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50周年启示美国
2022-02-22英辰李雪于金翠王雯雯陈欣
英辰 李雪 于金翠 王雯雯 陈欣
50年前的今天,中美正处于全球的聚光灯下。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2月21日应邀访华,开启举世瞩目的“破冰之旅”,他的中国之行被称作“改变世界的一周”。在尼克松访华50周年之际,不少外媒或刊出记录历史的老照片,或采访当年的亲历者。在美国将中国作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甚至“假想敌”进行全方位遏制的当下,回忆这段历史尤其令人感慨。特别是,一种因这次访问并没能在冷战,后实现对中国的“美国化”改变一从而声称“美国被骗了”的论调正在华盛顿流行。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吕祥看来,尼克松访华留下的最大遗产就是在分歧中找到中美可以合作的底线。“‘上海公报发表暨尼克松访华50周年带给人们的重要启示是,只要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就能扩大共同利益,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国家和平共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1日表示,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从过去50年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传承、发扬“上海公报”精神,共同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
亲历者如今心情复杂
1972年2月21日是一个寒冷的冬日,34岁的美国外交官温斯顿·洛德与他的上司基辛格、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他们入住酒店还不到一小时就收到一条消息:“毛主席想见尼克松总统。”洛德21曰向英国《卫报》回忆当时的情景说,“会晤在毛泽东的住处举行,那是一个满是书籍和手稿的中型房间,像是图书馆。与那次会晤的重大意义相比,气氛是温和的。”
在接受香港《南华早报》采访时,洛德开玩笑称自己是“22年来访问中国的第一位美国官员”,因为他坐在飞机前部,而基辛格坐在飞机后部,所以他是最先进入中国领土的人。报道说,在回忆这次开创性的秘密北京之行时,现年84岁的洛德充满幽默和怀旧情绪,但谈到今天,他表示既为美中关系近年来的转变感到难过,也担心华盛顿正在滥用它在与北京“长期竞争”时必须依赖的资产。他甚至有些悲观地说:“我们无法成为亲密朋友,我希望在未来几十年,我们不会成为彻底的敌人。”
目前,中美官方均尚未举行相关纪念活动。在被问及有何安排时,汪文斌21日表示,中美双方将于近期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具体情况中方会及时发布消息,请大家保持关注。CNN称,尼克松历史性访华50周年之际,美中关系正处于低谷。今天双方的低调与50年前的外交盛况对比鲜明。
当年,那次“改变世界”的访问以签署“上海公报”画上句号。BBC报道称,众多历史学者都认为,那段时期中美致力于改善关系,双方的目标均达成:苏联不敢为所欲为,美国得以从越南撤军。因为外交上的突破,尼克松获得更多国民支持,以压倒性优势成功连任。中方则通过此次访问,让美国在“上海公报”中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并借此重返国际舞台。
“中美应珍视两国关系中的尼克松篇章。”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在台湾《中国时报》撰文称,中美出于各自的战略需要,超越彼此的现实矛盾,实现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改变了国际形势的走向。正如基辛格所言,美中应当拥有坚持自身道路选择和谋求发展的权利,实现“共同发展”,或许这也是50年前尼克松叩开中国大门时的想法。
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中心美中问题专家罗伯特·戴利对《卫报》说,观察人士往往认为尼克松访华只是一场重大的地缘政治博弈,但更重要的是,50年前的那个星期开启了美中人员交流的“闸门”,两国人民被允许进行互动。1972年以前,两国只能从安全的角度看对方,尼克松访问后,他们开始全面地互相审视”持续观察美中关系演变已30多年的戴利说,可悲的是,我们现在又回到了只从安全角度看对方的状态。
美国的“受骗”说错误且傲慢
2020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发表了拒绝尼克松遗产的演讲。在尼克松图书馆,蓬佩奥声称,美国追求的那种接触政策“并没有给中国内部带来尼克松总统所希望的那种变化”。《南华早报》21日评论称,这是迄今为止最突出的批评言论。洛德说,这些言论让他很难过,蓬佩奥所站的讲台离尼克松墓只有咫尺之遥。
BBC报道说,在过去几年间,尼克松访华的外交努力似乎被扔进历史的垃圾箱。在中国日益崛起的经济实力和自信的地缘政治力量下,特朗普政府质疑美中的整个接触过程是一个“错误”,拜登政府也并未对此作出调整。美中关系在贸易、人权、科技等问题上的对抗愈演愈烈,美国政界对尼克松访华作出不一样的解读。有些人认为,昔日与中国交往的模式可能已经过时。
一种更为激进的说法是,美国“被中国骗了”。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2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们所谓的“受骗”,是指中国没有在冷战后被美国改变政治制度。这原本就是美国自欺欺人,中国没有做过任何表示或暗示,为发展中美关系而改变自身政治制度。只不过自大的美国人觉得,既然他们已经战胜苏联,对中国也能复制这套做法。“这是巨大的错误和傲慢的观点。”哥伦比亚太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