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还能期待一道光
2022-02-22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加入他们的行列,以点点微光汇聚成璀璨星河,照亮暗夜。”
1月初的一个三九天,我和团队从北京飞到上海,采访拍摄入选《中国慈善家》年度人物的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女士。那几天中芭在上海演出,其实我们也可以等冯老师回到北京后再做采访拍摄,但我纠结了一下午,想着当前起伏不定的疫情,想着各种随时都要改变的工作计划,想来想去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一句话:时不我待,不能等。
上午结束拍摄、采访,中午匆匆赶往虹桥机场,搭上回北京的班机。刚下飞机,就看到上海突现疫情的消息,我们的行程码也上了星。
侥幸一场。
这真是过去的这一整年的一个缩影和写照——我们在疫情中煎熬,年初定下的宏图大志,有些因为防控带来的变化而落了空,有些则因为立意坚决且抓住了机会,幸运地实现了。在可能和不可能之间,焦灼丛生,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因为疫情而躺平,但躺平的只是身体而不是内心。
在不确定中寻找可能性,就是这一年的主旋律。这也是我们这一期封面报道的立意。和以往一样,我们在岁末年初之际做一次年度的盘点和巡礼,拣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面孔,通过他们的故事串起我们这一年的高光时刻。
去年秋天,34岁的易建联完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务,在重伤告别赛场长达一年多之后实现王者归来。身兼职业运动员和公益人的身份,阿联以坚忍不拔的意志示范了体育公益的内涵。而同样从运动员身份出发去做公益的惠若琪,让我们看到了体育教育对塑造品格和心智的可能性,采访她那天,她一脸灿烂的笑容治愈了一屋子辛苦忙碌的工作人員。
这一年的疫情严控,也没能阻挡李小云教授对乡间新鲜空气的向往,他依然勤勉地奔走在田野,把他的乡村社会实验推向新的境界。而同样是在乡村,一位长者带领着家人和乡邻,敬宗睦族,勤劳致富;2021年年底100亿豪捐背后,是丁和木家族积善传家的动人故事。
我自己特别难忘那个冬日的午后,坐在空荡荡的剧院里,观看冯英团长带着芭蕾舞演员们排练。他们纤长的四肢,柔韧的身段,举手投足美得令人心醉。而每一次优雅的跳跃,每一个意味深长的回眸,都是经历了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练习,百炼成钢而来。冯英老师说,芭蕾追求的是一种极致的美。美,是芭蕾的语言,从这里延伸出来的艺术公益,给许多人带来了细水长流的美育启蒙和滋养。
过去的一年是生物多样性的大年,吕植老师也是获奖无数,包括奖金100万元的“爱心奖”。我们这个奖没有奖金,只有一个郑重其事的奖杯。拍摄吕植老师的那天,我特地把儿子的毛绒大熊猫拿到了摄影棚,那是他四岁的时候参观北京动物园熊猫馆时请回家的,一直奉为至宝。拍摄的时候,那只大熊猫栩栩如生地趴在吕植老师的肩膀上,她看着它微笑,笑容温暖纯真。我在想,熊猫、雪豹、棕熊等一众受过吕植老师保护过的野生动物,才是她生命里那个真正的勋章和丰碑。
我们最后采访拍摄的年度人物是吴尊友老师——正是疫情胶着时期,他实在太忙了。吴老师本人比上一次在电视上看到的样子要清瘦很多,面含着微笑,却沉默寡言。只有在说到公共卫生的话题,他才进入一个打开的状态。我问了他那个全世界都在关心的问题:这个冬天会是新冠疫情的最后一个寒冬吗?吴老师没有像很多专家那么乐观,在他看来,当前各国各自为战的状态是疫情防控最大的阻碍。但他一直在强调,要相信科学,要继续努力,不能松懈。“没事的,都会好起来。”他摆摆手,好像要把我的一脸愁容给驱散了。
是啊,无论如何,生活还要继续,何况我们还有科学,有办法,有理想,有信心。还有那么多执着的、优秀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以他们的不懈努力,来让世界变得更好,让我们看到,在裂缝中始终还能期待一道光。那么,就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加入他们的行列,以点点微光汇聚成璀璨星河,照亮暗夜。
疫情终将过去,你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