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科普工作的探索及意义
2022-02-21孙明轩郑凌莺雍学超
孙明轩 李 军, 郑凌莺 雍学超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上海 201600;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研处,上海 201620)
0 引言
随着社会和工业的发展,人类过度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得排放到空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还有甲烷、笑气等)逐年增加,增大了空气中的碳总量,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全球温度不断上升,随之而来的气候变化引起的生存风险越来越高。因此,许多国家积极响应,纷纷制订了碳中和行动计划。中国也在2020年9月提出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以及2060年前碳中和的战略规划,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碳中和的实现不仅是国家层面的任务,在实现碳中和的奋斗过程中,也离不开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因此,有必要面向公众科普碳中和知识,使他们了解碳中和,并逐步转化为实现碳中和的践行者和宣传者,动员一切力量,为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1 什么是碳中和?为什么要提出碳中和
碳中和指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净增量为零,主要是通过森林碳汇、捕集利用或封存技术等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碳排放进行碳移除。当然,目前地球上的碳排放量是大于碳移除量的。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就是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方式,抵消温室气体排放量,使碳移除量逐渐接近碳排放量。当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峰值,称之为碳达峰。之后,峰值慢慢减小,直至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被完全抵消,从而实现碳的零排放,此时就达到了碳中和。因此,碳中和并非零碳排放,也绝不等于不排放,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消除新排放的温室气体,保持大气中温室气体的量基本稳定,使碳排放和碳移除达到平衡和增量相对为零的一种状态。实现碳中和需要同时做好“加减法”,一方面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发展碳汇、碳捕集以及碳封存技术等,从而使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动态平衡。
近年来,全球升温引起的气候风险越来越高,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的极端灾害天气,如干旱、高温热浪、强降水、台风、洪水、海平面上升等不断增多,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还影响生态系统,造成人类生存越来越艰难,对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温度的变化主要是由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升高造成的,温室气体有多种,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3%。为了缓解人类的气候危机,“碳中和”一词进入大众的视野。世界各国积极实施碳中和战略,采取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森林碳汇、推进碳市场建设等措施,有效控制温室气态的排放,明确了碳中和时间表,以期尽快实现碳的零排放。我国也积极行动,应对气候的变化,承诺“3060”碳达峰和碳中和,对实现这一目标作了部署,并纳入“十四五”规划中。尽早实现达峰并向近零碳排放迈进,这不仅展现了中国面临全球气候变化时的大国担当,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保障。
2 碳中和科普宣传策略
通过广泛开展碳中和科普工作,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助力碳中和目标的早日实现。碳中和科学普及工作的开展策略直接影响着科普效果,最终影响到实现碳中和伟大目标的合力及凝聚力。通过借鉴已有的科普工作的开展方式,并结合碳中和的实际情况,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碳中和科普宣传。
(1)注重碳中和科普工作的顶层设计。科普工作的组织者对科普工作的规划和安排非常重要,通过规划来引领和促进科普工作,优化和激活资源配置,从而保障科普工作的顺利开展。科普规划要明确碳中和科普的目标、任务、措施等实施方案。科普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注重细节,确保人员精细分工及科普内容精准推送,调动科普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科普质量不断提升。另外,碳中和科普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对科普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进行激励。碳中和科普工作要内容大于形式,讲究实效,找短板,抓重点,多考虑如何将科普内容落地生根。再者,健全科普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形成有章可循的科普工作格局,从而为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2)编印一些碳中和科普资料,如宣传册、易拉宝、海报、展板、微视频等,力求贴近公众的日常生活。动员科普志愿者讨论并制订碳中和科普资料编印计划,搜集并借鉴已有的碳中和理论知识、图片、视频等,围绕碳中和的概念、碳中和的意义、碳中和的实现途径、个人如何助力碳中和等,并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丰富科普内容的表现形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碳中和科普宣传资料,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相关碳中和知识展示给公众。另外,也可以编制适合不同层次人群的碳中和科普教材,力求增强内容的趣味性,以激发公众的学习热情。再者,在编制碳中和科普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将碳中和的有关数据转换成多形式的图表,并注重色彩搭配,进行可视化的呈现,调动公众的视觉、触觉等多感官的参与,使之更有效地领悟碳中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自发地参与到实践碳中和的行动中。
(3)建设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伍,成立碳中和科普协会,将碳中和纳入协会牵头的志愿服务活动计划。统筹各方资源,成立碳中和科普讲师团。一方面,引导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发动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碳中和科普宣传活动;另一方面,面向中小学、高校和企业选拔热衷于科普工作的人员,通过碳中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的培训,不断壮大科普宣传队伍和提高科普质量,塑造一批能够面向不同公众类型和不用科普内容的优质师资力量。科普工作者能够面向公众熟练讲解碳中和科学知识,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碳中和”“节能减排和垃圾分类的意义”等,引导公众共同参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动员更多的人做“碳中和”行动的宣传者和监督者,参与到“碳中和”科普工作中。
(4)举办系列碳中和科普宣传展示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碳中和的浓厚氛围。在科普宣传活动中,准备涉及低碳生活、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等科普素材的宣传单和环保购物袋等,供公众领取或向公众发放。通过科普展板讲解以及微视频联展的形式向公众传播碳中和知识,加强对绿色生活消费方式的宣传和引导。设置现场有奖问答环节,问答题目包括“低碳生活方式有哪些”“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后果”“温室气体的来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植树造林与碳中和的关系”“新能源包括什么”“绿色出行和垃圾分类的意义”等等,尽量难易结合,促进在场观众积极参与,提高效果。另外,也可以在现场组织垃圾分类比赛活动,还可以利用废矿泉水瓶、旧纸盒、易拉罐等现场演示制作手工艺品或者请参与的公众自己动手变废为宝,让公众在享受快乐活动的同时收获低碳生活的知识。此外,还可以拓展碳中和科普渠道,将碳中和纳入科普基地建设规划,广泛开展碳中和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等科普活动。
(5)举办碳中和学术活动。围绕碳中和组织学术会议,为从事碳中和相关方向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目前,国际和国内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也很多,主要聚焦碳中和科技前沿,就碳中和实现过程中的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通过课题研究和理论研讨等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互动,组织与会专家深入系统研究和解读碳中和,为碳中和的实现建言献策,相互启发,互相借鉴,推动碳中和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服务于国家的碳中和战略。另外,通过科技和科普联动,也可以提高参会者对碳中和知识的理解和科普能力,增强知识储备,凝聚碳中和的发展共识,拓宽碳中和研究思路,强化碳中和领域学科建设形成一批碳中和理论成果,为碳中和目标的早日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6)创建碳中和科普网络资源。线上科普活动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具有传播快且范围广的优势,科普信息化是科普工作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开展全方位、高频次的科普宣传。另外,传统的科普媒介,如报纸、宣传页、电视等,在科普宣传的过程中是线型单向的,公众只能被动地去接受知识,一般无法反馈自己的想法,而线上科普资源,可以很好地实现发布者和观看者之间的实时互动,增强科普效果。在科普宣传过程中,通过建立“碳中和”专题科普网页,推送相关政策、减碳知识、实时动态、音频视频、动画等碳中和科普素材,图文并茂地展示低碳生活的案例,如低碳着装、光盘行动、低碳出行、节能环保、垃圾分类等科普传播载体。碳中和科普内容表达形式力求考虑受众的特点,确保层次性、实效性和趣味性,满足不同类型公众的观看与阅读需求。另外,也可以开展线上碳中和科普知识竞答,如采取灵活组卷的方式进行知识通关游戏,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倡导绿色科学的生活方式。再者,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视、收音机、报刊等传统媒介和抖音、快手、西瓜视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兴传媒,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公众碎片化的时间,宣传绿色生活消费方式的重要意义,推动绿色低碳的社会生活新风尚,凝聚力量,促进全社会达成低碳生产、生活及消费方式的共识。
3 开展碳中和科普的重要意义
目前,实现碳中和的手段主要包括: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耗;改善高耗能、高碳排放的行业和企业状况,对企业征收碳税,促进节能减碳,降低能源结构中的煤炭、石油或天然气的比重;推进低碳生产生活消费模式;加大植树造林种草力度,助推大幅度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量和总量;降低绿色低碳发展成本,推进低碳领域改革创新;促进碳金融创新发展,推动生态环保领域投融资模式的创新。这些方法和手段涉及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实现碳中和是一项牵动生产端、供应端和消费端的多维的系统工程,涵盖社会、交通、企业、能源、环境、经济、生活、建筑等众多行业和领域。碳中和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任务,也需要每个企业、行业和公民的共同参与,并且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也会惠及每位公众的生活质量,并将深刻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通过碳中和科普活动,让公众了解气候变化的成因,理解碳中和的相关概念、途径和意义等,做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推动者。从企业的角度,面对碳中和目标,需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以及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企业碳中和的实现,需要不断完善与之相关的制度,并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保障和引导作用。碳中和科普工作能促进企业较好地理解和执行国家为实现碳中和而制定的相关政策方针,促进企业主动进行绿色低碳转型,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个人的角度加强对绿色生活消费方式的宣传和引导,才能更加理解和支持国家为实现碳中和所推行的低碳、绿色和环保理念。学会做加减法,并且思考通过怎样的个人行动、举措为实现碳中和做出贡献,如践行低碳消费:节水、节电、节约粮食、步行或自行车上下班等。公众从思想观念上深刻理解了碳中和与每个公民密不可分,才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为碳中和赋能,做碳中和目标的践行者、推动者和传播者。只有每个公民未来都能够以自身低碳的生活方式和行动,践行绿色健康的低碳生活,从而实现个人的碳中和,支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才能有力推动碳中和的进程。另外,引导公众爱护花草树木,发动群众加大植树造林种草力度,提高绿化覆盖率,并鼓励公众为绿色低碳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最终为碳中和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4 结语
碳中和是在世界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形成的广泛共识,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环境。开展碳中和科普宣传,不断拓展科普策略,让企业理解碳中和基本政策,向公众普及低碳生活理念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呼吁并促进企业经营模式和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尽可能多地调动大众的参与积极性,个人、企业、组织和国家层面上共同努力,才能形成较强的合力和凝聚力,为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