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高校“课程思政”内涵新探
2022-02-22张雯亭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发挥好这个协同效应,必须首先厘清“课程思政”的内涵。文章以“思政”内涵为切入点,分析“思政”的概念、现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进而从载体、目标、范围、责任主体、实施路径和重点内容等6个方面来探析我国现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
关键词:课程 思政 现代高校 课程思政 内涵
中图分类号:F016.3;G63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1-179-03
一、“课程”内涵的厘定
(一)“课程”的概念界定
我国关于“课程”一词的出现最早始于唐朝,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宋代朱熹的《朱子全书·论学》中“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这里的课程主要是指功课及其进程。而现代语义中的“课程”一词则源自西方,课程(Curriculum)最常见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这与中国古代朱熹的释义相似。但是,在后世关于“课程”的理论文献中对这种解释提出了很多的质疑,并且关于“课程”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释义。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认为“课程即教材”,即向学生传递知识是课程的重点,而课程内容就是向学生传递的知识,这种传递必须要以教材为前提,教材取向应以知识体系为基点。二是认为“课程即活动”,即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识别各种社会需要,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三是认为“课程即学科”,即课程内容应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除此之外,还有“范例方式课程论”“发展主义课程论”等等。综上所述,结合当前学校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课程”应该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根据人的成长规律,在不同的阶段它的具体释义也不相同,例如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课程”具体是指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而在高等教育阶段,“课程”则是指不同的专业设置下的每一门具体的课程,与中小学阶段的学科又不同。但是,无论是哪一个阶段,“课程”都是由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的实施过程组成,都是为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目标而设立的,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二)我国现代高校“课程”的功能
笔者认为,现代高校“课程”的功能首先要体现“现代化”,总体而言,必须要体现教育现代化。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对教育现代化就有非常详细的阐释: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基本国情、教育规律为基石,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奋斗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手段,从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等方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其次,现代高校“课程”的功能还必须要体现高校的职能。当前高校的职能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结合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要求,高校五项基本职能的核心目标应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治校的本质要求与价值诉求。因此将立德树人融入高校“五大”基本职能实现的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须。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高校“课程”的功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与价值传播功能。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等等。
2.人格塑造功能。主要是培养和塑造受教育者正确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等等。
3.知识传授功能。
4.改造、继承和创新功能。主要是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造、继承和创新,对文化进行选择、继承和创新。
5.调节适应功能。能使受教育者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行业及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调节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职业精神、法治意识与道德情操,使之适应不同阶段的学科发展实际、行业发展实际、社会发展实际。
二、“思政”内涵的厘定
(一)“思政”概念的界定
汉·王充《论衡·感类》:“太戊思政,桑谷消亡。”《隋书·循吏传·柳俭》:“时高祖初有天下,励精思政,妙简良能,出为宰牧。”故思政,谓思行善政。用现代语义来解释思政的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受教育者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依据马克思的论述,可以总结出关于思政的核心内容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多是指意识形态方面的,是观念。因此,思想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的观念的教育和传输。政治,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治也是一种意识的体现,是上层建筑意识的体现。因此,政治教育就是根据统治阶级的要求,使受教育者的观念和立场与其相符。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因此,品德教育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授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综上所述,所谓思政,就是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教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符合社会的要求。
(二)现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
1.政治功能。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突出政治功能。从全球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学校与政治从未相分离,现代高校通过开展思政教育,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课程建设、教材选用、学术活动等重大问题上把好政治关;另一方面,向受教育者传播主流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分辨能力,提高个人政治素质。
2.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里提到的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个人自身潜能的发展,即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力和体力等;第二层含义是指个人在社会发展中所衍生出来的能力的发展,例如:社会参与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及自我识别、控制、更新和创造能力等。高等学校作为当今教育的高级阶段,其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必须要充分体现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通过发掘和培养受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培养其自我教育和自我识别、控制、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
3.经济功能。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将人的经验、知识和能力视为国家财富的主要内容和生产要素,英国学者马歇尔提出:“有助于财富迅速增长的变化,无过于我们学校的改良”。马克思说“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劳动能力的内涵有两个方面,即体力和脑力,体力指身体素质,而脑力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储备、思维运用能力以及与社会发展相关的品德,其中起核心作用的应是品德,它决定了人的知识、能力和专长的服务对象或目标。因此,高校“思政”的开展能够保证受教育者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社会里不偏离社会主发展的航道,从而达到改善经济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的目的。
4.文化功能。高等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高校还肩负着文化选择、文化传承、文化引导、文化创新等使命。教育家潘光旦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一个人之人格的培养,他认为生命范围大于事业的范围,重人之道重于做事之道。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应是将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有价值的文化、将人类历史长河中积淀的道德精华、将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传授给受教育者,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我国现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面临着社会多元价值交织、西方文化及价值理念渗透的复杂背景,紧紧依赖“思政课程”来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引导已满足不了我国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那么,如何发挥好这个协同效应,就要厘定“课程思政”的内涵。
第一,“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载体应是课堂。我国现代高校的育人本质应是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从这个本质出发,课堂就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因为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育人最主要的过程,也是教书育人最重要的途径。辅助载体应包括校园文化环境、各类实践教育活动等,通过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来培育大学精神,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
第二,“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和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必须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永恒主题。因此,我国现代高校“课程思政”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大学的根本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
第三,“课程思政”的课程范围包括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显性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功能定位在于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灌输与教育引领作用;隐形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教育课,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又可以统称为综合素养课程,其功能是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中筑牢理想信念,发挥思政的浸润作用;专业教育课的功能是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起到一个“思政”的深化和拓展作用。
第四,“课程思政”的责任主体包括高校党委、教师、各职能部门和二级院部等。高校党委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承担着主导责任,即从宏观上对“课程思政”工作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发挥党领导的保障作用。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教师队伍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承担着最关键的育人职责,具体包括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其中,价值引领是最关键的职责。各职能部门和二级院部等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主要承担着辅助责任,即有效协调各方关系、资源,为课程思政提供平台、支持。
第五,“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包括:一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课程设置优化、教材结构与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评价优化,将思政元素充分并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各专业课程思政功能最大化;二是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即整合各类实践资源,丰富實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三是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四是提升信息化育人质量,将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提升网络文明素养,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项目编号:19C0662);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支柱工程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2012.
[2]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2016.
[3] 戚静.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4] 许建领.高校课程的现代化问题[J].上海高教研究,1998(07)
[5] 高德毅,宗愛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
[6]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7(07)
[7]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8]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6351473041230577&wfr=spider&for=pc.
[1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8.htm.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5)
[作者简介:张雯亭(1985—),女,湖南郴州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高校管理研究。](责编:纪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