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2-02-22陈小林
陈小林
摘 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新时代实现中华儿女大团结大联合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牢牢抓好爱国主义教育。高校青年学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文章探究如何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重点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阐释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哲学基础、鲜明主题、实践要求和当代本质,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理论自觉、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
关键词:新时代 爱国主义教育 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F016.3G642.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1-237-0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大联合的共同思想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需要牢牢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笔者以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和研究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探究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重点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阐释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哲学基础、鲜明主题、实践要求和当代本质,使青年学生在切身感悟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进程中,培养爱国之情、实践报国之行,增强大学生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理论自觉、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
一、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中奠定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第一、二、三章讲授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奠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无论是先于人类而存在并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烙印的自然界,还是作为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且一刻也不能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人类社会,亦或是产生于物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且为人的劳动和语言促进其发展的人类意识,都统一于物质,集中体现着物质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现实出发这一根本要求。因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为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在高校学习的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现阶段最大的国情和客观实际,也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出发点和根本立足点。由此可见,现阶段的爱国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现实国情和客观实际基础之上的爱国主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青年学生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新时代阶段,在学习工作中自觉全面贯彻新时代理念,积极投身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其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原理”(2021年版)教材第三章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在对国家的产生、性质及其存在过程,国家政权机构及国家政权的核心地位,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等内容的系统论述中,不仅让青年学生从世界观层面对国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而且从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比较中,对社会主义国家民主的本质和核心,即人民当家作主,以及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形式及建设历史等有一个辩证的认识,这进而为高校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增强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理论自觉与坚定信念。
二、在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中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国际要求和鲜明主题
“原理”(2021年版)教材第一章第二节讲授唯物辩证法内容,唯物辩证法把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看作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辩证本性。因此,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首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的;整个世界是由万事万物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体,是整体的联系;同时,物质世界的联系是无限的、永恒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正确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树立整体性、开放性思维,从动态中分析事物的客观普遍联系。对于高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来说,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统一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开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统一起来,在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汲取不同文明的智慧与营养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相互联系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整个物质世界是无数事物的生成、存在和灭亡过程相互衔接、彼此结合的无限过程总体,而不是既定的、一成不变的事物的堆积体。对此,恩格斯深刻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从我国的现实看,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作为过程的集合体,它将经过自身的长期发展而不断向前进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最终向着共产主义迈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这就说明,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教育随着各民族面临的不同历史任务而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时代主题。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持续地艰苦奋斗,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这样一个新时代,爱国主义鲜明地凸显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诉求和时代主题。只有坚持这样的爱国主义,才能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上来,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三、在坚持科学实践观中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实践要求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从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中阐明实践的本质。科学实践观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实践本身既是物质的,又是能动的,是物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强调实践在整个社会生活及其矛盾运动中的变革作用,现存世界只有通过人类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按照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得到改造和发展。科学实践观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指出实践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科学实践观表明,在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更重要的是要教育激励大学生具有实践报国的行动,引导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要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人民的需要紧密相连,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国青年最大的爱国主义实践。爱国不能只局限于对爱国主义的理论认识上,不能只停留在爱国的口号上,必须要转化为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切实行动和科学实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高校青年学生要自觉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将个人的成长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融合起来,增强为建设国家和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的人才资源和重要的中坚力量,其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把爱国情感自觉转化为爱国实践,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文化知识,筑牢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掌握新本领的时代先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在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深刻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原理”(2021年版)教材第四—第六章讲述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趋势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内容。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这一规律出发,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本质、发展规律及其历史趋势,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为我们在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当代爱国主义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首先,在認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历史趋势中坚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所有和雇佣劳动制度为基础,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中这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由于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为了竞争中取胜的外在压力,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使得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马克思进而指出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一般的规律:财富和贫困分别在资本家和工人这两极不断积累。这就造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经济上的严重对立,最终导致相对生产过剩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越来越尖锐化。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和主客观条件的成熟,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总之,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中,科学指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论述了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一规律性有利于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牢固树立爱国和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坚定信念。
其次,在掌握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坚定爱国与爱党是高度统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认为,社会主义事业——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事业,这是经由实践反复检验了的真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时,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关系深刻指出,共产党对革命战争的“绝对领导权,是使革命战争坚持到底的最主要的条件。”“原理”课通过讲授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在认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进程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如何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和爱国主义旗帜,发动和组织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从而青年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增强坚持党的领导的理论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而将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起来。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原理’课教学中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2021xjyxm027)、2020年度中国科学技木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研究”(2020ycjg10)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页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7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页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合肥 230026)
(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