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事件:当年美国如何“敲打”日本
2022-02-23张玮
1987年5月27日,日本警视厅警察逮捕了日本东芝机械公司铸造部部长林隆二和机床事业部部长谷村弘明。不明就里的公司员工议论纷纷,但这件事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抓人的是日本警察,但背后指使的是美国人,而针对的对象其实是苏联人,其中还牵扯进了挪威人,当然,最后要接受惩罚的还是日本人。这就是20世紀80年代轰动一时的“东芝事件”。
苏联花天价购买东芝机床
二战后,苏联重工业制造能力备受瞩目,但在一些精密加工制造领域,却久久无法突破技术瓶颈。比如,他们很重视的核潜艇上的多轴联动的高精度机床。但受制于“巴统协定”,苏联无法购买到这种机床。
1979年,在日本和光交易公司驻莫斯科分部举办的一场商业酒会上,日本东芝公司职员从苏联技术机械进口公司副总裁奥西波夫口中得知苏联正需要一种制造大型船舶推进器的数控机床。
很快,在和光交易公司的牵头下,东芝机械公司和苏联方面就达成了协议:苏联以35亿日元向东芝公司购买四台MBP-110S数控螺旋桨铣床。
日本人当然知道出口这四台机床给苏联是“违法”的。接下来,就要看他们怎么“瞒天过海”了。
“瞒天过海”的交易终被曝光
1982年12月,到了双方合同约定的发货日子。四台MBP-110S数控铣床被拆分后装进了几十个大箱子,准备发货。货轮的目的地是苏联吗?并不是,是挪威。
日本人是这样操作的:他们先是从挪威进口了四台NC2000型2轴数控机床,然后在日本秘密改装成了符合苏联要求的9轴数控机床,之后把出口国依旧填为“挪威”——还是以出口2轴数控机床的名义。由于2轴数控机床并不在“巴统”的禁运名单里,更何况日本是向同为“巴统”会员国的挪威出口,所以日本通产省(全称通商产业省,日本旧中央省厅之一)并没有严加审核。货物在抵达挪威港口后,再由和光公司组织运送到苏联的相关口岸。
这四台被标注为运往列宁格勒发电厂的机床,最后被秘密运送到了苏联波罗的海造船厂。不久,四台机床组装完毕,日本人如愿得到了一笔天价的全款,而苏联人也如愿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机器。
1985年12月,一封意外的“举报信”让当年这笔隐秘的交易浮出水面。当年全程参与这笔交易的和光交易公司驻莫斯科代表熊谷独因为没有得到许诺的晋升,和老东家和光交易公司闹翻,一怒之下,向美国商务部和“巴统”写信揭发。在证据面前,日本政府无奈于1987年4月30日以“涉嫌违反《外汇及外国贸易管理法》”的名义,对东芝机械公司提起诉讼。5月27日,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随后,美国对日本启动一系列“惩罚”,为此,日本政府向美国“全面谢罪”。
1988年4月,美国国会关于“东芝事件”的最终制裁法案出台:制裁范围仅限于东芝机械公司,不涉及东芝集团;制裁的时间由原先计划的5年,缩短至3年。至此,轰动一时的“东芝事件”终于落下帷幕。
事件背后的另一场博弈
美国之所以抓住“东芝事件”不放,是因为当时日本一直主张独立研制FSX战斗机,多次拒绝美国提出的“联合研制”的请求。“东芝事件”爆发后,美国借机施压日本。1987年10月,日本政府被迫声明:放弃独立研发FSX战机,并向美国分享或出售之前的研发成果。签订协议后,美国国防部部长伯温格表示:“我们现在才第一次有了获取日本技术的渠道。”
借“敲打”日本的机会,美国也达到了震慑其他“巴统”成员国的目的。“东芝事件”之后,“巴统”进一步严格了向苏联等国家输出技术的规定。
(据《历史的温度6:站在十字路口》张玮/著 中信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