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发展探析
2022-02-21周文强
周文强
当前,竞技体育文化在我国迅速发展,在“全民健身”的倡导下,我国农村的运动器材与运动场地都有明显改进。但是人民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认识程度却普遍不高,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建设相对落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与农村建设,对民俗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思考。建议: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政府应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改善农村生活,留住农村人口,提高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结合农村经济与建设的发展方向,保护与继承村落民俗体育。
1 研究背景
民俗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文化起源于农村,发展于农村,继承于农村,创新于农村。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每一个国家在历史进程中都形成了其独特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步伐加快,文化交流是人类交往的产物,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国文化拥有浓厚的包容力和感染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俗体育文化又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大分支,同样包含这些特点。随着全球化交流越来越深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是出现了不少问题,部分民俗体育文化并未得到重视,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不少本土民俗体育文化后继无人,甚至于灭绝。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受到了严重影响,本文以博兴县陈户镇岭子长拳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为例,结合当地实际状况以及地方政府制定、执行的經济发展政策,讨论有利于民俗体育文化继承和创新发展的路径。倡导全民全社会共同参与为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民俗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3 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3.1 文化及社会影响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8届奥运会、“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极大促进了农村现代化体育文化的建设发展。但这种体育文化是现代竞技体育文化,并不是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本土的体育文化受到了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极大冲击,相对于需要长久的基本功练习的长拳,现代青少年更倾向于可“速成”,集竞技、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现代竞技体育,篮球、乒乓球运动尤其受欢迎。西方体育自进入我国,便因体育项目本身的健身娱乐优势以及世界开展的普遍性,受到了国人的普遍认可和广泛参与,重塑了文化主体的价值观念与运动方式(黄聪,2018)。民俗体育的活动主体在于农村,在于村民,他们是民俗体育文化的创造者,发展者和传承者。村民在发展和继承文化时首先要考虑到的是生活,文化的发展方向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政策的制定以及社会生产活动规则。
3.2 发展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为民俗体育发展带来契机
从改革开放一直到20世纪末期我国农村体育一直是以县城为重点、为龙头带动的(郭修金,2009)。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重心逐渐由重点发展城市向城镇发展。新世纪初期,政府发布多项文件强调发展农村体育:《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2002年,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又一次提到农村体育建设重点转向乡镇(田雨普,2008)。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加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觉指在处理与异域文化相接触的人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促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文化又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大分支,这就要求我们建立高度的民俗体育文化自信,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在传统体育文化受到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击时不忘本源又不可对本土文化一味夸大,同时吸取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长处,以便本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武术申奥过程中产生的竞技武术就是一种很好的范例。
农村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最大短板,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尤为突出的就是文化观及价值观,农村现在确实还存在着不少陋习,思想及价值观方面部分地区落后于时代。接触现代前沿文化的机会少,对其理解自然少,出现错误理解的概率相对更大。想要做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首先要对自己所享有的文化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同时对待外来文化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能一味的固守自己现在享有的文化而抵制外来文化,也不能过分的抛弃现在享有的文化而向外来文化做转变。在提升农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过程中还是要依靠政府主导组织的力量。
4.2 充分发挥体育人才的社会体育指导作用
“全民健身”背景下,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但正如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样,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乡所能享受的资源严重不平衡。诚然乡村的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很多地方这些设施的建设只是徒有其表,根本起不到相应的作用。村民对于器材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适用条件不明确,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不会用,不敢用现象,甚至于出现受伤等。我国的体育人才数量正在逐步上涨,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思考出以下几点方法:第一,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在平时的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把上述问题的解决融入进中小学课堂,使之逐步将“不会用,不敢用”向“用的熟,练得好”发展。开始进行现代化的体育锻炼是将传统体育向现代化发展,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一步。第二,利用好大学体育生的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招生数量增加,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体育大学生也是如此。调查发现,孩子在外上学的农村家庭中,家长的思想会更加开放,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普遍较强。因此可利用好这一特点,地方教育部门与高校合作,学生实习期间增加农村学校实习点的数量,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开展返乡社会实践活动,宣传国家政策,帮助地方发掘,抢救将要断承的体育文化。
大学生体育人才所能作的不只是在社会时间中宣传国家政策、文化保护措施等,大学生经过高等教育后文化程度不容置疑,思想道德水平相对来说较高,对本土文化和外传文化有一个较为明智的判断力。家中有大学生的农村家庭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普遍较强,思想相对开放。这不失为保护和发展民俗体育的一个好机遇。仅靠政府主导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程度毕竟是外在的力量,然而从文化继承的主体展开继承和保护活动才是根本对策。
4.3 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
根本解决乡村体育传承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政府制定的政策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社会的发展需要政府制定出适合发展的政策,人民对于文化的态度取决于人民的价值观念,然而人民的价值观念由受政府政策的影响。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使得全民对体育的关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饱含侵略性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也开始在我国乡间快速传播。人们对于体育文化的态度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在转变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执行力度不够,村民错误理解政策信息等原因,民俗传统体育的地位受到极大影响,生存空间几度缩小。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更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鼓励与扶持政策,倡导全社会人员共同参与进民俗体育的继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中。例如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适当开展民俗传统体育活动,作为当地的一张特色名片向外推广,又可在地方学校的校本课程中相应添加“发掘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等课程,倡导学生回家询问家长后,将调查信息反馈于学校,学校根据反馈信息整理并生成地方民俗体育文化名录,然后将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引进校园,从小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与传统文化创新精神。政府选派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或返聘优秀退休体育教师与各地方政府配合展开民俗体育发掘保护工程。只有将这种意识融入到全社会人民的心中,才有可能更好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民俗体育文化。
4.4 依托城镇化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打造民俗体育文化露天博物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有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阶段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农村生活条件变好,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回归农村,才能更好的为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改善农村生活条件,首先要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教育、医疗条件,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保障,缩短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同时这也是解决我国当前主要社会矛盾的必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改变农村人口的思想、文化等,才能扭转农村陋习,从而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保护意识。有的学者曾经提出建立农村自然文化露天博物馆,以保护和宣传地方特色文化。如果将所有各具特色的村庄全部建成露天博物馆,无疑难度太大,文化繁杂不易于管理与文化宣传,更不易于彰显特色。然而在合村并居的背景下,建立农村社区民俗文化博物馆将大量减少工作强度,更利于民俗文化的集中与整合,继承与创新。在发展经济的背景下,势必会吸引大量外来投资,与外来劳动力。地方政府则可借此机会招商引资,吸引投资商对民俗文化露天博物馆进行投资,将整个乡镇或乡镇部分区域的民俗文化进行整合,统一打造露天博物馆。这种做法一来有利于政府的集中管理;二来有利于不同民俗文化的交流,达到创新的目的;三来有利于民俗文化在当地的传播,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化传承的问题。
4.5 加强对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
民俗体育之所以被称之为民俗体育是因为它是由一定群众所创造,并有一定群众所继承和享有的体育活动。民俗体育由一定的组织程度,但却没有民族传统体育那么大的影响力,不会吸引太多的人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当一种文化的理论研究达到一定的程度,它的继承和发展才会有强有力的保障。对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还是要依靠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深入文化所在地进行实际考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理论研究工作者同样需要了解并深入研究各民族各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把握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共同性,给一项项的民俗体育文化注入更强的生机和活力。
4.6 适度探寻民俗体育文化的经济价值
当今阶段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得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在各个方面都显得尤为重要。民俗体育文化也应适度顺应这种趋势,发掘民俗体育文化的经济价值,為地方政府和地方群众带来经济效益,例如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等,这样会使得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速度加快,路径加宽。但是在发掘其经济价值时不能过度强求,不能以为了发掘经济价值而发展民俗体育文化,以经济价值为目的的发展会让这种文化沦为生产工具,更有可能会出现文化造假现象。
5 结语
在全球化语境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世界上有更大的舞台。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快速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深远,尽管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下,民俗体育文化的价值受到了挑战但相信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终会将这种形势逆转。从而使得民众重新认识民俗体育文化,对民俗体育文化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使民俗体育文化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现在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工作者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这远远不是终点,民俗体育文化及理论研究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仍然有相当多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研究路上必定困难重重,但我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终有一日会实现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黄聪,李金金.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的社会根源及解决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2):123-129.
[2]郭修金.小康社会中的村落体育:山东三村的调查[J].体育科学,2009,
[3]余涛,杨文茹,涂传飞,余静.村落语境中传统体育文化功能——以芜湖县崔墩穿马灯活动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5):101-107
[4]尹国昌,涂传飞,钞群英.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5):139-155
[5]新时代太极拳文化传承的危机与对策——由一场“街头之争”引发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9,26(1):20-26
[6]马佩,吴旭东,姜传银.健康中国战略下群众武术开展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9,1:43-47
[7]贾舞阳,李敏丽,陈森蔚,张春兰.我国“迁村并居”研究现状概述[J].改革与开放,2014,11:73-79
[8]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3-26)
[9]黄聪.中国武术文化优势扩散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
[10]对民俗体育文化意义的解释——来自克劳福德·格尔茨的阐释人类学流派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8-11
[11]田雨普.小康社会闫晋中农村体育重点转移的轨迹考察[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6):463
(作者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