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在大唐西市的昔日繁华里
2022-02-21周国华
◎文/周国华
一
西安人鲜有没去过大唐西市的。周末无事,我驱车来到大唐西市。本想在丝绸之路风情街上走一走,闻一闻胡姬酒肆的酒香,感受一下国际古玩城的热闹,然而让我惊奇的是大唐西市的游人并不多,给人一种“门庭冷落车马稀”之感。
在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间行走,我遥想着当年盛唐时期的西市热闹景象:人们熙熙攘攘,南来北往,不时有西域人牵着骆驼徐徐穿过闹市。叫卖声、喊叫声、呵畜声此起彼伏,长安话、西域话、日本话、高丽话交织一起,杂乱鼎沸。那是怎样一派繁荣兴旺的盛唐景象?!估计那时的人一定想不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大唐西市重建以后,会如此冷清吧!
大唐西市的重建得益于西安市推行的“皇城复兴计划”。在这座占地500亩、总建筑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的商业城里,一座座韵味十足的仿唐建筑以及带有浓郁中亚和欧陆风情的建筑参差错落。这个全国唯一在古代市场原址上重建的项目,生动地再现了昔日大唐西市兴隆繁盛、通达四海的景象。
二
说到西市,不得不提东市。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建造的,素有“巧思”的总设计师宇文恺在这座皇城里,沿着外郭城内的东西两侧专门设计了两个商业区,东边的叫都会市,西边的叫利人市。唐朝人干脆以方位分别叫做东市和西市。
东市靠近兴庆宫,周边多有高官显贵的宅第。唐人视商贾为“贱类”,严禁官员入市。贞观初年,唐太宗多次颁布诏令:“五品以上不得入市”,“禁五品以上过市”。唐德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又下诏“禁百官置邸贩鬻”,简要来说就是禁止官员从事商业活动。这样,东市商业的发展就受到一定限制。
而西市面向的则是西域和国外的客商,服务的是国内外的大众和平民,所以,发展空间就更加广阔。随着唐王朝的不断强大,长安城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使得早在汉朝就已开通的“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空前繁荣起来。西市距离丝绸之路起点开远门较近,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商人蜂拥而来,即所谓“四方辐辏,商贾云集”,使西市成为一处名副其实的国际商贸中心。其中以来自波斯、大食的“胡商”居多。他们侨居在西市及其附近一些坊里,在西市开设店铺或商场,主要经营香料、药物,再从中国买回珠宝、丝织品和瓷器等商品。
西市内的东西向和南北向各有两条街道,将市内划分成9个区,每区四面都有街道,各种行业的店铺临街而开。一般的店铺铺面只有两小间,大的也不过三间。从出土的遗物看,西市有饮食店、珠宝店等,还附有用于加工的手工业作坊。
当时,在这个占地面积1600多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的大市场里,220多个行业生意兴隆,通达于三江四海;4万多家商行、酒肆、店铺,各施手段,互较一日之短长。这里财源滚滚,日进斗金,被世人以“金市”誉之。在这个中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商贸中心里,“西市胡”(唐朝人对来自中亚、西域商人的总称)是其中最为活跃的经营群体。
三
胡人大多居住在西市及其周围的十数个坊(里)中。由于唐太宗一反历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采取“爱之如一”的民族包容政策,聚集在周边的少数民族以及中亚、欧洲的人们纷纷拥向长安。那么,唐长安城的胡人究竟有多少?时至今日,没人能说得清楚,但侨居和非法居留者,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这些久居东土的胡人,熟知西域和大唐事务,拥有雄厚的资本,精于经营之道,其经营触角深入到生意场上的各个领域,开珠宝店、开邸店(客栈)、“举质”(放高利贷),都是胡商专擅的捞钱手段。某些行业甚至处于垄断地位,如“举质”一度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京城内衣冠子弟及诸军使并商人、百姓等,多有举蕃客本钱”(《册府元龟》),官府虽一度禁止军民“与蕃客钱物交关”,但是,这毕竟是一项生财之道,后来居然成为一项产业,在城乡蓬勃发展起来。
餐饮酒馆遍及西市,西域风味的毕罗、馎托、团子、胡饼等美味小吃,令八方来客垂涎欲滴。而胡姬酒肆更是“长安少年”喜欢光顾的场所。那里窗明几净,环境优雅,有葡萄美酒,有龟兹乐舞……兴浓处,风韵独具的“胡女”再清歌一曲,真是勾人魂魄,不容你不再做回头客。深具浪漫情怀的大诗人李白在《少年行》一诗中就有“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咏唱。
至于诗人自己,似乎也难以抗拒这种诱惑,在《前有一樽酒行》(其二)中,李白写道:
琴奏龙门之绿桐,
玉壶美酒清若空。
催弦拂柱与君饮,
看朱成碧颜始红。
胡姬貌如花,
当垆笑春风。
笑春风,舞罗衣,
君今不醉将安归。
四
胡商资金雄厚又懂经商之道,拥有巨额财富后,急需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一些人便以金钱开路,“争赂藩镇”,竟然“即升朝籍”,做了朝廷命官。他们还把子孙送进有“军中骄子”之称的神策军,这些人在官场居然如鱼得水,成为朝廷重臣。据《新唐书·贰臣传》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有一个叫康谦的“商胡”,已经做了安南都护,又攀附奸相杨国忠,升为将军。唐肃宗时,趁朝廷手头拮据,他又“出家赀佐山南驿稟”。皇上得到好处,自然高兴,立即提拔为鸿胪卿,成为九卿之一。
毫无疑问,西市的中外贸易促进了唐朝商业的高度繁荣,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富商大贾。文学家韩愈、柳宗元、温庭筠等人还专门为各行商人作传。其中,温庭筠在《乾馔子·窦乂》中,还叙述了窦乂这个西市中最富有、最成功的商人的发家史。
在唐人的其他著作里,也有许多关于富商的故事。据《两京新记》载,唐高宗时,居住在怀德坊的邹凤炽,“其家巨富,金玉资货不可胜数,常与朝贵往还,是势倾朝市,邸店田宅遍海内”。其女出嫁时,“邀诸朝士往临礼席,宾客不下数千”。一天,这位爷头脑发热,竟面谒唐高宗,要用一匹绢换一棵树,想把终南山上的树全买下来,并夸下海口,山中每树估绢一匹,自云:“山树虽尽,而臣绢未竭。”
五
朝廷为加强对西市的管理,专设市署和平准署,商业往来还比较规范。但是,官府中却有人把商人当成唐僧肉,变着法儿向商人下手:课以重税;向商人“借钱”;以“宫市”名义,掠人财货,甚至奇招迭出。张鷟的《朝野佥载》记载一则故事:西市丞魏伶训练了一只赤嘴鸟,“每于人众中乞钱。人取一文而啣以送伶处,日收数百。时人号为‘魏丞鸟’。”
朝廷的横征暴敛,激起商人的反抗,曾举行多次“罢市”。建中三年(782年),为抗议借钱令,“百姓为之罢市”。贞元八年(792年),为反抗司农少卿裴延龄的无理盘剥,商人再次罢市,“都城之中,列肆为之昼闭”,直闹得“天子毂下,嚣然沸腾”。在商人的抗争之下,唐德宗不得不做出让步,先后废除了借钱令以及间架(房产)、除陌(交易)等杂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还对宫市做出规定:“依时价买卖,不得侵扰百姓。”随后,宫市之制也被取消了。
长安商业这才得到了一次喘息的机会。但是,随着大唐帝国的衰败,屡遭摧残的西市已经气息奄奄,最终还是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今天的大唐西市融合了盛唐的古香古色与丝路的异域风情,然而却再也重现不了西市于大唐那重要的经济地位、那令人向往的热闹与荣光。往事已矣,我们也只能旧地怀古,“醉”在这梦幻的昔日繁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