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登高望远 指点江山
2022-02-23王小静
王小静
积雪覆盖在临县紫金山上,曲折绵延、山势横亘、主峰峭立,山形如同人的手掌一般,将游客置入掌中。2月5日,一路长驱直上,记者站在紫金山的山顶,冷风拂面,环顾这山间人们已被雪山环抱。主峰海拔高达1757米,白云在山间缭绕,放眼望去云雾朦朦,好似人间仙境一般。紫金山的名字,在临县是家喻户晓。如果说,湫水河是临县人的母亲河的话,紫金山就是临县人的父亲山了。
站在这神奇的山顶,向四周眺望,正西方是大肚山的高大身姿,大善寺在山巅如插天中。北边是太平沟从西向东流去,皑皑白雪覆盖了一切,正东边是紫金山诸峰一字排开。最引人的是南边,从西南到正南,再到东南,百里范围之内,都是低于紫金山300米以外的低山,它们如同围棋盘上的棋子,一直排列到黄河边上。在这里体验居高临下、独立寰宇是再恰当不过了。昔日那些高山峻岭都失去了威风,它们都在紫金山下五体投地、俯首称臣,远远看去,它们是那样渺小,就算俯首帖耳地无可奈何。
经过后期修缮,紫金山通往山顶的路已经变成了石材铺就的阶梯,相比于原来的山路,凶险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不过山体陡峭,阶梯修建得也非常峭立,让众多游客体力不支,迫不得已半山腰停留小憩。
紫金山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可谓军事战略要地。相传,东晋时羯人石勒曾据此山为垒。山顶部有座古庙,俗称大王庙,也叫石勒祠,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建。该庙建有升水殿,左右壁间有风、雨二穴,风穴封闭人不敢开,雨穴遇旱有水滴,为临县之契机。
石勒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皇帝,毛泽东主席曾赞扬他是乱世英雄,是个厉害的角色,很有军事才能,堪比大汉开国和中兴皇帝刘邦、刘秀。对于魏晋南北朝,汉唐之间那个长达300多年的乱世,中华大地曾经先后出现的五胡十六国,纷纷在历史舞台上展露峥嵘。三国时代被晋朝所统一,但是这个短暂的统一王朝很快就爆发了“八王之乱”,而更大的危机,潜伏在这个帝国中。汉末三国混战,草原上的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主要包括匈奴、鲜卑、羯、羌、氐,史称“五胡”。“五胡”进入中原地带以后,和汉族人混居在一起,恰逢乱世,就纷纷聚众反叛朝廷,整个北中国陷入混乱之中。公元304年,窜入山西的匈奴人刘渊举起反晋大旗,建立了“汉国”。此时正在山西武乡的石勒,也加入了刘渊反晋起义。石勒是迁入山西的羯族人,出身卑微,是部落的奴隶,他身材伟岸,战功卓著,很快就在前赵大军中当上了将军,石勒利用与刘渊联合反晋的有利条件,南征北战,扩充自己的实力。刘渊的后继任刘曜灭晋建立前赵。石勒公开与刘曜决裂,自称赵王,公元330年,石勒灭前赵称帝。史称后赵,后赵曾一度成为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横跨辽东、河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江淮。
石勒大軍与刘曜处于战争状态时,曾驻军于紫金山,当时正值临县大旱,百姓饥寒交迫,石勒军队军纪严明,禁止士兵抢掠百姓财物。石勒命令士兵采集榆钱,掺小米熬成“钱钱饭”,赈救灾民,使当地人度过了灾荒。“钱钱饭”的习俗延续至今。这件事情让淳朴的临县老百姓感念至今,此后,人们就在紫金山上建了大王庙,以纪念这位从奴隶到皇帝的草根英雄。
紫金山百级石梯,跨度陡峭,使人感受到石勒创业之辛劳艰苦。而站在大庙前,侧视紫金山山体,仿佛看到石勒军队的将士们正在整装肃立,随时准备出征,改写历史。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原来的大王庙已毁,神像也均被搬走。现在的庙宇是临县的企业家王铁儿耗时数年,耗费千万元,重新修建,又使石勒大王庙重见天日。
紫金山之妙,妙在它是“一览众山小”的风水宝地,妙在它蕴含着一段尘封的光辉岁月。站在紫金山顶,回味历史,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在这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方寸之间留下的都是光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