港,遥望天际的郑和是否想到了呢?至少,他是身体力行地做到了。并且,献身其中。

猜你喜欢

船队郑和西洋
书法家郑和新书艺精品鉴赏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美国乙烷进口对发展我国大型乙烷船舶的影响
西洋菜煲陈肾汤
对西洋弦乐艺术民族化的探讨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淡水河谷40万吨级大型船舶船队对铁矿石供应链的影响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