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实指导案例看高考志愿填报
2022-02-22白瑞
白瑞
高考录取结果的形成,既离不开院校、专业经过多年录取后形成的历史经验,又为高考志愿填报当年的考生成绩分布、招生计划、报考人数、高考政策、社会经济导向等诸多因素所共同左右。因此,透过录取数据,全面梳理上一年各批次院校在我省录取情况,发现特点、总结规律,对下年高考志愿填报尤为重要。目前,不少机构通过大数据分析海量信息,完成志愿填报决策。在高考结束后,对以往的数据进行分析,未尝不可,但如果一味依靠软件和卡等去填报志愿,则不太科学。一方面,招生计划和录取规则是会随着具体情况在政策范围内进行调整的,一所院校的招生专业也会根据报考人数有所调整,这不是计算能够预测的;对志愿填报情况的预测也可能会有偏差。另一方面,报考志愿除了与分数有关,还有一定的技巧。各个志愿填报指导老师依据经验和分析,以及考生的爱好、性格特点、知识能力,给出一些专业报考方面的建议和指导,这对于考生是有益的。
从2021年开始,我们编辑出版“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案例专刊”,旨在通过真实的志愿指导案例,让考生在志愿准备时有借鉴作用。借鉴一定不是对照案例中的位次选择相同的院校和专业,而是有些填报的思路或者技巧可以在未来的志愿填报中给予启迪。
我省每年高考招生类型众多,有军隊公安院校招生、体育单独招生、艺术类专业招生、公费生招生、定向生招生、专项计划招生、强基计划招生等近20种;批次分为提前批、普通本科批、高本贯通批等7个批次,但刊物版面有限,案例不能涵盖所有类型、所有批次,比如体育类专业招生、第二批本科C类等在本刊中未体现,我们希望从现有的案例中总结出共通的经验和方法分享给考生和家长。
高考志愿填报可以说给了考生一次选择未来的机会,但遗憾的是好多考生对自己的特长、爱好不了解,对未来发展和选择也没有想法,因此很难做出较为准确的选择。志愿填报是个性化选择,适合别人不一定适合自己,如果提早确立比较明确的专业兴趣或者职业发展方向,可能志愿选择更科学,将来发展也更顺畅。
科学的志愿填报,也需要借助测评工具。目前常见的有MBTI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以及多元智能测评等工具。MBTI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测试,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MBTI倾向显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产生于四个维度(精力支配、认识世界、判断事物、生活态度)的八个方面(外向、内向、实感、直觉、思维、情感、判断、知觉),其中两两可以组合成16种人格类型。这种理论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擅长不同的工作,可以探讨各种性格类型与相关职业的匹配程度。因此,MBTI测评工具可作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分析的参考工具。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主要从兴趣的角度出发来探索职业指导的问题。这个理论将人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六种类型,对应职业世界中六种大类职业。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并非只有一种性向,这种理论认为,这些性向越相似,相容性越强,则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所面临的内在冲突和犹豫就会越少。利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测评结果可大致确定兴趣职业以及兴趣专业。多元智能测评工具是测评人的各个智能发展现状的工具,它可以分析人的多元智能发展分布和有效学习风格。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能在测评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强项所在,从而为将来的择业找到适合的方向。
上述测评工具的基本落脚点都是职业的选择,虽然说本科专业的学习不一定与未来职业存在紧密对应关系,但是专业的选择也不能不完全不考虑将来的职业发展。史志杰、李宝忠、郭文杰、李治民、李军、薛耀康和朱永峰老师的案例中都不同程度提到了上述测评工具的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各位指导老师都没有过度依赖工具,引导考生科学合理使用工具完成自我探索,又结合自身的实际指导经验,全方位客观了解考生,综合平衡各种因素,科学准确帮助考生解决志愿问题。
提醒考生除了关注眼前的升学考试以外,不妨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志愿选择和将来发展有一些简单的思考:我的成绩可以报考哪类大学,我的优势学科是什么,哪些专业可能会让我的长处发挥,我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预期是什么等等。
我省目前划分的志愿批次共有7个批次,分为本科提前批、本科面向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批、本科第一批(分A、A1、B类)、本科第二批(分A、B、C类)、高本贯通批、专科(高职)提前批和专科(高职)批。不少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弄不清楚各个批次的区别,所以在志愿填报前了解各批次具体设置情况有助于志愿的合理选择。
我省考生志愿填报分批次、分时段进行。本科提前批、本科面向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批、本科第一批(分A、A1、B类)、本科第二批(分A、B类)在文化课考试成绩、成绩分布统计和相关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公布后进行;本科第二批C类、高本贯通批、专科(高职)提前批和专科(高职)批实行填报院校志愿不设分数限制。第一时段填报提前艺术、体育本科,提前本科一批,提前本科二批,面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第一批本科,面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第二批本科,免费医学定向、公费农科生等批次院校志愿。第二时段填报第一批本科(A、A1、B类)院校志愿。第三时段填报第二批本科(A、B类)院校志愿。第四时段填报本科第二批C类院校志愿,高本贯通培养批院校志愿及提前录取的专科(高职)院校批志愿。第五时段填报专科(高职)院校批志愿。
尽管是分时段分批次,但实际在填报过程中,我们建议指导老师和考生不要受批次控制分数线的拘束,要做好跨批次的考虑。从目前已经实行高考改革的省份来看,多数省份在划定批次线的时候只有本科线、专科线,还有的省份将本科分为一段线和二段线。我省不同批次的划分,可以给考生在志愿选择时更为精准的定位,让考生更好利用自身分数选择对自己发展有利的院校和专业,所以利用好批次的划分很重要。
举例来说,李军老师案例中的高伊考生,2021年理科成绩545分,不仅要选择一本批次A类志愿,还要兼顾一本批次B类志愿。在实际志愿填报时,考生在一本批次A类中只选择一所院校,且专业不服从调剂,同时在一本B类批次志愿从稳保的梯度上进行了选择。这种跨批次的设计,即使考生在一本批次A类中被退档,一本B类批次的志愿也可以很好满足考生的意愿。再比如马建中老师的案例中,李伊考生2021年文科成绩为468分,虽然在二批本科控制线上,但分数已经没有太多选择优势,因此该考生不仅要考虑二本B类院校和专业,也同时要考虑二本C类院校和专业。案例中的考生实际填报时放弃二本B类院校和专业,为的是保证被理想的专业录取。在近些年的志愿填报咨询中,尽管二本B类和二本C类同属于本科第二批,但二本C类单独划线,招生院校为独立院校或民办院校,且学费较高,不少考生很难下定决心舍弃二本B类,选择二本C类。此外,还有一个理科考生2021年成绩为508分,为了上医学类的高校,直接放弃第一批本科选择第二批本科。上述案例都是放弃前一批次,选择后一批次,当然后一批次的考生也有机会选择上一批次,比如有的院校生源不足,降分征集志愿的时候,就是给这类考生的一次机会。
适当时候打破批次和分类的局限,一方面增大选择范围,另一方面可以高度满足考生的志愿。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着力点,近年来,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高校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支持高校依法自主开设相关专业;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學条件等方面的要求;引导高校依据《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修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相关专业内涵建设,提高相关人才培养能力等。在我省现行高考录取下,专业选择是必选项,每个批次的院校志愿后,都有6个专业志愿需要填报。高考改革模式下的录取,更是把专业志愿的选择放在重要的地位。
在本刊的案例中看到,大多数指导老师和考生都非常重视志愿中专业选择的满足度。如周文艳老师的案例中,廉伊考生专业倾向特别明显,就是要选择农林类专业,因此志愿方案都是围绕该意愿进行设计。原慧珍老师案例中的蔡伊考生同样,她在短暂的职业体验中获得了成就感和幸福感,因此加深了对教师职业的向往,所以在志愿选择的时候就目标坚定地选择师范类院校和专业。李治民老师的案例,更是为两个分数接近、志趣相近的考生选择了两个不同院校的相同专业学习。近年来,许多指导老师和考生对于志愿填报越来越理性,也越来越重视专业的选择。对于专业取向比较明确的考生,不能一味从众选择热门专业,专业的选择一定要结合院校,与院校相统一,即“专业+院校”,二者不要割裂开看。专业的开设年限、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师资力量等都决定了这个专业的发展。
此外,部分案例中都将专业的选择与学科建设联系在一起,或者参考一流学科建设,或者参考学科评估情况等。专业的选择要与学科融通,这也是在志愿填报中我们所提倡的。学科的建设在任何一所高等院校中都处于头部地位,学科发展水平是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学科体系建设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双一流”建设来说,院校在学科建设的布局上,坚持的是特和强,用一流学科带动、辐射和影响其他学科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
但需要注意的是,“专业”不等同于“学科”,要清楚专业和学科的联系。“专业”相对应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层次为伊伊门类—伊伊专业类—伊伊专业;学科对应的是《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三级。专业目录中学科门类的设置与《学科目录》的学科门类一致;专业类的设置原则上与《学科目录》一级学科一致;专业原则上在二级学科基础上设置。如下表,表1为哲学门类及其所含本科专业,表2为哲学门类所含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一目了然可以看出,哲学门类所对应的专业内涵和学科内涵既有区别,又相互统一。
截至2021年,我国学科门类共有14个,含113个一级学科,近200个二级学科。本科专业数量达740个,分12个门类。学科门类除与专业门类相同的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外,还包含军事学和交叉学科。我国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对应的是“学科”,而非“专业”,所以在名称上可能与“专业”名称并不相同;学科评估是针对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开展的,也与专业不完全相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专业”面向的是本科教育,“学科”面向的是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学科不仅代表着专业的实力,更代表着高校的实力,所以考生在志愿填报时,专业的选择非常重要,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选择国家重点学科一般未来发展前景是比较广阔的。
高考招录对考生来说,一方面给了考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可以让考生发展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另一方面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焦虑。平时不重视规划,只关注考多少分,高考后再考虑选学校、专业,表面上是重视志愿,实则是急功近利、盲目草率的表现。显然,填好志愿不是只在高考后,或者高考成绩公布后才考虑,而必须要有较为长远的规划。一个好的高考志愿,一定是综合考虑考生的兴趣、实力,结合我省高考录取政策,从有利于个体长远发展的方面进行填报。这就要求考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等特点和专业的倾向性,明确专业方向及未来就业方向。从学习阶段来说,本科所学的专业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方向关系;逐渐到了研究生阶段,专业与职业的关系相对更紧密一些。从专业特点来说,如工学门类、医学门类的专业实际应用性更强,所以与未来从事的职业的紧密性就高。
通过梳理发现,所有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指导老师不仅是单纯地为考生选择几个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而是将考生未来的发展考虑在内,并且也积极引导考生思考未来的发展。与此同时,案例中多数考生在志愿选择之前基本对未来有一个初步的想法,比如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有的考生还有短暂的职业体验。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因为志愿填报呈现出来的只是几个小时选择的结果,背后却是这个考生未来4年以及更长时间的专业学习甚至未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所以必须慎之又慎,指导老师要为考生负责,考生要为自己负责。
为避免考生陷入志愿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需要提醒的是:一、高考志愿不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高考志愿的选择只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次很好的机会。高考志愿的选择多数时候是不可改变的,但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跟着社会发展和自身能力进行改变。但在这个阶段的两者内容又是有重叠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将现实环境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内容有自我评估、确定目标、环境评估和职业定位:自我评估就是要全面了解自己,要客观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确定目标是关键,通常分为短、中、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环境评估主要是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式以及发展趋势;职业定位主要是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二、将就业率作为专业选择指标有失科学。高校公布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仅包括实际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还包括考研、出国留学、自主创业以及灵活就业的人数。显然不是部分考生和家长认为的某个专业就业率代表的是该专业毕业生实际参加工作的情况。此外就业是动态变化的,还有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高考志愿的填报不是随心所欲,不是简单代码和名称的对应,更不是临门一脚的工作,考生要有对自我明确的认知,也要有指导老师专业的分析、判断和帮助。我们希望这些经验和方法可以带给2022年的考生实际的帮助,通过高考志愿实现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