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患病率17.5%

2022-02-22彭丹妮

科学大观园 2022年4期
关键词:精神障碍精神科患病率

彭丹妮

去年5月,第一个有关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的流调报告发表在《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杂志上。该研究由北京安定医院郑毅等学者牵头,从2012年底启动,选取了北京、辽宁、江苏、湖南、四川5个省(市)的约74000名儿童青少年作为样本。

调研结果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其中,流行程度最高的精神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抑郁障碍占3.0%、抽动障碍占2.5%。

有研究显示,半数精神问题在14岁之前已初露端倪,而在24岁之前,这些问题中的75%已经显露出来。世界卫生组织亦指出,青春期是发展和维持社交及情感习惯的关键时期。全世界有10%~20%的青少年有精神卫生疾患,但未得到充分诊断和治疗。

创立于1984年的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是中国第一所儿童心理卫生领域的专业机构。其创始人陶国泰被誉为“中国儿童精神医学之父”。

一位在浙江省某三甲综合医院工作了10多年的儿科医生讲述了她来这里进修的缘由:这两年,因非感染疾病来就诊的儿童越来越多,包括一些自伤、过量吞食药物、反复躯体不适等情况,且发病年龄越来越趋于小龄化,临床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精神健康或心理健康,是一種怎样的状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主任医生郑毅的定义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能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障碍团队领衔专家郑毅教授正向家长讲解患儿病情。图片|中国新闻周刊

过去,因专业人员不足及缺乏流调科学工具等原因,中国对儿童精神卫生问题的流行程度一直缺乏一个相对准确的摸底调查。此前一个常被引用的数据是: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约3000万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郑毅说,这个数字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项行为问题调查的结果,筛查使用的是行为量表,并没有进一步进行精神障碍的诊断,因此不属于精神疾病流调。

根据郑毅团队的调研,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罹患的精神疾病,种类有所差异。在6~11岁这一组别的样本人群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障碍、抽动障碍、强迫症和分离焦虑障碍患病率较高;12~16岁样本人群中,重性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交恐惧症和精神病性障碍的患病率较高。可见,儿童更多出现行为问题,而青少年更多是情绪类障碍。

郑毅认为,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总患病率17.5%这一数字有可能被低估了,因为这项调研只纳入了6~16岁的在校人群,一些更小年龄的儿童不在其中,而在那些辍学、失学的青少年中,精神不健康的比例只会比在校学生更高。

因为这是中国首个关于17岁以下人群精神障碍比较全面的、最新的流调报告,没有过往的数据可以对比,但几乎所有受访的临床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生都感到: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越来越高发。

临床医生们普遍感到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碍问题愈发严峻,到底是由于患病率本身在增加,还是就诊率、就诊意识的提高,目前学界并没有明确答案,更有可能的是,两种原因都有。

可以佐证人们就诊意识在提高的一个现象是,近40年间,精神科医生们接诊的患儿症状在轻型化,一些年龄很小的儿童也越来越多出现在诊室。

在郑毅刚刚参加工作的20世纪80年代初,接诊的病人多属智力低下,专业人员称之为“精神发育迟滞”,或者是重性的精神疾病,包括儿童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

但是进入新世纪后,因轻型的精神障碍、对立违抗、抑郁、孤独症等障碍就诊的儿童青少年比例大大增加。郑毅说,过去,如果医生遇到一个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就诊者,是会作为教学病例的,因为太稀少,而现在,这种抽动障碍的病人几乎每天都有。

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张久平等人对2012年3月—2019年7月间该院住院部的2153名儿童青少年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患者数量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精神分裂症及相关谱系障碍(40.8%)、神经发育障碍及其伴发障碍(17.4%)、抑郁障碍(16.6%)、双相谱系障碍(8.1%)以及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性障碍3.9%。该研究同时发现,在2018和2019年,精神分裂症及相关谱系障碍所占比例出现下降,而抑郁障碍患者所占比例比过去年份高。

今年,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主任医师柯晓燕及国内其他专家团队联合开展过一个关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调研,是一项涉及全国13个城市的多中心研究,筛查阳性的患儿中就诊率为24%,但10年前,同样是多个中心城市,就诊率只有10%。

临床医生和学界认知的进步,也会推动某种疾病的浮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简称孤独症,是一组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国际上在1943年首次报道,2013年,被全世界精神科医生视为圣经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DSM-5)正式提出ASD的概念。

过去40多年间,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留守儿童现象、离婚率上升、独生子女、“鸡娃式”教育等一系列社会变化,都在深刻影响着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近20多年,孤独症在国际上从罕见病变为一种常规疾病,同一时期,南京脑科医院诊治的孤独症患儿也飞速增加。该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邹冰说,孤独症患病率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没有明确的数据,但原先一大部分孤独症病人可能因为误诊、漏诊而没有被发现。自从孤独症在国内报道以后,人们的认识大幅提高,再加上新世纪后,儿童保健、生长发育科医生也开展筛查,孤独症就诊率和识别率也上升了。

曾参与卫生部《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编订的北大六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刘靖也提到,孤独症现在是全球研究热点,环境因素,包括高龄怀孕、孕期用药、空气污染等都会增加子代患孤独症的风险,但是其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说法,真正由遗传或基因导致的精神障碍,也就是生物学因素,大概只占15%,绝大多数精神障碍的发病原因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包括遭受的心理压力、精神刺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大气环境、饮食摄入等。

郑毅分析,生物学因素,比如基因突变,不会在短短几十年间就发生变化。他在从医经历中也观察到,现在轻度的精神障碍,尤其与文化和环境相关的精神疾病或症状在明显增加。

过去40多年间,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留守儿童现象、离婚率上升、独生子女、“鸡娃式”教育等一系列社会变化,都在深刻影响着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几乎所有的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正确的早期干预都能够换来更好的结局,哪怕是精神分裂症,其幻觉、妄想等症状,也早有专门的抗精神病药。儿童处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具有更强的可塑性。

孤独症目前并没有治疗药物,但业界认为,早期发现、早期行为干预具有积极效果。邹冰举例说,一个孤独症的患者,可能在语言运用上有困难,也许会突然在课堂上冒出一句“外婆家”,表情痛苦。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会通过一点点抽丝剥茧地去问,最终弄明白这句莫名其妙的话。在对方的语言中,这可能代指“疼”,正确的干预能够通过不断训练,教会对方以后怎么使用“疼”这个字。

再比如,一个孩子因为外界压力,出现一些无意识的小动作,清清嗓子、爱歪嘴巴,如果没有找到原因,把这个压力因素去除,这些小动作就会固定下来,成为抽动症。若是外部再继续施压,就可能发展至抑郁症甚至精神分裂。抽动症到了青春期时,容易发展出一些共患病,比如抽动伴强迫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亦被称为多动症,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常见于学龄期儿童。何凡说,这种疾病在3岁左右就会出现症状,但如果幼时没有被识别,等到了青春期,因为学业跟不上、交友困难等情况,可能来就诊时已经出现抑郁、焦虑障碍了,追溯其病史时,会发现儿童时期曾患过ADHD。

因为ADHD患儿通常在行事风格上更为冲动、鲁莽,所以,国内外都有ADHD病史与少年犯罪相关性的研究。2010年,郑毅等人曾经随机各抽取北京和上海一家少管所的在押少年犯作为样本,并对他们进行精神检查,结果发现,这670名入组少年犯中,31%都诊断为ADHD。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告诉记者,很多成人期的心理疾病都会在青少年期出现苗头,所以青少年期是非常关键的阶段,孩子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得到心理健康的服务与干预。

郑毅解释,成年人的很多边缘性人格障碍,比如说,神经焦虑障碍,都跟儿童时期的创伤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一些儿童期没有得到治疗的疾病,比如,高功能的孤独症患者,因为自言自语、不理人这些症状,在人群中看起来自然有些“怪异”,逐渐到青春期或成年之后,社会交往能力要求高了,这些人更加不适应,很容易被当作“怪人”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一个业界共识是,全世界大概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会罹患精神障碍,而在发展中国家,实际得到合理诊断和治疗的却不足1/5。公众意识薄弱的一个原因,在于精神障碍疾病存在识别困难,疾病与非疾病的界限并不清楚。郑毅给了实用的建议,当孩子出现以下两个信号时,要考虑精神障碍和及时就医了:第一,如果一个孩子的情绪、行为表现跟他的年龄、受教育水平、所处环境不相符合时;第二,如果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给孩子自己、家长或者学校造成持续的麻烦和痛苦时。掌握这两点原则,“人人都是心理医生,80%的精神障碍能够及时就诊,被专科医生识别出来”。

如果感到孩子符合以上情况,是先去看心理咨询还是精神科医生?北京安定医院的儿科主任何凡的建议是,可以先到儿童精神科做一个详细的评估和诊断,看需要藥物治疗、综合干预还只是心理治疗。因为普通心理咨询师没有精神科或儿科医学背景,素质良莠不齐,可能无法把握是疾病还是一般的心理问题,延误治疗。

虽然去看医生不一定意味着诊断疾病,但郑毅觉得,像对待感冒发烧那样对待儿童的异常行为和情绪并无坏处,感觉不对劲就可以去医院排查一下,将危机消灭于萌芽中。

◎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有删减)

猜你喜欢

精神障碍精神科患病率
我院精神科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80例临床疗效观察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四川省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是什么病
探讨人性化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精神科低年资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状况调查
我国高血压人群的一般规律
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患病率为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