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2022-02-22谢熙颖蒋才芳
谢熙颖 蒋才芳
摘 要:开放式创新是否可以提高企业的绩效是学术界和企业关心的重要议题。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核心期刊的文献,以开放式创新概念内涵的研究为起点,对开放式创新的类型以及测量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其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机制和间接影响机制。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对开放式创新的衡量以及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丰富。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 企业绩效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1-069-04
一、研究背景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我们党立足我国发展全局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想要发展都必须要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至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越来越受限制,企业内部的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无法对变化迅速、新兴的市场做出及时的反应,不足以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Chesbrough在2003年首次提出开放式创新模式。新冠疫情的爆发给经济、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开放式创新作为一种新型创新方式有扩大价值创造空间的潜力,它允许更多价值创造的方式的存在,企业采取开放式创新可以有效度过危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开放式创新”似乎已经成为公司创新过程的主导方式。《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强调要全面推进开放创新,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可以与外部(例如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或者研发机构等)联系,通过合作、买卖专利或技术所有权、投资项目、成立研究联盟等方式在组织内部或外部獲取创新资源进行创新,资源利用最大化,进而提高企业绩效。另一方面,企业过度实施开放式创新、依赖外部资源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企业内部缺乏人才和技术积累,企业将会面临着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的双重下滑。开放式创新是否真的可以提高企业的绩效成为学术界和企业关心的重要议题。
鉴于此,本文基于文献研究视角,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搜索有关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相关的文献。选取核心期刊文献,通过梳理和总结现有的有关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系统地分析开放式创新的内涵、类型及测量方法,全面解析开放式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直接机制和间接机制,间接机制又包括调节机制和中介机制,最后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为深入开放式创新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内涵、类型和测度方法
1.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内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创新资源无法满足企业的自身发展,企业应该提高对外部环境的渗透性,依赖外部开发的知识和技术,开放式创新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开放式创新这一概念内涵是Chesbrough在封闭式创新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并在Laursen和Salter、陈钰芬和陈劲、Cassiman和Valentini、王雎和曾涛等学者的推动下不断得到完善和丰富。
Chesbrough(2003)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将其定义为:企业跨越组织边界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提出创新思想,利用内外部商业化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实现创新思想。当然,开放式创新的提出并未否定封闭式创新的存在。基于Chesbrough对开放式创新涵义的界定,Laursen和Salter(2006)进一步指出,企业从组织外部获得的创新资源,包括其种类和数量就是开放式创新的本质。Laursen和Salter(2006)同时也指出开放式创新及其他类似的创新概念的中心是企业如何在创新过程中使用外部行为者的想法和知识。陈钰芬和陈劲(2009)的开放式创新机理提出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向外部获取的资源包括市场信息、技术以及制造能力三种缺一不可。也有学者从动态化、过程化的角度丰富开放式创新的涵义。Cassiman和Valentini (2016)提出开放式创新范式是关于知识的流动,且这种知识的流入和流出是互补的,同时参与购买和销售知识可以让企业增加创新成果。王雎、曾涛(2011)以价值创新为理论依据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来界定开放式创新的内涵,该体系认为价值创新是开放式创新的本质,企业组织层面的创新资源流动即是价值创造与获取,价值识别就是实现开放式创新的过程。由此可见开放式创新具有以下特点:开放式创新跨越了组织边界,是一种分散式的创新。开放式创新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传统创新的全过程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市场化的过程。开放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顾客或者专门的研发机构,而是参与整个开放式创新过程的所有主体。
2.开放式创新的类型。对于开放式创新的分类,主要分为两个流派。第一种分类方式是基于资源基础观,按照资源流动的方向分为两种类型(Lichtenthaler,2009)。当企业通过合作、聚合等方式将外部知识、技术等创新资源引入到企业内部时,企业实施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则是将企业内部的资源分享给外部合作者从而获得商业价值。跨组织联盟也会激发企业开放式创新。大部分学者沿用了这种分类。在此分类的基础上,任之光等(2020)提出开放式创新的类型还应包括内、外型开放式创新相协同的方式。第二种分类方式则是按照企业合作对象的程度分为开放式广度和开放式深度。前者指企业开放合作对象的数量多少,后者则表示与企业合作对象的频率、合作深度。Keupp等(2009)分别将开放式创新的深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并将其两两组合,获得九种开放式创新的分类。
3.开放式创新的测度方法。如何测量开放式创新是探究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重要前提,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发现测量开放式创新的方法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运用问卷量表题项测量开放式创新广度和开放式创新深度,第二种是运用问卷量表题项测量内、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第三种是利用二手数据测量开放式创新广度和开放式创新深度,第四种是利用二手数据测量内、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其中比较常用且主流的方法是问卷量表。具体的测度图略。
三、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通过对现有有关开放式创新和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有关两者关系的研究大多数是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了直接机制和间接机制,直接机制中主要包括了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负向影响以及倒“U”型影响,间接机制则是某些情境因素在两者直接关系中起到的调节作用或者中介作用。
1.直接机制。(1)有关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郭海,韩佳平(2019)落脚于动态能力理论,以数字化的新创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开放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结果表明开放式深度可以直接正向促进企业绩效,但是开放式广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大。蒋振宇等(2019)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管理者和研发人员的样本,实证了创新开放度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他提出创新开放度越高越能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任之光等(2020)对制造企业进行调查,研究表明,除内、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绩效以外,两者的协同作用也可以提高企业绩效。(2)有关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任爱莲(2010)以中小科技型企业为对象,将企业开放对象分为消费者、供应商、竞争对手和研究所四种类型,分别测量其开放式创新度,发现企业对竞争者的开放创新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呈负相关关系。Huang等(2009)通过观察提出那些长期靠外来技术进行创新的企业,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绩效比那些独立研发技术的企业相比要差一些。(3)有关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倒“U”型影响。Laursen等(2006)通过以英国2707家制造企业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开放式创新的广度和深度都对企业绩效有倒“U”型影响。杨震宁等(2020)对2015—2017年期间1407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数据为研究样本,研究开放式创新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样得出了倒“U”型影响的结论。
2.调节机制。一般来说,没有考虑情境因素的实证研究是枯燥、单一且缺乏普适性的,学者们分析了开放式创新的情境因素。有关企业内部的情境因素。人力资本是劳动者拥有的知识技能、技术、体力等,可以有效进行资源配置、极具创造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绩效。张珺涵等(2019)以我国科技服务企业为样本通过实证,提出在创新开放式影响企业绩效的路径中起到正向调节的作用。吸收能力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能力,而知识管理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至关重要,吸收能力是知识管理中占主要地位的能力。他们认为企业吸收能力越强,企业对外部知识、资源的搜索能力越强,可以降低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搜索成本增加等问题。郑健壮等(2017)通过对集群企业发放问卷,验证了吸收能力越强,开放式创新越能提高企业绩效。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其对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影响也受到大家的关注,大多数学者从理论层面分析肯定了商业模式的调节作用,任之光等(2020)通过层次回归模型深入研究了商业模式(效率性和新颖性)对不同的开放式创新类型与企业绩效的正向调节作用。
有关企业外部的情境因素。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企业来说即是机会也是威胁,它的动荡性说明了企业外部环境中可能的技术变化以及顾客需求变化的不确定性。学者们认为当市场动荡高的时候,企业自身无法做出应对,这就需要对内外部的资源进行整合创新,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Lichtenthaler(2009)证实了增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技术动荡程度、技术市场的交易频率以及技术市场的竞争强度都能正向调节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积极作用。冯长利和程悦(2020)运用Meta分析法也指出市场环境动荡时,开放式创新更能促进企业绩效提高。杨震宁等(2020)指出制度环境是影响开放式创新与绩效的重要因素,并验证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调节作用,发现对不同的开放式创新类型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
3.中介机制。关于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机制还不够完善。Cheng等(2015)发现,组织学习能力在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关注外来活动可以突破性地提高创新绩效。蒋振宇(2019)通过问卷量表测量开放式创新度探討了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新路径,重点分析了开放式创新—知识溢出效应—企业创新能力的中介机制。他认为企业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新兴企业往往可以通过对“无意识”知识的获取来提升其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绩效。郭海(2020)立足于数字化情境,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让企业更有效地对外部的创新资源来源进行价值识别,通过价值创造实现知识的转化促进新创企业的成长。基于此验证了数字化新创企业中,商业模式创新在开放度与企业成长绩效的中介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1.研究主要结论。本研究对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发现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内涵、类型以及测度方法。其中开放式创新的内涵学者们主要从资源观视角和动态的视角对其进行概述;开放式创新类型可以按照资源获取的程度或动态过程的方向进行分类;开放式创新的测量主流方法是问卷量表,量表的制定已经成熟,二手数据的测量方法还不大流行。(2)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直接机制。现有研究中证实了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间的正向影响、负向影响以及倒“U”型影响,由此可见学术界的结论并未统一。(3)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调节机制。现有研究学者们分别探讨了本文对人力资本、企业能力、商业模式创新、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五个内、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4)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中介机制。中介机制的研究相较于调节机制来说偏少,少数学者研究了组织学习、知识溢出效应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作用。
2.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现有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主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研究开放式创新中某种变量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以及某种情境因素在两者关系之间的调节或中介作用,但是没有对具体的影响作用机制进行阐述。二是研究对象,现有的实证研究选取的样本大多属于高新技术行业、制造业等单一样本,并未同时选取多个行业样本,实证研究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三是开放式创新的测量方法比较主观,二手数据的测量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这或许也是现有研究结论不统一的原因。并且现有文献用开放式创新类型衡量开放式创新时并未考虑到开放度,用开放式创新度来衡量开放式创新时并未考虑不同开放式创新类型,对开放式内涵的体现不够全面。
基于以上不足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开放式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包括企业为何选择开放式创新、如何进行开放式创新管理,通过何种途径给企业带来了何种效益。二是在研究中选择样本时考虑样本的多样性,尽量获取更多数量的样本,同时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开放式创新理论进行系统的划分。三是结合财务报表,构建既可以体现开放式创新的程度又可以体现其类型的开放式创新测量指标。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9A308)]
参考文献:
[1] CHESBROUGH H W. Open innovation: how companies actually do it[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3, 81(7): 12-14.
[2] Laursen, K. and Salter, A. 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 firms[J]. Strat. Mgmt. J., 2006( 27): 131-150.
[3] 陈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04):1-9+28.
[4] Cassiman, B. and Valentini, G. Open innovation: Are inbound and outbound knowledge flows really complementary[J].Strat. Mgmt. J., 2016(37): 1034-1046.
[5] 王雎,曾涛.开放式创新:基于价值创新的认知性框架[J].南开管理评论,2011,14(02):114-125.
[6] 任之光,高鹏斌.双向开放式创新及其协同、商业模式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管理评论,2020,32(08):116-130.
[7] Lichtenthaler, U. and Lichtenthaler, E. A Capability Based Framework for Open Innovation: Complementing Absorptive Capacit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9(46): 1315-1338.
[8] 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8(02):419-426.
[9] 张慧颖,王贝芬.开放式创新策略与新产品绩效的关系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9,33(01):94-101.
[10] 马文甲,张琳琳,巩丽娟.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导向与模式的匹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20(02):167-173.
[11] 季桓永,金永生,张静.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学习导向与网络外溢的调节作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2):53-58.
[12] 张晓月,劉莹莹.知识基础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开放式创新的调节效应[J].财会通讯,2020(06):14-18.
[13] 张珺涵,罗守贵.开放式创新、人力资本异质性与企业绩效——基于科技服务业的实证[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1):105-112.
[14] 莫斯惠.技术商业化能力、开放式创新与企业成长性[J].财会通讯,2017(36):77-82.
[15] 郭海,韩佳平.数字化情境下开放式创新对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作用[J].管理评论,2019,(下转第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