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程整合的问题与对策

2022-02-21陈小嫦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16期
关键词: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数学

陈小嫦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运用科学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进行新的变革。在教育行业当中,信息技术的研究应该和数学相结合。特别是在小学启蒙阶段,应该注重教学实践需求,认真着眼于科学技术和数学方法思维的结合,以保证教师和学生问题的解决。本文将针对新课标下信息技术和小学一年级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的问题进行探讨,就当代学科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研究,为未来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

世界进入信息数字化的时代,而信息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革,特别是在课堂网络化的出现,给学生带来了新奇的视频、图文等享受,以改变原来枯燥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氛围的浓厚程度。并且在数学这个学科当中,教师可以将其他应该展示的内容以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呈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第一,师生定位偏差。在现代的教育环境下,大多数教育背景还是以老师为主导的形式。虽然现在新课标改革之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进行主体教学法或者情境创设法进行教育。但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下,只阐述了老师如何去“教”,没有阐述学生应该如何去“学”的问题。师生定位相对于有偏差,老师和学生不能形成正确、平等的关系。由此形成的师生关系可能会比较僵硬,尤其是在小学一年级阶段,正是活泼好动的时期,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很有可能让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的,难以理解的,甚至会产生厌恶的情绪。

第二,教学目标认知有碍。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为了让学生提高成绩,进入一所好的初中或者大学为目标来进行教学的。少数老师是以学生自身的成长以及他们的素质发展作为要求。單纯的由老师进行口头上的教学,运用知识讲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在新课标改革要求之下,对于数学的要求提出:教师应该广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成长,并且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和交流活动的能力。在小学一年级阶段,特别是要掌握基础的数学技能和方法,为未来做准备。

第三,课堂融合程度低。在现代课堂技术中,很多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不明显,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而在小学阶段,很少有老师运用学生“主动实践—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模式来进行教学指导。课堂融合程度较低,不能将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整合,实效性和实用性有所降低。教育部门多次提出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学科知识的结合,并且在不排斥传统教学手段的时候,也可以利用优势互补、劣势互斥的形式产生最佳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意义

第一,有利于导入新知识。很多老师都是利用口头讲述的方式,并不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单纯枯燥的进行导入教学。但是这种情况之下,对于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发散是不利的。比如在学习《图形》这个课程前,就可以利用flash做出相关图形,比如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也可以将该类图形拟人化,用视频的形式将知识点阐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之下,知识的导入不仅不会枯燥,反而会显得更加有趣,而且会巧妙地导入我们即将学到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地投入到这堂课的学习中。

第二,模拟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具有逻辑思维的学科,特别是在小学一年级刚刚接触数学这个学科的时候,很多小学生都是懵懂的,不太了解这个东西到底是干什么。而小学生则属于具体运算阶段,会想要用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进行思考。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利用信息技术软件将学生的思维能力用图像或者声音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本质学习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创设生活情境,提高认知程度。以上也说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具体的形象思维。所以在面对小学一年级数学培养过程当中,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自主想象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在刚开始学习数学课程的时候,将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当中进行教学,强调数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而不会产生“数学无用论”这种概念,让学生了解在具体的生活场景当中运算是怎么存在和进行的。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程整合的解决对策

第一,教师认知结构转变。作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杜威的“新三中心”理论让老师们了解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并且在学习过程当中应该要以学生为主。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我们既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更加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放在接受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并且,让学生主动接受教师给予的信息资源,提高他们的主动思考能力。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承担着理解和帮助的责任。特别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在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将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内容,以此来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分类和整理》这个章节的时候,老师就不要一味地进行讲解,认为分类和整理只是类属的概念,从而不进行具体的讲述。老师可以在讲解完相关知识点之后,在 PPT 上显示不同的图片,告诉每张图片代表什么,从而让学生进行分类整理,同时在课后也可以要求学生在家里帮助长辈进行物件或者衣服的摆放和处理。在这个层面上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在运用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第二,主动引导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我们所说到信息技术和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程进行整合,并不是指全部课程都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讲解,而是在需要的时候对不能马上可以利用到的工具借助信息技术来处理,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这种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时候,都可以主动引导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来产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比如,小学生在学习完《百以内的加减法》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学生来扮演店长或买东西的人。并且,教师可以首先利用手上可以利用到的资源,进行假装的生意买卖。比如,粉笔擦十元一个、橡皮擦五毛一个,这种诸如此类的计价方式,让学生进行具体的交易模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这种情景创设能力可以在课前、课后,但是需要立即实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在学习完很久之后再进行,可能会对学生的知识产生干扰。

第三,利用网络平台,整合相关资源。课堂教学的时候,要以教材为主,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来源。但是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知识的整合,无论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或者质疑,还是在课后对学生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记忆的加深,让他们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看一段视频等产生更深刻的理解,都是对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优势。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人民币背后的图形来提前进行讲解,让学生首先了解到每一张人民币之后的景象,以及人民币背后代表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在课程之后对不同颜色的人民币进行遮盖处理,让学生进行猜测,还可以有相关的奖励措施,提高学生的积极度,从而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后也会对人民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要紧跟新课标要求,将信息技术和各科内容进行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小学一年级阶段,利用信息技术将数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信息技术的整合也有利于导入新知识,并且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整合时,需要转变教师的思维。同时也要整合相关资源,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叶王欣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J] .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2-24.

[2] 王存纳,曹翔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J] . 课程教育研究,2015.

[3] 朱丰 . 当前苏北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80.

猜你喜欢

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数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