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探究
——以福州大学基层共青团为例

2022-02-22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团干团组织共青团

陈 山

(福州大学 团委,福建 福州 3501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十八大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共青团要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1]同时,他对共青团的根本任务有进一步论述:“共青团作为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大学校,必须时刻把为党和人民培养人的工作摆在首位、贯穿始终”。[2]61可见,在围绕高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心大局的工作主线下,育人工作是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的主责主业。高校共青团的组织架构主要可分为校团委、院系团委、班级团支部三级,院系、班级两级团组织属于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院系团委承担了校团委育人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并通过班级团支部贯彻落实。可以说,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就是高校共青团育人效果的晴雨表。然而立足新时代,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况呈现诸多分野,在各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福州大学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的实际情况,审视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基层共青团作为学校与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纽带,是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的主要抓手和基本单位。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在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引导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服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优势,也是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的“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主要涉及“十大育人”体系中实践、文化、网络、服务、组织五个部分。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以第二课堂为阵地,凭借其贴近青年、了解青年的优势特点,让五个体系在共青团育人工作语境下相互融合,形成有机整体,促进育人效果,从而实现高校共青团的根本任务,履行高校共青团的政治责任。

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双一流”建设大学,《福建省“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提出支持福州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当前中国高校快速发展的当下,福州大学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也要围绕“双一流建设”,开启新一轮工作。为分析福州大学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现状,笔者通过对21个学院团干、青年的走访,以座谈会、调查问卷、实地访谈等形式进行调研分析,梳理出福州大学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的若干问题。

(一)高校基层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短板

基层共青团干部队伍分为教工团干和学生团干两个群体,师生两部分团干队伍建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

1.教工团干。一是专业不对口,培训不到位。21名学院团委书记中仅有2位是共青团或思政教育相关专业毕业(如表1),共青团育人专业化水平不足,且因业务繁忙参与上级共青团专项培训每人每年平均不足1次;二是实践经验有余、理论积淀不足。在21名学院团委书记的“学院共青团育人工作思路”调研座谈交流中得知,仅有3人引用了习近平青年观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来统领工作思路,有12人以共青团活动阐述代替共青团工作思路,缺乏青年工作理论思考;三是队伍年龄结构偏大、创新活力不足。21名学院团委书记中,40岁以上6人、35-40岁11人、30-35岁4人,在共青团育人工作中创新活力偏弱,与青年人代沟较大。

表1 学院团委书记专业统计

2.学生团干。一是学习成绩无法起到模范表率作用。虽然近年来共青团、学生会改革要求学生会组织成员学习成绩须在专业前30%,但现实中除了校学生会的学生团干外,成绩达到专业前30%并非所有基层学院选拔学生团干的硬性要求。基层改革难以一步到位可以理解,但客观上使整个学生团干队伍在倡导优良学风方面难以率先垂范;二是学生团干综合素质有待加强。新时代共青团对学生团干的整体要求水涨船高,政治素质过硬、学习成绩优良、工作能力出众的全能型学生愈发难以出现在选拔视野里,学院团委书记普遍认为学生团干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能力、协调工作学习能力等有待提高(如表2);三是队伍留人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在强调升学的高校教育导向和价值观日益多元的社会影响下,学生团干个人发展与共青团工作产生矛盾,越来越多重点培养的学生团干因考研升学、另谋发展等原因选择离开团学工作战线。

表2 学生团干问题统计(21人,多选)

(二)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遭遇管理体制割据

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主要依靠基层学院教工团干执行,他们面临的是学校管理体制的割据困境。一是身兼数职,分身乏术。各学院团委书记首先是辅导员身份,非专职团干,要管理相当数量的学生,还是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16名学院团委书记管理学生数超过300人,16名学院团委书记希望减少所带学生数(如表3),几乎所有人都反映学生管理工作较为繁重;二是多头领导,统筹不足。“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条线”,学院团委书记不仅要接受来自校团委的工作任务安排,也是执行学生工作部各项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还是其他机关部处落实党建、宣传、保卫等工作的抓手。工作机制上,学院党委副书记负责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其执行优先级往往高于共青团育人工作,加之共青团、学工部工作指令融合统筹不足,存在学生管理工作一手硬、共青团育人工作一手软的情况,客观上弱化了基层共青团育人效果。

表3 学院团委书记管理学生人数统计(21人)

(三)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有效工作覆盖不足

高校基层团组织是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的基本单位,目前组织架构基本完整,全校共1264个团支部,44782名团员,每个支部平均管理跨度为35.4人,支部规模合理,基本达到全员组织覆盖,但有效工作覆盖不足。一是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建设重形式、轻实质。虽然按照《关于加强新时代团的基层建设 着力提升团的组织力的意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文件通过智慧团建系统规范了基层团组织建设,配备了团支书为代表的团支委,但大量的基础团务工作仅限于将团学活动记入系统,效果如何、青年学生是否喜欢不得而知,且工作基本由团支书一人完成,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建设流于形式;二是基层团组织活力有限。基层团组织开展的活动主要是与理论学习与实践相关,包括“青年大学习”网课、各类主题教育、团日活动、团支部立项等,这些活动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维脉络,育人工作打不到点上,学生积极性不高,阻碍提升基层团组织活力,这是学院团委书记(如表4)和普通团员青年(如表5)的共识。

表4 共青团开展活动问题统计(21人,多选)

表5 学生对基层共青团主题教育活动看法统计(抽样学生2000人,多选)

(四)高校基层共青团网络传播落后时代发展

当今青年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QQ、微博、微信、抖音、知乎、B站、今日头条、各类直播平台等新兴网络媒体层出不穷,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校基层共青团缺乏对网络信息传播规律的学习研究,媒体素养跟不上新时代快速发展,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开展共青团育人工作。一是全校基层共青团缺乏网络育人的总体思路与工作部署。各学院共青团网络传播平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21个学院团委仅8个学院有官方微信公众号,8个学院有官方微博,这些网络平台建设水平低,传播力、关注度、影响力都极为有限。网络传播平台上的内容原创能力不足,面对校内4万多个移动互联网终端式微失声;二是基层共青团缺乏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基层共青团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求稳怕乱的思想,惧怕新兴网络平台可能带来网络舆情,存在校园网络传播工作中以堵代疏的工作惰性,不能主动利用网络有效开展育人工作,还没有学院在抖音、知乎、B站等现今大学生新兴聚集平台设立官方账号,不敢也不能在网络上接近新一代青年学生。网络平台的更迭速率、网络传播的圈层化趋势、虚拟世界的信息茧房更是放大了高校基层共青团网络育人的弱势。

二、新时代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的方法论体系

要解决新时代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的种种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需要建立系统整体的方法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是针对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理想信念、道德素养、成长成才等诸多问题的综合性理论表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育人根本问题,为新时代促进青年成长,加强青年教育和部署青年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3]理所应当成为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方法论的依据。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观和有关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指导思想,分析提炼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的方法论体系。

(一)坚持思想引领是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的使命定位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角色定位是“时代引领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共青团如何引领青年实现上述两种定位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帮助广大青年确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应该成为团组织的首要任务,只有抓好这项工作,才真正抓到根本上,这是党对青年工作第一位的要求”。[4]可见,通过思想引领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高校青年群众基础是实现高校共青团,尤其是高校基层共青团政治责任的重要路径。思想引领是共青团的立团之本,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新时代高校基层共青团理应继承这种优良传统,坚持思想引领作为育人的初心使命,做青年学生的引路人。

(二)服务青年发展是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的现实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共青团工作明确了现实导向:“新时代的青年工作要让广大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1]这意味着新时代高校基层共青团在育人具体工作中必须想青年学生之所想、急青年学生之所急,围绕青年学生的专业学习、权益维护、人生规划、社校融入、就业创业等成长成才需求。要帮助青年学生拓展“有梦”的人生视野、掌握“追梦”的专业本领、创造“圆梦”的现实条件。坚持服务青年发展,高校基层共青团的育人工作才能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有“上层建筑”又有“底层基础”,以现实帮扶实现对青年学生的凝聚培养,做青年学生的贴心人。

(三)基层组织建设是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的固本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谈及基层团组织建设时指出,要“不断提高团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特别是要着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5]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改革举措落到基层,使基层真正强起来”。[1]这些论述充分强调了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对于高校育人工作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为高校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高校基层团组织是高校共青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的基本单位,是共青团连接每一名青年学生的触手。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是共青团思想引领、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等各项育人工作进行全员、全方位覆盖的先导性工作。在团中央“全团抓学校”的工作部署下,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在全团的基础性地位更加突出,高校共青团须夯实基层团建,做青年学生的召集人。

(四)网络传播效能是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的时代诉求

网络媒体时代,现代社会信息舆论传播愈发聚集于网络虚拟空间。作为现实世界的衍生物,网络传播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特性。习近平总书记论及共青团网络传播工作时指出,“开展网络斗争、加强网络管理、弘扬网上主旋律,这项工作大家都要做,但团组织也可以更多发挥一点作用”。[5]传播主流声音、争取网络话语权、提升网络传播效能是共青团组织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新时代对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的要求。提升共青团网络传播效能的实质是加强共青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作为高校重要的育人力量,高校基层共青团也同样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6]在网络媒体成为青年主要获取信息渠道的趋势下,高校基层共青团应洞悉网络传播和青年接受信息的规律,打造新时代网络育人阵地,满足青年学生的精神需求,敢于发声、善于引导,做青年学生的倾诉人。

三、加强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的对策建议

在明确新时代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的方法论体系后,可依照该方法论体系的框架,针对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的薄弱环节,讨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对策以应对新时代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方法论体系中的各个分支要求。

(一)重塑引领力——聚焦关键少数,重视团干队伍建设

团干队伍是离基层青年学生最近的共青团育人力量,是关键少数。“头雁领航”才能“群雁齐飞”,思想引领作为共青团立团之本,其关键因素还在“引路人”本身。建设让党放心、让青年学生满意的共青团干部队伍是高校基层共青团辐射感召青年学生、重塑思想引领力的关键。一要推进教工团干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选拔年富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团干队伍中,提高队伍的青年工作理论素养和专业化水平,使整支队伍学会用习近平青年观统筹指导共青团育人工作,以理论思考启发育人工作思路。创新教工团干培训模式,推动团干上讲台讲团课,在教学科研中提高青年工作理论水平。完善教工团干联系青年学生机制,打破刻板印象,做青年友而非青年官,真正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二要建立学生团干队伍培养长效机制,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学生团干既是高校基层共青团的工作对象也是工作抓手,应在基层共青团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立理论培训、社会实践、专业学习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将培训内容内化于实际工作,关注其实际需求,让学生团干收获理想信仰、工作能力、综合素质、人生阅历,提高他们参加团学工作的获得感。应帮助学生团干形成优良学风,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团学工作的关系,合理分配工作、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严管厚爱,让学生团干成为共青团育人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力量。

(二)挖掘服务力——立足服务职能,融入高校育人全局

要破解现行管理体制的割据局面,基层共青团必须立足服务职能,兼顾上级团组织的要求、学校中心工作的需求、青年学生的诉求,顺势融入高校整体育人全局。有学者把高校服务型团组织的基本职能定位为服务大局、服务青年两方面。[7]两者事实上是统一的,高校共青团育人就是要让青年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历练成长,让党和国家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一要服务学校大局。一方面学校应形成共青团育人与学生管理工作等其他育人工作统筹融合的顶层设计,加强辅导员队伍力量,专职兼职搭配,适当减轻学院团委书记的学生管理工作负担,使其有精力抓好共青团育人工作;另一方面基层共青团要善于整合资源,主动将共青团育人工作与其他育人工作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就业、校园文明建设等方面形成合力,使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模块化、立体化、系统化。二要服务青年诉求。青年学生最大的诉求是求成长、谋发展,基层共青团要根据《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要求,为青年个人的成长发展提供资源,增强育人供给侧输出。一方面要设计切实可行、对青年学生确有帮助的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搭建全链条一体贯通式实践育人平台,探索志愿服务、科技学术、创新创业、文艺体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就业实习等实践育人模块。另一方面要坚持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大局,借力、联动、引进校内外多方资源,充分发挥“挑战杯”“创青春”“志愿汇”“西部计划”“暑期三下乡”“千校万岗”等既有共青团品牌资源的牵引作用,项目化运作的同时,构建全年不间断、常态化帮扶工作机制。

(三)提升组织力——夯实基层团建,常态联系择时凝聚

高校基层团组织作为高校共青团开展育人工作的基本单位,具有源头性和基础性,[8]夯实基层团建须扎实到位、久久为功,方能收获实效。一要加强顶层制度安排。将团建纳入基层党委党建考评体系,从而落实完善党建带团建、推优入党、班团一体化等制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辅导员作为兼职团干积极参与基层班级团支部建设的指导,弥补基层团干数量不足的短板;二要将高校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建设落到实处。根据学校实际编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上级文件的本校实施细则或工作手册,规范基层团组织工作,指导“三会两制一课”等基层团组织生活,各级团干要通过参与组织生活常态化联系青年;三要提升基层团组织活力,推动团组织生活提质扩面。创新团组织生活形式,不拘泥于时间空间,结合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就业实习等内容提升组织生活的实用性和时代性。对上级团组织下达的规定动作要善于内化于团支部立项等已有校方特色品牌活动,把执行上级工作部署同倡导青年个性化发展的活动结合起来;四要善于在重要节点择时凝聚青年。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活动品位、贴近中心工作,争取学院党委、学校团委等上级党团组织的工作支持,将思想政治引领和基层育人功能渗透到团组织生活中。鼓励团干、辅导员等建立基层群众性、学习型团组织,将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学习嵌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青年学生感受到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强大工具。

(四)增强传播力——搭建网媒矩阵,链接青年话语体系

网络媒体时代,面对现有网络传播效能同青年学生在信息接收、呈现、表意、内生、外化等传播规律上存在巨大鸿沟时,高校基层共青团不应固守落后于时代的既有网络传播阵地,要克服单方内容输出、不看受众反馈的“鸵鸟心态”。一要搭建灵活机动的网络媒体矩阵。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青年注意力分布在频繁更迭的网络平台间因圈层化效应显得更加难以捉摸。应基于现实强关系——如学校、院系、年级、班级的基本架构——搭建全员覆盖的高校共青团网络社交平台,再根据时下不同网络平台的特点,拓展功能性附加平台,形成多元灵活的高校基层共青团网络媒体矩阵,达成组织个人双向互动和分众传媒辐射效应。要树立用户思维,深入基层青年了解其网络媒体使用习惯,与其共同发掘适合新时代需要的共青团网络传播媒体;二要改善网媒内容供给,链接青年话语体系。内容上要紧跟社会时事热点、聚焦青年身边动态、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形式上要视觉化呈现、艺术化再现、多样化表现,弥合传统的说教式、指令式思政话语体系和重视体验与实践的青年话语体系之间的落差。[9]要借用流量思维、善于设置议题、增设互动环节、宣传优秀榜样、引导校内热点,使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能量信息的感染。要兼顾预判网络平台当前热度和未来趋势,机动选择网络育人阵地,动态进入退出;三要提高应对新兴网络媒体舆情的能力。培养一批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关注基层共青团网络媒体阵地动态,及时对舆情进行研判干预引导。与校内网络信息安全机构配合,打造校内“清朗网络”。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青年观和关于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坚持思想政治引领、坚持服务各方职能、坚持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提高网络传播效能,在共青团育人引领力、服务力、组织力、传播力上下功夫,四力齐发,通过顶层设计和具体措施,提升高校基层共青团育人的工作成效。

猜你喜欢

团干团组织共青团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新时代团干,应该如何“正心”怎样“修身”?
湘西北第一个团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发挥群团组织带头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吴洪芹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
克服激励难题:以岗为校,强化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