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沁斑斑玉剑饰
2022-02-22陈偲偲王健行
陈偲偲 王健行
一、剑首
又称剑堵。春秋时期的传世玉剑首目前极为少见,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早期
玉剑首多为战国时期的。战国时玉剑首器形较小。圆而薄,边棱锋利,其形状近似小璧。其正面,即琢有纹飾的一面,早期为平面状,晚期则多呈球面凸起,在古玩行中也称为“蟹盖状”。剑首的纹饰多由两层组成,内层多饰有阴刻的三股和四股的涡纹,细小而工整紧密,外层饰有勾云纹和古纹,以谷纹为多见,并且其雕琢很有特色,用手摸之有扎手的感觉。
汉代的玉剑首造型与战国基本相同,只是其直径和厚度都要超过战国,并且正面直径较背面直径略大,立面呈斜坡状。剑首背面圆槽线宽而浅,不像战国时的规整垂直,线条软弱。这一时期玉剑首的纹饰仍旧是以谷纹﹑勾云纹﹑蟠螭纹为主,其谷纹雕琢比战国个头略大。
宋代以后,由于赏玩古器之风兴盛,玉剑首作为仿古器,又再度出现。宋代仿制的玉剑首以传世品为多,造型、纹饰多仿汉制,但雕琢工艺却具有宋代风格。谷纹没有汉代饱满、清晰,剑首背面三孔孔径比汉代的要圆、要大。
明代仿制的玉剑首比较多见,虽然还有仿古的痕迹可寻,但却表现出鲜明的时代风格。洞纹呈顺时针方向雕琢,与汉代雕琢的方向正好相反;所饰的方形卷云纹、蒂纹、太极图案纹是明代流行的纹饰。
清代仿制的玉剑首,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战国两汉玉剑首为蓝本,从造型、纹饰、琢玉工艺上加以模仿,雕琢水平较高,但一般只能做到形似而不能神似,古玉的玉质亦难以仿制。一类是用较差的玉材经过人工造沁来作伪,纹饰时代风格明显,线条刻画乏力,雕工粗糙,比较容易分辨。
二、剑格
用于剑柄和剑身之间,战国时期玉剑格的数量远远不及其他三种玉剑饰,其原因大概是受战国“王者以玉”定制的影响,一般战国的剑多使用铜剑格。战国玉剑格呈横宽立短的横矩形,宽度与高度之比大约为四比一或五比一,俯视则为菱形。战国早期角徽圆,中晚期以后下边缘逐渐尖垂,边棱锋利,抛光极好。其文饰多为战国时期流行的谷纹和云矩纹,一般两面均有。
三、玉璏
俗称“昭文带”,镶嵌在剑鞘上,是四种玉剑饰中存世量最大的一种。
战国时期的玉璏体积较小,一般为两寸左右,多为正方形,璏面头尾之间略有弧度,侧面为扁方孔洞。孔洞的底面较璏面薄,两边则呈圆弧状,在孔壁上还有拉磨的痕迹(古玩行中称“拉丝”),这些都是拉锯工艺所致,仿品都不具备这些特点。这一时期的玉璏纹饰谷纹、螭纹﹑兽面纹﹑勾连云纹多见。
玉珌是嵌在剑鞘尾部的玉饰,正面呈梯形,侧面呈菱形。
战国时期的玉珌上宽下窄,大小不一,所见者以小型居多。器身中间厚,两侧薄,两边略有收腰,边棱锋利,这是战国玉珌的特征。下部断面正中有一圆洞,有的圆洞两侧还各有一个斜穿的小孔。这一时期的玉珌的纹饰以云纹为主,云形的棱角方硬,还有兽面纹﹑蟠螭纹﹑龙凤纹等,此外素面玉珌在战国也相当流行。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盛行以玉饰剑,汉朝以后,仍然有上朝的时候佩剑的传统,但是官方的舆服制度里面明确规定佩剑的朝代只有隋朝和唐朝,而且佩剑的场合只限于朝会以及祭祀典礼等重大场合。明清出现了大量的仿古剑饰。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崇玉的民族,中国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玉文化观念﹑体系,中国玉器以历史悠久﹑质地优良﹑工艺精美﹑内容丰富﹑功能广泛﹑富有传统而著称于世。本文只是写了装饰玉器中的玉剑饰,且只是玉剑饰中小小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文化知识等待我们去发现了解。
作者简介:陈偲偲 出生年份:1985年11月 性别:女 民族: 汉
籍贯:湖北 学历: 硕士研究生 职称:无 , 主要研究方向: 宝玉石鉴定、评估、赏析等
王健行 出生年份:1986 年 7 月 性别: 男 民族:汉,籍贯:浙江 学历: 硕士研究生 职称:讲师 , 主要研究方向:宝玉石鉴定、评估、赏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