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到万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
——中国中铁参建中老铁路纪实
2022-02-21邵军体夏天钟和刘顺良
文:邵军体 夏天 钟和 图:刘顺良
202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通过视频连线共同出席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老铁路是两国互利合作的旗舰项目。铁路一通,昆明到万象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双方要再接再厉、善作善成,把铁路维护好、运营好,把沿线开发好、建设好,打造黄金线路,造福两国民众。”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同老挝领导人一道,做出了共建中老铁路的重大决策。作为中老铁路建设主力军,中国中铁成立建设指挥部统筹协调,集结优势兵力,发挥在复杂地质环境下修建山区铁路的经验优势,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路先锋精神,科学组织、攻坚克难,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了建设任务,将中老铁路打造成“一带一路”、中老友谊标志性工程。中国中铁所属中铁二院、武汉电气化局、一局、二局、三局、四局、五局、六局、八局、十局、隧道局、电气化局、建工、广州局、上海局、国际、设计咨询、科研院、工业等近20家单位承担了全线勘察设计、全线电气化施工、全线铺轨以及关键性工程建设的任务。
艰苦奋斗,勇当开路先锋
“地势北高南低,且多被森林覆盖,其中川圹高原平均海拔1200~1400米。”中铁二院总工程师谢毅对中老铁路沿线的地形数据烂熟于心。设计先行!2010年,他被任命为中老铁路设计总体后,便与地勘、测绘人员一起,穿越热带雨林、无人区,克服种种困难,用几年时间完成线路区域详细地质勘察资料,做好了铁路建设的前期准备。
中老铁路全长1035公里,其中中国境内昆(明)玉(溪)段106公里、玉(溪)磨(憨)段507公里,老挝境内磨(丁)万(象)段422公里。沿线气候炎热、雨量充沛,丛林密布、地形陡峻,时有山洪及地质灾害暴发,自然环境恶劣;道路基础设施薄弱,通达性差,大量线路通过无人区,给外业勘察带来极大困难。特别是在老挝人迹罕至的森林里,潜伏着许多未知的危险,藏有毒蛇猛兽,还有成群的蚊虫,容易让人在不知不觉间感染登革热、疟疾等疾病。
“作为勘察设计者,我们就是要开拓,做好让项目从无到有的所有准备。”谢毅说。针对野外可能遇到的危险,他们提前做好预防保护措施,并邀请当地经验丰富的村民协助工作。
从高原奔涌而下的澜沧江下游,就是湄公河。这条老挝的母亲河,在乌多姆赛省和琅勃拉邦省交界处划出个巨大的“几”字后,继续奔腾向前。“几”字中间形成半岛形状,中铁八局承建管段有部分就在这里,项目部员工称这里为“湄公河半岛”。初上半岛时,这里是无人区,俨然一幅原始森林的景象。
“每天在原始森林里来回穿梭,不仅酷暑难耐,口干舌燥,而且时常担心脚下踩到毒蛇和随处潜伏的蚂蟥。”项目部技术人员彭和彬现在谈起这些还感到背心发凉。为了防止毒虫叮咬,他们进森林时都是全副武装,其中帽子是专门购买有两块布可以包裹头部的。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他们开拓无人区的速度与激情,给老挝政府留下了深刻印象和良好形象。2016年12月,老挝政府将原定于12月25日在万象省举行的中老铁路全线开工仪式改到中铁八局承建的琅勃拉邦湄公河特大桥举行。
攻坚克难,打造典范工程
负责铺设全线钢铁大动脉的,是中铁一局和二局。“全线运架距离长,限制坡度大;大山深处便道长、路况差,施工材料运输组织难;桥隧占比高且相连地段多,工序转换频繁……”说起运架之难,中铁一局玉磨铁路项目负责人刘树公一口气列举了七大难题。他们面对国内段863.04公里正线以及129.7公里站线铺轨施工的繁重任务,组织1000余名员工,采取“三班倒”的方式24小时不间断作业,创造了80余天铺轨500公里的高产纪录。
工人坚守工作岗位,确保施工顺利推进Workers striving to ensur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500米长钢轨存放处Storage site of 500-meterlong steel rails
“一隧连两国”赋予了友谊隧道更多的内涵。这条隧道全长9595米,其中中国境内7170米、老挝境内2425米,约有1.4公里穿越盐岩,局部含盐量高达80%以上。“岩盐遇水对钢筋腐蚀性极大,影响后期运行安全。”中铁二局玉磨铁路项目部经理罗恒富说,这种特殊的地质,在以往的隧道中几乎没有遇到过,给建设者出了很大难题。项目部不断攻关,在国内技术专家的指导下,确定了“注浆堵水、全包防水、圆形多层结构、强化材料防腐”的施工方案,最终攻克了岩盐高侵蚀性隧道建设世界性难题。
21座精品站房,犹如一颗颗明珠,璀璨夺目,镶嵌在铁路沿线的绿海中。中铁二院结合沿线地区不同的人文地理风情对全线站房进行了“一站一景”式设计,并针对老挝经济欠发达、市政配套乏力的实际困难,将老挝境内10座旅客车站站前广场及市政配套工程全部纳入铁路工程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真正实现了路地融合、协同共生,在世界上尚属首次,也必将有力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中铁建工承担了9座站房施工任务。老挝雨季漫长给桩基施工带来易塌孔问题。建设者提高护壁泥浆稠度,对受影响严重区域采用反循环钻施工,攻克难关,确保了站房施工质量;同时优化设计,精细施工,完美地实现了设计意图,成功打造了融合中老民居风格、秀丽宜人的站房。
建设工人卸载钢轨Builders unloading steel rails
科技创新,贡献中铁智慧
中老铁路沿线地形起伏剧烈、山高谷深,地质结构复杂,具有高地热、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等特点,新建桥梁、隧道总长达712公里,全线桥隧比达76.5%,其中中国境内线路桥隧比高达87%,沿线群众形象地说,“中老铁路不是在天上,就是在洞里,看见它时在车站里”。
全线新建桥梁301座,其中中铁四局承建的元江特大桥为世界同类铁路桥梁第一高墩桥梁。大桥位于玉溪市境内,全长832.2米,有4个桥墩,最高的3号墩达154米。大桥主桥采用变桁高上承式连续钢桁梁结构,249米的主跨长度也创同类型桥梁世界第一。“大桥两岸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最大风速超过40米每秒、昼夜温差也很大,为避免钢桁梁合龙受大风和温度的影响,做好桥梁线形控制是关键所在。”中铁四局玉磨铁路四分部总工程师谢露说,“为满足钢桁梁线形调整需要,我们建立了一套监控量测系统,从而确保了主跨精确合龙”。同时,为降低结构重心,减小大桥的地震作用力,经过多次比选优化,中铁四局最终提出由两个钢筋混凝土空心墩通过墩顶横梁和中间“X”型钢结构横向连接的施工工法,在确保承重达标的前提下,实现减轻桥墩重量30%。这一国内首创的工法,也为类似地质条件的桥梁建设贡献了中铁方案。
在中老铁路167座新建隧道中,位于云南元江县与墨江县交界处的安定隧道被誉为“全线第一长隧”。该隧全长17.5公里,共穿越9套地层、20条断层和2条向斜构造,属Ⅰ级高风险隧道,集滑坡、岩溶、有害气体、高地应力、顺层偏压、大涌水于一体,工程规模、建设难度在国内外铁路隧道中均极为罕见。中铁五局玉磨铁路项目部承担进口端8822米施工任务,他们开展“软弱围岩快速施工”课题研究,探索创新了“三台阶带仰拱同步开挖”工法,将安定隧道分成4段,先后开设了17个正洞作业面、5个辅助坑道作业面,实现了施工进度由慢到快的大逆转。类似的难题同样出现在中铁六局承建的和乐隧道、中铁八局承建的福格村隧道以及中铁隧道局承建的新平隧道中,均被智慧的建设者一一化解。
铁路“四电”专业施工存在交叉接口多、精度控制难、施工组织复杂等特点。中铁武汉电气化局坚持以创新解难题,高标准起步,按照250公里时速高铁标准推进全线电气化施工。他们依托数字化、智能化“双轮”驱动,重点从工程测量、深化设计、施工生产、试验检测、交付运维五个阶段着手,研发了接触网4C检测车、便携式接触网智能检测小车、隧道综合智能作业平台、接触网施工参数一体化测量装置等智能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相继取得热带雨林地区接触网基础结构一体化、强风区段元江特大桥接触网结构优化等15项研究成果;优化设计和工艺65项,研发和应用27项智能工具、11项智能工装,以创新精神打造了“四电”工程新标杆。
致力环保,铺就绿色大道
素有“森林生态博物馆”美誉的云南西双版纳,拥有地球北回归线上仅存的热带雨林,保护着756种野生动物,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就达109种,是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圈”的重要成员。这里面就包括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大象。
在选线设计时,中铁二院对野象活动区线路进行多个方案比选,使线路尽量避开亚洲象主要栖息区域。在难以绕避的情况下,采取了延长隧道减少地表出露、调整隧道斜井位置、“以桥代路”等优化方式。中铁三局施工管段正在这里,项目标志性工程野象谷车站因毗邻野象谷自然保护区而得名,管段中的勐养隧道下穿野象谷自然保护区。为了减少对原始生态环境的干扰,最大程度保持野象谷“原汁原味原貌”,项目部从一开始就将环保理念植入施工生产全过程,通过配套引用先进的废渣废水污水处理系统,使各种废水废料被“吃干榨净”,有效减少了对当地动植物特别是亚洲象群落生活环境的影响。中铁上海局项目部在工点现场、生活驻地、原料堆放和材料加工等场地都设置了封闭围挡并预留出通道,保障了野象活动顺畅和安全。
中铁十局等参建单位也始终坚持施工进度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将环境保护纳入施工计划编制。加强施工管理,针对施工弃土弃渣,建立弃土场、修建挡土墙,并在施工完成后植树种草绿化,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一带一路”真正成为“金山银山”环绕的绿色之路。
共建共享,筑成和谐之路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提出,加强国际反腐合作,让“一带一路”成为廉洁之路。为落实这一重要倡议,廉洁建设自始至终与中老铁路建设一体推进、互保互促。
2017年12月20日,中老铁路“廉洁之路”建设启动仪式在玉磨铁路友谊隧道建设现场举行。中国中铁党委作出了“建友好工程、筑廉洁之路”的庄严承诺,倾力打造“一带一路”廉洁示范工程。2020年12月8日,中国中铁党委在云南玉溪召开中老铁路廉洁建设现场推进会,17家参建单位代表逐一汇报了建设中老铁路过程中廉洁建设情况。几年来,中国中铁各参建单位坚持项目党建与项目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一体推进,坚持廉洁风险和管理风险防控同步实施,让廉洁建设护航精品工程,使廉洁成为中老铁路靓丽的底色。
在中老铁路建设过程中,中国中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持续推进企地建设,融洽与当地百姓、政府的关系,参与老挝公益事业,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提供技能和安全操作培训,开展义务修路架桥、义务支教、义诊看病、捐资助学、抢险救灾等活动,提高了当地百姓幸福度,用实际行动浇灌中老友谊之花。
中老铁路桥隧掠影A glimpse of bridges and tunnels along China-Laos Railway
中老铁路北段桥梁首架仪式1st bridge beam erected along north section of China-Laos Railway(刘一佑 摄)
2019年,中国中铁中老铁路指挥部牵头参建单位向习近平主席回信关心的万象农冰村小学捐赠校服和学习用品,并多次邀请农冰村小学师生到铁路工地参观。与此同时,中铁广州局也组织了项目青年员工走入乌多姆赛省孟赛汪洋村小学,开展捐资助学志愿服务活动,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2018年7月、2019年9月,磨万铁路中国中铁参建单位先后紧急驰援阿速坡水电站大坝坍塌、“8·19”重大交通事故,并协助做好恢复重建及善后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中铁中老铁路指挥部第一时间与老挝卫生部取得联系,了解老挝疫情防控形势和物资需求,紧急协调从国内采购20万只医用口罩,代表中国中铁捐赠给老挝政府。这些善举,使相关参建单位频频受到老挝中央及地方政府表扬,并荣获“老挝国家发展勋章”“功勋卓著奖”等多种嘉奖。
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中国中铁参建单位在老挝捐款捐物200余万元人民币、安排当地就业约3万人次、创办老挝员工培训学校并举办培训班959期、义务支教328人次,为沿线百姓迁改供电线路65公里、新建改扩建便道743公里、搭建便桥34座、平整宅基地14万平方米、修建水渠272公里、挖掘水井15口……一串串数字,让中国建设者与老挝人民的友情变得更加深厚。
当地许多百姓的生活因中老铁路建设而改变。淘灭·乔沙万是会卡村村民,当得知中铁国际磨万铁路项目部招聘当地员工后,主动报名,成为中老铁路建设大军老挝籍员工中的一名。他负责约10公里施工便道维护工作。项目运输量大,特别是雨季,对便道维修要求更高。乔沙万尽心修路,圆满完成任务,荣获项目部“优秀员工”称号,并被评为老中公司中老铁路建设“铁路工匠”。他说:“中老铁路的修建给我带来一份正式工作,中国技术人员的认真负责也对我有所触动,我愿为老中铁路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中老铁路的开通,拉近了两国时空距离,改善了沿线人民生活条件,也搭建起多民族融合团结的友谊桥梁。这条充满科技创新、彰显美丽生态、体现开放联结的铁路,承载着中老友谊和两国人民的梦想,穿行于山川河谷,也必将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