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的进路及价值阐释
2022-02-22杨晓洁徐冬先
杨晓洁 徐冬先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蕴涵着丰富的共享价值特质,共享发展理念肇始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兼具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人用几十年的建设实践诠释了共享发展,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确定不同建设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提出明确的共享发展目标以及具体的共享发展措施。新时代,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对缩小贫富差距,改善民生体验,消除社会矛盾,营造公平正义社会环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关键词:共享 价值 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1-254-02
我国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发展形势、破解层出不穷的发展难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关系着人民群众能否顺利享受发展成果,能否直接通达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新理念明确共享建设目的、方法与结果,保证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最普遍的受益群体。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
1.共享发展理念肇始于马克思主义共享价值特质。首先,马克思从实现共享的先决条件出发,提出建立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将本阶级的“独自享有”包装在他同劳动者的“共同享有”的假象之下,劳动者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给付劳动者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以这种看似“等价交易”形式来蒙蔽劳动者,使劳动者错误地认为资本家与自己站在同一共享立场,共同享有社会财富。事实上,只要私有制还存在,阶级压迫还未被消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就注定劳动者与资本家是不能平等共享的,劳动者永远处于受压迫地位,劳动者创造的财富由资本家独自拥有促使资本家的资本越来越雄厚,资本家给予劳动者工资福利仅仅是为了让劳动者保有为其创造更多财富的基本生存能力,导致劳动者的生存境况越来越贫弱,所以说资本家传唱的“共同享有”是虚假的共享。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的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进行社会劳动”[1],在共产主义联合体中,劳动者联合拥有生活、生产资料,联合从事生产劳动,在“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2]之后,水到渠成地联合享有生产成果。其次,马克思从实现共享的价值进行论述,指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享的终极价值目标。“现实的人”是马克思终其一生研究的重要实践对象,马克思的全部思想理论都紧紧围绕如何实现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条主线展开。他以劳动生产领域为起点深入探究,尖锐地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劳动实质:人被看作是同机器一样的“生产机器”,人以机器为载体被动地进行生产活动而成为机器的附属物,不能自主选择劳动或者不劳动,不能按自己意志享受自己制作的劳动产品,此时的劳动者再现出非人的异化状态。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奴役、生产资料对劳动者的禁锢使劳动者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劳动者在劳动中感到勒迫、束缚、痛苦,并且失去“活动”和“享受”的权利,只有结束劳动者的异化状态,让劳动者能够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并且享受各种劳动,在劳动中得到自我肯定,实现自我价值,才会出现“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2]的生动场景。最后,马克思从实现共享的途径展开研究,指出社会总产品应如何进行合理分配。马克思认为全体社会成员应该共同享有生产及生活资料,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表现出一致性。在这里,可以从两个维度分析共享价值特质,一是共享的主体,在马克思看来共享主体包括全体劳动者和“那些由于年龄关系还不能参加生产或者已不能参加生产的人”[3],劳动者付出劳动毫无疑问是共享的主体,而那些虽然不能亲自参与劳动生产但事实上应该享受社会总产品的其他社会成员在应然層面也是共享的主体。二是共享的内容,马克思就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提出创新主张,进行六项社会公用部分扣除,六项扣除包括社会再生产的追加资金、应付不幸事故和自然灾害的社会保障追加资金,社会管理费用、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和官办济贫事业等方面资金。社会再生产为共享奠定物质基础,管理费用维持社会机体正常运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民生共享的需求,官办济贫事业体现了对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障。换句话说,马克思确定了未来社会实现共享的分配机制以及必然结果,坚持六项扣除共享分配机制必然达至共同富裕的结果[4]。
2.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几代领导集体实践共同富裕的具体理念。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享发展的最终目的地是达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历代领导集体对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殚精竭虑,积淀了丰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共享发展理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毛泽东同志特别重视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要让农民“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5];对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也要向上调整,缩小国民间收入差距,维持分配平衡。邓小平同志提出先富带后富至共富的路径,“共富”是指无阶级差别的、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不是两级分化,也不是均富[6]。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共享发展成果”的论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7]他强调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是实现共享达至共富的先决条件,经济发展能够有力推动共享、共富的顺利进行。胡锦涛同志对共享发展成果做了进一步论述,他指出维护人民的利益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共建共享发展中,培养和发挥人民的创造才能,要将人民的创造力转换为物质财富[8]。习近平同志承续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思想结晶,将共享共富的人民基本利益作为党的工作重点,明确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他指出实现共享、走向共富有着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等现实制约因素,共享发展成果乃至共同富裕的实现都不是一朝一夕即可达成的,共享成果、共同富裕寓于高质量的发展中,需要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鼓励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建设,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
二、共享發展理念的当代价值
1.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减弱收入差距。要继续深化改革,打造包容性增长同共享通融发展模式,让人民群众普遍受益经济增长成果;也要完善财富均衡分配机制,将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控制在既尊重差异又保持均衡的合理范围内;还要引导大中企业成立公益组织,承担社会责任,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响应先富带后富达到共富的国家政策引领,进一步有效调节中等贫富差距。通过多元化的财富增收渠道增加中等以上收入阶层数量,形成科学的分配结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2.形成民生共享新格局,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民生问题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狭隘的民生问题可以理解是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政策的好坏,能真切反映出民生安全网是否牢固、社会环境是否稳定,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破解城乡社保“双轨”结构,缩小城乡基础养老金差距。二是提高社会保险基本参保率,政府督促企业履行为劳动者参保的法律义务;增强劳动者自身参保意识。三是建立健全覆盖分层及分类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市场机制,以政府为救助主体,鼓励其他规范的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设备,确保全体人民享受民生福利。
3.创新社会治理路径,提供人人参与机会。经过党和国家近些年的不懈努力,在顶层规划、制度设计上对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使我国治理体系得到完善,治理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应看到,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严峻且复杂多变的态势,社会治理工作在很多方面仍旧跟不上经济的发展、人民的需求。共建共治共享是当前社会治理的总体要求,在社会治理建设过程中,要明确主体责任,将各地党委和政府作为治理主体和责任主体,同时,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凝聚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企业参与其中,开拓多元的参与渠道,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人提高治理意识,自觉承担治理责任,依法参与治理活动。不断创新治理形式,将大数据等运用到社会治理全过程,提高基层群众自治能力。协同各方力量加强社会治理,推动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运行安定有序,社会治理成果“共同享有”的生动局面全面铺开。
4.营造公平正义社会环境,维护人民共享权利。公正是施政的目的。公平正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解析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可以看出“全民共享”体现了每个公民个体平等享受发展成果、“全面共享”体现了人民群众公平享受各个领域的发展成果、“共建共享”体现了每位劳动者拥有公平参加社会建设和平等享受成果的权利和义务、“渐进共享”体现了共享发展进程的公平合理。当前,我国一切事业发展和顶层设计的制定都立足于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创建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在经济体制、民生保障、教育就业、生态环境等众多领域改善人民的生活,推动各项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增进全体人民的民生福祉,为全体人民带来了切实利益。
三、结语
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诉求,马克思钻坚研微将一生奉献于解放全人类、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的事业,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秉承的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立场,继承发扬马克思共享价值特质,开创运用“共享”促“共富”的新方法,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3.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9.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60.
[4] 赵学清.马克思是如何论证共享发展的——读《哥达纲领批判》的体会[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6(5)
[5]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2.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3.
[8] 陈湘舸,毕昌萍.胡锦涛“共建共享”思想的幸福意蕴探析[J].探索,2010(1)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1.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作者简介:杨晓洁,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9级研究生;徐冬先,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