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惠若琪:做公益需要耐心等待花开
2022-02-22
2022年刚过十天,惠若琪就开启空中飞人模式,奔波于厦门、北京、沈阳、杭州等城市之间,做公益,VAL联赛,创业,这个初为人母的“元气少女”将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每次出差回来,女儿都会特别粘妈妈,非要惠若琪哄睡才肯罢休,惠若琪称之为“小别胜新婚”。有的时候,回到家时已是夜深人静,独自啃着红薯时,她才真正感到成年人难得的“放空”。
从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退役后,惠若琪“无缝对接”地成为了公益人,之后,又“水到渠成”地成为了创业者。似乎人生的每一步,她都规划得妥妥当当。
《中国慈善家》:你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做公益,在这方面是自己决定的,还是出于家人的影响?
惠若琪:其实,从小我父母就很尊重我的决定,小时候打球,我从业余变成职业运动员,他们就给了我足够的尊重和充分的自由。之前当职业运动员的时候,一直是接受相对封闭化的管理,所以在我决定开始从事公益的时候,父母就很支持我去做不一样的尝试。
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给我一些建议,但当初我稍微有一点叛逆,只想靠自己先去摸索,等我有困难的时候,再反过来去询问他们。
《中国慈善家》:从你做公益的经历来看,一开始是帮助具体的人,后来是做专业的公益,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惠若琪:这个问题特别像我做公益的心路历程。2011年左右,我就开始通过一些公益组织去做一对一的资助,我记得那时候是给全球缺水、缺教育资源的地区做帮扶。
那时,我的帮扶是有反馈的,每逢假日节日的时候,被帮扶的孩子会写给我一张贺卡,用英语写的,还有他们画的画。收到时就有一股暖流涌到心里面,觉得自己的付出有了反馈,就会有小小的成就感。
刚做公益的时候,有一些退役的排球运动员和老教练,他们在生活中或者是身体上遭受了一些困难,我希望给他们一些帮扶,让他们直接得到帮助和受益,这种也是可以得到直接反馈的。
现在我们做的体育支教,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以及支教老师给我们的反馈。因为孩子不可能通过一堂课或者一个星期的课,身体和心理就会有质的飞跃。这时候,老师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通过老师阶段性的反馈,告诉我们当地的孩子有了一些怎样的变化,无论从数值上还有表现上,其实都能够总结出来,只是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去等待花开。
《中国慈善家》:惠基金最初是聚焦在体育相关领域,但当时也希望能在妇女、儿童领域发挥作用。做了母亲后,可能对一些痛点感受会更深一些,未来会有这方面的规划吗?
惠若琪:从目前来讲,整个人力、资源等对已有项目的覆盖,其实是刚刚好的状态。在妇女儿童领域,我们是希望在现在的项目基础之上做一些局部的升级。
比如,我们在开展运动会的时候,会给孩子灌输性别平等的观念,鼓励更多女孩子参加。因为我们发现很多的女孩子有点排斥体育,觉得那是男孩子做的事情,或者有一点害羞。我们就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她们参加游戏,慢慢把她们带动起来,让她们也愿意参与到体育项目当中。
这一点我有亲身体会,我小时候个子很高,很自卑,总是驼着背,也不愿意去跟别人交流,但是后来我有机会接触排球,在赛场上突然就找到了自己的长项,一下子从班级里较为边缘、不太想展现自己的状态,变成了场上的小明星。这个过程,对于女孩子的心灵成長是一种促进。
《中国慈善家》:你怎么看待体育明星的影响力,以及在做公益方面的优势?
惠若琪:首先,在大众视野里,运动员是非常积极阳光的形象,这样的形象本身就带有非常强烈的公益属性。无论是小朋友,还是大学生,他们都希望能够和体育明星建立起更多的联系,或者有近距离的接触。以前都只是在电视上观看比赛,但当体育明星真正走到他们身边,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动力。
这也是我们很多活动都会邀请一些知名运动员的原因。因为近距离接触体育明星,对于体育公益项目会产生深远影响,更直击受众的心灵。体育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拼搏属性,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拼搏,在赛场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也能够将这种拼搏演变成生活中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