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科研单位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2-22邹雨洋
邹雨洋
随着数字经济概念的提出,国家积极支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支撑。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提升会计信息化水平、推动会计数字化转型,是科研单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依托数字技术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科研单位会计工作流程优化、风险降低、效率提升,也有利于科研单位会计工作对科研事业发展服务水平的提高。
一、数字经济与会计信息化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相互融合,依托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业态。面临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数字经济是必然选择,也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构建数字中国的必要条件。在数字和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数字技术与各行业加速融合的背景下,会计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将助力科研单位会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当下,部分科研单位会计信息化正处于或已初步完成从核算型阶段向管理型阶段的转型。核算型阶段会计信息化主要侧重于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解决手工会计操作过程中的核算问题。管理型阶段会计信息化则是侧重于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解决事前预测和决策、事中规划和控制、事后分析和评价的管理问题。根据信息化系统特点的不同,管理型阶段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一体化阶段和嵌入型阶段,一体化阶段主要是指在ERP环境的会计功能与业务功能的整合而形成的一体化信息系统;嵌入型阶段主要是指会计功能通过网络数据平台嵌入单位整体信息系统中,开发和应用更具灵活性。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促进了科研单位业财融合程度的提升,为单位会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科研单位会计工作加快应用新技术,以获得会计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支持和驱动。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新技术,会计工作职能得到逐步拓展,基础核算工作逐步自动化,会计人员工作从繁重的基础核算逐步转型,进而有更多时间利用会计数据强化会计管理分析。
二、科研单位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业财融合深度不足
受制于预算资金和制度的差异,各科研单位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部分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步阶段,技术应用仍然停留在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核算功能升级上,不能满足业财融合的现实需要。已经初步完成会计信息化转型的单位,其业财融合程度也因各自单位实际情况不同而存在差异,例如,围绕预算管理设计的电子报销系统将预算模块和经费使用模块连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业财融合的需要,但仍存在信息共享不足、信息化链条不完整、业务数字化程度不充分等问题。
(二)会计数据缺少统一标准
目前各科研单位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来源不同,一部分是单位自行开发设计的,仅适用于本单位使用;另一部分是单位委托专业机构开发,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仍然在部分功能方面存在不同。即使会计信息系统来自同一机构开发,各单位所使用的具体会计科目、项目信息、往来辅助项和财务报表等会计数据也存在一些差异。会计数据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不利于会计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共享互通,无法完全实现会计数字化助力会计信息化水平提升的预期效果。
(三)会计信息化制度规范有待完善
由于会计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均衡,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存在差异,会计数据缺乏统一标准,各科研单位在会计信息化制度和规范化建设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增加了对会计信息化的原则性要求,拟通过法律形式将会计工作中出现的新变化予以明确和规范。各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也主要依据现有的会计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专门针对会计信息化出台制度和规范的单位相对较少。会计信息化制度和规范的缺失与滞后,不利于会计信息化持续稳定发展。
(四)会计数据要素价值利用不足
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数据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但是各科研单位对数据的价值,特别是会计数据的价值,仍然存在认识不足、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部分单位因会计信息化程度较低,对会计数据的使用仍然停留在对固定格式的会计报表数据的简单处理和分析。检查项目经费使用合理合规性时,通常需要对导出的项目明细表的摘要、经济分类和金额等有限信息进行人工分析,对个别大额或异常的支出再进行纸质凭证查询,才能判断实际支出的合理合规性。这说明目前部分单位对会计数据的共享和利用是不充分的,对会计数据价值挖掘不足,就无法充分发挥会计数据的作用。
(五)信息和数据安全风险加剧
随着会计信息化发展和会计信息系统应用,会计信息和数据在输入、处理、存储、输出等环节存在的安全风险也将不断增加。在会计信息化应用中,科研单位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在完成项目经费报销后实现数字化,经由会计信息系统存储在服务器上,因此保证服务器存储安全性,是确保会计信息和数据不被破坏和泄露的关键。但是由于各单位的数据存储方式不同,对数据安全防护采用的软件也不同,最终可以达到的防护效果和数据恢复能力也存在不确定性。数据的大量增加以及安全防控的不确定性,将会导致各单位承受更大的数据风险防控压力。
(六)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不足
会计信息化建设是系统工程,通常需要多年分阶段地持续建设开发,其间需要大量和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受制于预算资金不足,部分科研单位只能在现有系统基础上增加信息化功能,无法实现全面、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导致会计信息化始终不能发挥预期作用。此外,会计信息化建设和维护所需人才应具备会计、管理、信息技术等多种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而目前会计信息化人才较为稀缺,单位内部培养又面临缺乏专门经费和制度支持,会计信息化建设对外部专家和机构的依赖较为普遍。
三、科研单位会计信息化应对措施与建议
(一)切实强化业财融合深度
科研单位应立足于通过会计信息化驱动单位业务发展和管理水平提升,充分运用各类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通单位各业务板块,促进信息互联互通,解决各环节各模块信息共享程度不足的问题。科研单位应自上而下积极推动业财融合过程的加深,将会计信息化发展作为单位整体战略目标之一,以会计信息系统为中心,将信息化链条延伸至单位各业务部门和业务系统,以业务数字化推动会计信息化。
(二)积极参与会计数据标准体系建设
会计数据标准的统一,需要相关行业和部门牵头开展标准体系建设,各科研单位应积极参与会计数据标准体系建设过程,制订针对性方案,提出问题和建议。同时,积极借鉴和学习试点单位的经验,结合本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和业财融合需求,加强和完善电子票据使用,推广单据凭证无纸化,从会计信息化过程输入端着手,逐步使用统一规范的会计数据标准完成数据输入程序,探索形成具有扩展性、比对性的会计数据要素,为单位挖掘和利用会计数据价值奠定基础。
(三)不断完善会计信息化制度规范
科研单位应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会计信息化的新要求,紧密结合单位自身业财融合需求和会计信息化建设进程,制定和完善会计信息化专门的制度和规范,为规范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工作、满足业财融合需求、推动会计数据标准建设、提高会计信息系统质量、增强会计信息化安全和风险防范、加快会计数字化转型等提供制度保障。
(四)深入挖掘会计数据要素价值
科研单位应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增强认识,重视对会计数据要素价值的挖掘和利用,充分发挥会计数据要素及其价值创造对单位管理水平提升的作用。要加快推进会计数字化进程,探索使用电子发票、电子行程单等电子单据作为电子会计凭证,为加快会计数据要素流通和利用提供基础。要利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加强各环节、各部门、各业务之间的数据互联共享,提升数据在流转过程中的价值。要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会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整合,从数据分析过程中挖掘和提升数据要素价值,生成可以反映单位整体经济运行状况、各部门资源利用情况、各项目收入支出情况等实时化、可视化、多维度的数据分析结果,为单位管理决策和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五)加强防范信息和数据安全风险
科研单位应重视会计信息化过程的数据安全问题,及时制定相关制度规范,为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数据安全提供制度保障。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严格操作规范和流程,避免人为疏忽和失误导致数据风险增加。要加强对存储数据的实体服务器或虚拟服务器监控管理,实时掌握存储空间变化和硬件软件状况,避免数据过量导致数据载体超负荷风险增加。
(六)持续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科研单位应重视对会计信息化的人力和物力投入,探索设立专门的预算资金和人才培养计划。要将会计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列入单位长期规划中,加强组织领导,设立牵头部门和工作小组,在单位内部预算编制中对会计信息化建设予以侧重,形成从组织、制度、资金和人员等多方面的重点支持。要加强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探索联合其他科研单位共同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在单位之间开展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共享,缩短人才培养成本和周期。
四、小结
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推动会计信息化转型进程,也对科研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科研单位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科研单位应自上而下切实强化业财融合深度,积极参与会计数据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会计信息化制度规范。其次,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要及时加强对会计数据的认识,重视对会计数据要素价值的挖掘和利用。在数据安全方面,要提高认识,加强制度、人员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确保数据风险可防可控。最后,应积极筹划资金,加强人才培养,为持续做好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和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