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国防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2022-02-23张远军

中国军转民 2022年1期

摘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是党和政府推动科技发展的基本遵循。优化国防科技资源配置是国防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文章在学习借鉴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实践经验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优化国防科技资源配置与推进国防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剖析当前我国优化国防科技资源配置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提出优化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科技自立自强;国防科技资源;配置优化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1]推动国防科技创新,聚力破解我国国防与军队建设面临的“卡脖子”技术装备难题,实现国防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于优化国防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国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科学技术是核心战斗力。但是,实践告诉我们,“市场换不来关键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关键核心技术。” [2]特别是那些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国防关键核心技术,可谓国之重器,必须立足自主创新,坚持自立自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推动科技发展的基本遵循。

1.1坚持自力更生,向科学进军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高度重视科学技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百年耻辱,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毛泽东同志语重心长地告诉全党同志:“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3]因此,建国之初,党和政府充分汲取历史教训,高度重视科技发展。1949年,相继布局组建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一批科学研究机构,汇聚一批海内外优秀科学家,极大地推动新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面对西方国家政治打压、军事威胁和经济技术封锁,党和政府充分发挥传统举国体制优势,集聚军民优势科技资源,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着力突破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全局的关键核心技术,相继取得“两弹一星”、青蒿素等为典型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发展成果,并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1.2坚持自主创新,推进国外引进与自主发展相结合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科技的战略作用。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4]1988年,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廓清了我国科技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理论迷雾,摧毁了束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种种桎梏,科技现代化建设迎来春天。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党和政府抓住机遇,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科技资源的跨国界配置,有效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但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因此,无论是江泽民同志,还是胡锦涛同志,都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坚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果与推动自主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3坚持自立自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尤其是新冠疫情的持续蔓延,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战略投入,努力巩固科技创新优势,加大科技创新成果保护,人为地设置技术贸易障碍,严重影响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因此,“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核心技术尤其是国防科学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习近平同志指出:“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求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聚并科学配置包括国防科技资源在内的一切科技资源要素,推动军民协同,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把握主动权。

科学技术是核心戰斗力。但是,国防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军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我们必须着力优化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着力突破军队现代化建设面临的诸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谋求国防科技的自立自强。

国防科技资源是国防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其配置结构好坏、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国防科技创新成果多少、创新能力高低。只有不断优化国防科技资源配置,才能切实提高国防科技成果产出规模与产出质量,实现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6]国防科技资源配置是一个由配置主体、配置客体和配置环境共同构成的复杂有机体。[7]

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系统,如图1所示:

随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系统内军民不同创新(配置)主体间持续推动着国防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客体)的相互交换与高效组合,政府和市场(配置环境因素)为国防科技资源在不同创新主体间的有序高效交换与组合提供可靠的环境支持和制度保障,确保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系统良性运行。

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系统的运行目标,是为了优化国防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国防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在系统运行中,国防科技资源规模、质量以及配置结构和环境,都影响着国防科技创新发展。

(1)国防科技创新与国防科技资源的规模变动。作为国防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其规模的任何变动,都会对国防科技创新产生影响。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在国防科技资源配置中,国防科技资源要素规模的变化即表现为投入变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则表现为产出变动,可以说,国防科技资源要素规模的变化,的确是能够明显改变国防科技创新活动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规模结构,尤其是创新人才规模增加,将会大大提高国防科技创新成功概率,促进国防科技创新发展。所以,我们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凡是国防科技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都是国防科技创新发展速度快、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国家或地区,例如美国。

(2)国防科技创新与国防科技资源的质量高低。作为国防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基础,国防科技资源投入不仅要看规模的大小,更要看质量的高低。可以说,国防科技资源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系统的运行,更是影响到国防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例如,在同等规模条件下,哪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防科技资源质量高,哪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就高,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就强。根据中国科协2020年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规模达10154.5万人,世界第一。虽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大,但是存在着科技活动人员比重低、发明专利和科研成果质量不高,顶尖人才和团队缺乏等资源质量问题,与我国科技资源规模相适应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不多。

(3)国防科技创新与国防科技资源的配置结构调整。推动国防科技创新,要求实现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合理化。如果配置结构不合理,那么就很难充分释放各类国防科技创新主体活力,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国防科技创新发展不尽人意。根据木桶原理。国防科技资源配置运行质量取决于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结构的短板。优化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就是要确保参与国防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类资源要素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发挥各自最大效用。

(4)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环境的优劣。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不少科研设施和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闲置浪费比较严重。”这些问题,毋庸置疑与科技资源配置环境有关。受传统文化中“谁有不如自己有”等陈旧思想影响,不少部门重复投资、重复购置各类科研设施和科研仪器设备,造成科技资源要素投入的严重浪费。此外,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系统能否健康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能否塑造一个有序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市场搭建起国防科技资源需求和供给之间的桥梁[8];政府能够引导和调整国防科技资源的流向和流量;制度文化则约束着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的行业,形成形态各异的国防科技资源配置路径。[9]

当前,我国国防科技资源配置还存在不少矛盾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克服,势必会影响国防科技资源配置优化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3.1国防科技资源有限性问题

资源有限,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出发点。国防科技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重要构成,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生产力条件下,相对于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需求而言,总是有限的。例如目前我国国防科技资源主要分布于军队院校及其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军工院校及其科研院所。其配置面临的有限性约束主要是受制于体制机制、利益冲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而表现出来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10]一方面,随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量社会科技资源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但由于还存在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壁垒障碍,能够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的社會科技资源还是有限的,还无法有效解决资源有限性约束问题;另一方面,受制于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冲突,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美国正在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同时拉拢相关国家共同遏制中国,打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11],严格限制我国军队院校及其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军工院校及其科研院所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使得我国难以获得科技资源的跨国界补充。

3.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政府与市场关系是优化国防科技资源配置核心问题。作为国防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国防科技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12]公共物品属性要求政府在国防科技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主导作用,依托强大的行政力量对国防科技资源配置实施严格的计划配置与管理,国防科技创新主体主要是围绕政府任务要求而进行军品科研生产活动,不会过多关注国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能够实现国防科技资源有效利用。私有物品属性则要求在国防科技资源配置中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提高国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但是,由于我国国防科技资源市场的非完整性、信息的非对称性,不仅严重限制了政府主导的有效范围,政府失效现象明显,也严重制约了市场决定作用,市场失灵问题突出。这必然造成国防科技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激励差异,从而影响国防科技资源配置。

3.3多元竞争与安全约束冲突问题

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背景下,竞争多元化与安全约束性的冲突问题,是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的突出问题。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背景下,优化国防科技资源配置,就是要聚焦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面临的“卡脖子”技术装备难题,科学配置军民各类科技资源要素,实现多元竞争、聚力协同,努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但是,作为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发展的物质基础,国防科技资源与一般科技资源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事关国防安全,因此,在国防科技资源配置中必须高度关注创新主体多元和创新要素结构复杂可能带来的各种国家安全、军事安全和技术安全风险,在安全风险可控范围内进行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结构调整与优化。

3.4利益诉求差异化问题

国防科技资源配置中不同创新主体、创新人才的利益诉求差异性较大。例如,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日渐成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主要方式,涉及到军队、军工和民口三大创新系统内不同创新主体和不同创新人才,不同国防科技创新主体、不同的科技创新人才,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有的要名,有的要利。不同创新主体、不同创新人才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就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相互冲突,进而造成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的分散、封闭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闲置浪费严重,最终影响到国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和国防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实施。

优化国防科技资源配置,增强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既是实施科技兴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

4.1推进国防科技资源军民一体化配置

国防科技资源的有限性约束、日趋明显的高新技术军民通用性特征,再加上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战略安排,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加速打破国防科技资源配置中军民二元分割藩篱,充分利用全社会优质科技资源,推进军民一体化配置,切实增强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推进国防科技资源军民一体化配置,就是聚焦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战略需要,立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推进军民两类科技资源的有机融合和一体化配置,实现国防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把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系统嵌入国家科技资源配置系统,实现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耦合,最终形成军民一体化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以期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

4.2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015年,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创新领域,要“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就是要站在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和发展利益的战略高度,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政治优势,[13]科学统筹军地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军地各类科技资源,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前沿技术,聚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切实提升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国防科技自立自强。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优化国防科技资源配置,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找到政府与市场关系恰当的平衡点。[14]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国防科技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框架下,推动不同创新主体、各类创新要素按照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契约约束等市场规律和市场法则,自由流动,高效配置,提高国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在国防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宏观调控作用,集中力量抓好少数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加大对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军事技术创新项目投入支持力度[15],努力塑造有利于国防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切实破解市场配置国防科技资源的“失灵”现象,实现国防科技资源配置优化。

4.3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当前,国际科学技术研究正迈入分工协作、整体推进的“大科学”阶段。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以破解人类共同面临的科技难题,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安全维护的战略支撑。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体系,实现国防科技资源跨国界流动与全球化配置,是优化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尽可能地扩大与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有效汇聚全球各类能够为我所用的科技创新资源,以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推动国防科技资源全球化配置,不仅可以促进不同国家间国防科技创新资源的互补共享,还可以充分发挥国际社会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降低重大国防科技创新的成本投入,减少国防科技创新风险,切实提高国防科技创新效率和创新水平。

4.4建立健全不同创新主体间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不相容,是影响国防科技资源科学配置的重要因素。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之所以存在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建设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利益问题在作祟。优化国防科技资源配置,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不同创新主体间利益协调机制,实现不同国防科技创新主体间利益相容。

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国防科技资源配置系统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利益分配必須坚持公平公正,要按照“谁投资多谁受益大、谁贡献大谁获益多”的思路去设计利益分配方案、分配规则和分配方法,努力做到利益分配结构设计与不同科技创新主体的贡献度、创新投入以及风险分摊度相匹配、相适应,切实让创新机构、创新人才、创新资金、创新设施等各类国防科技资源要素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推进国防科技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解放军报,2020年11月4日第1版.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0、5、36、86.

[3]中共中央文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0.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4~276.

[6]牛冲槐,原锟霞,李秋霞.科技资源配置与科技型人才聚焦效应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8): 111~116.

[7]刘玲利.基于系统视角的科技资源配置行为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7):26~30.

[ 8 ] K i m l i n s u d a h l m a n carl J.Technology policy for industrialization: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korea’s experience. Research Policy,1992,21(5): 437~452 .

[9]Leoncini, Riccardo. The nature of long-run technological change: innovation, evolution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Research Policy, 1998, 27 (1): 75~93.

[10]张远军:国防工业科技资源配置及优化[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65~66

[11]孙福全:关于科技资源配置重点方向的思考[J].科技中国,2020(8):41~43.

[12]沈赤,章丹:政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研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政策建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6.

[13]邵鹏:深刻认识新型举国体制的重大时代意义[J].国家治理,2020(2):3~6.

[14][美]维托·坦茨.政府与市场变革中的政府职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

[15]冯明杰:有的放矢-完善知识产权制度[N]. 人民日报 ,2019年03月26日第10 版.

注: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防科技资源配置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研究》(17BGL2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张远军,男,河南柘城人,博士,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科技资源配置与国防科技创新研究。工作单位: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