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梦想》:失败和普通也是生活的主题
2022-02-23凤紫陌
凤紫陌
失败者的人生
《最初的梦想》是由涅提·蒂瓦里执导的印度电影,影片因口碑不俗在印度狂揽15亿卢比(约1.3亿元)票房,被观众称为“年度最佳印度电影”。该片于2022年1月7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拉加夫高考失利,怕爸爸妈妈失望,怕自己的人生从此被贴上“Loser”(失败者)的标签,他直接从楼上跳了下去,虽然被救了回来,但是失去了面对生活的勇气。为了鼓励儿子勇于面对失败,父亲帕塔克向儿子讲述了大学时代自己和朋友们曾经作为“Loser”的校园往事。
帕塔克刚考上大学,就被安排在了H4宿舍。宿舍里有爱看限制级电影和喜欢揩油的“色鬼”、动不动哭着喊妈妈的妈宝男“妈咪”、脾气易燃易爆说话刻薄的“硫酸”、人狠话不多被所有人叫爸爸的“老大”德里克、离不开酒整日醉生梦死的“酒鬼”,这是一个“失败者”联盟。整学弟、学习不好、天天在街上混,但是,为了拿到学校运动会总冠军,这帮“废柴”瞬间燃起斗志,誓要摘掉“失败者”的帽子。赛场上假摔、呐喊“助威”、夜晚电话“色诱”……几经波折,他们还是输了。
拉加夫听完,情绪失落地哭著问:“你们是不是比死还要难受?”意外的是,虽然比赛输了,但帕塔克和舍友拼尽全力的样子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和全场的喝彩,从此再也没人看不起H4寝室。
《最初的梦想》在第一轮超前点映中就收获好评,被称为“开年减压神片”。电影打翻了社会上关于“成功学”的“毒鸡汤”,鼓励大家接受“失败学”,为自己减压。
近年来引进的印度电影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惊喜。从揭露“填鸭式”教育弊端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到直指男女平权问题的《摔跤吧!爸爸》,都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揭露现实问题,既搞笑,也深刻。《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后,以近13亿元的票房成为现象级“神作”,而《最初的梦想》在印度上映时票房位列同档期票房榜冠军。
有观众表示:“感慨万千,一顿爆哭,暖心又励志!撕掉“Loser”这个标签的意义不是超越对手,而是超越过去的自己。”有家长看完电影后感慨:“以前一直在‘鸡娃’和不‘鸡娃’之间摇摆,看完电影还是坚定不要太‘鸡娃’了,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一生就是最幸福的事。”
忽视“失败教育”的后果
《最初的梦想》以印度的教育压力为话题,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没有成功的普通人,探讨了家长忽视“失败教育”的后果。据了解,印度的教育竞争非常激烈,只有不到1/3的高中生有机会考上大学,许多学生需要通过高考来“逆天改命”,家长更是对孩子不断施压。《印度时报》称,印度平均每天有16名学生选择自杀——而这只是官方公布的数字。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导演涅提·蒂瓦里通过电影对话竞争高压下的学生家长,呼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影片中高考失利、跳楼自杀的片段,中国观众并不陌生。高考是每名学子必须经历的一道坎。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甚至引发了“鸡娃”大战。2021年12月,《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其中包括“鸡娃”。“鸡娃”的家长们把资源和精力倾注到一个孩子身上,孩子在学业上的任何挫折,可能都会成为压垮家长的稻草。
最近,博士虎爸“走火入魔”的教育方式冲上热搜。“虎爸”毛某逼5岁的女儿学高数,孩子稍微听不懂,他就对孩子又打又骂,学不会就不准孩子睡觉,一直到他满意为止。民警、妇联工作人员、学校老师协调都不管用,孩子妈妈只能告上法庭。表面上看,社会竞争的加剧、上升通道的固化,都给家长带来不同程度的教育焦虑。实际上,家长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某小学运动会,学生们拉出横幅,高喊口号: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我妈快乐,全家快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学习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父母高兴。孩子在父母的逼迫、攀比和焦虑中,如履薄冰,在日复一日的压力中,或许就酿成悲剧。
有的孩子虽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但是却“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曾说过,他接待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但都患了“空心病”,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家长们总是教育孩子要变得更优秀,却没有告诉孩子不优秀怎么办、失败了怎么办。在这方面,《最初的梦想》中的帕塔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成为一个普通人,也是可以的
影片中的阿尼说:“100万个参加入学考试的孩子,只有一万个能被录取,剩下的99万个孩子呢,他们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从未做过失败的心理准备,对他们来说这不只是考砸了,而是整个人生都毁了。”对于孩子,家长不仅要教会他们努力成功,还要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失败。阿尼和他的朋友们试图用自己的经历让孩子、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未来的路还很长,一次考试、一场比赛,是输是赢,都决定不了人生。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曾说:“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成功学却没有失败学。我们只催促着孩子去当一个成功的人,却没告诉他们,成为一个普通人,也是可以的。”
孩子在家长们安排好的教育“流水线”上往前跑,虽然习得了“十八般武艺”,但下了“流水线”或者偏离了“流水线”,就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很容易长成一个“空心人”。在这条“流水线”上,家长们也缺乏思考,很多家长也是“空心人”。如果问家长为什么给孩子报兴趣班?很多家长的回答恐怕是:“别人都报了。”
不让孩子做“空心人”,首先家长不能做“空心人”。与其一味地“鸡娃”,让孩子不断往前跑,不如放慢脚步,让自己和孩子都多一些思考的时间。根据孩子的特性,帮孩子找到喜欢的事情,再往这个方向上努力。刘瑜认为,正确的教育观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参天大树,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我们或许不甘平庸,不愿意碌碌无为,但像马云、比尔·盖茨那样的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普通人。
土耳其有句谚语:“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成为一个普通人又何妨?就像影片中的独白:我们全神贯注地关注着胜利、输赢,每天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挣钱而挣钱,都忘记了怎样去过好人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就是生活本身。《你好,李焕英》中的李焕英就是很多家长的榜样,她说:“我的女儿,不必太优秀,只要她健康快乐就行。”
影片最后,家长们纷纷拿起电话,叫醒熟睡中的孩子,重复了曾经鼓励他们的话。并且,加上了后半句:还记得我的承诺吗?如果你数学考了A+,我就送你一辆自行车。我只想告诉你,不管你成绩如何,B+、C-都没关系,我还是会给你买那辆自行车。
帕塔克用自己的经历点醒了其他家长们,也给银幕前的观众上了深刻的一课。
(编辑 张建 4457182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