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思和先生的“善”

2022-02-21石焘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陈先生学者学生

认识陈思和先生已经九年有余。陈先生在上海,我在北京,我们并不经常见面。但就是在他来北京参加活动的间隙,或者我为数不多到上海的机会,我都要请陈先生挤出时间来见上一面。看看先生灿烂的笑容,听听先生温和的声音,瞬间就会觉得,人生在世,能够读书治学是无比幸福的事情。

2018年秋天,陈先生来北京领受鲁迅文学奖,中午一起吃饭的时候,有位作家对陈先生说:“陈老师,您就是菩萨心肠。”听到这样的赞美之辞,陈先生一言未发,只是用他那一贯的笑容予以回应。我听后,内心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在回荡着。回想起这些年来与陈先生相处的一幕幕,觉得这位作家的话特别中肯,陈先生确实是一个“大善”之人。

对陌生人的善

我不是陈先生的学生,也不是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学者,何以结识陈先生呢?最初我只是陈先生的一位普通读者,读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遇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一书,翻开后,刚阅读几页就放不下了。陈先生用他那独到的文本细读的理念和方法解读《狂人日记》《知堂文集》《边城》《骆驼祥子》等经典文学作品,我读后有一种拨云见日般的惊喜。此后我到处搜集陈先生的著作、文章,哪怕是只言片语的文字也不肯放过。读得多了,才知道陈先生不仅是优秀的大学教师,还是一位颇有情怀的人文学者。他的学术论文让我惊喜,他的散文让我陶醉。陈先生那一篇篇怀念老师的散文,道出了人文精神的高贵,以及这种精神能够代代相传的可能性。大学期间,我就一直期待着有机会能亲耳聆听陈先生的教诲,可始终未能实现这个梦想。大学毕业后,我到一所中学任语文教师,与陈先生见面的机会就更加渺茫了,但我一直在坚持阅读陈先生的文章。一个偶然的机缘,我知道了陈先生的邮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给陈先生发了一封邮件,表达想有机会能拜访他的愿望。没想到,两天后陈先生竟然回复了,他在邮件中说:“我不常来北京,偶有会议也是来去匆匆,不过有机会我会联系你的。”他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了我。看着陈先生回复的邮件以及他的手机号码,我的心几乎要跳出胸膛,我预想着见到陈先生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此后,我和陈先生的交流就渐渐多了起来。没过多久,陈先生就应邀来中国现代文学馆做讲座,在那里,我和陈先生第一次相见了。陈先生满头白发闪着银光,眼神深邃,笑容和网上的图片一样,还是那么清爽、那么灿烂。陈先生认出我来,和我握手,给我自己带去的他的著作签名题词,又与我在文学馆的门口合影留念。那天时间紧张,交流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真切了,但我记得陈先生的态度非常和蔼。临别时陈先生对我说了好几遍:“以后常联系啊。”

就这样,我终于见到了陈先生,了却了几年来的心愿。以后的日子,只要陈先生来北京,或是我去上海,我们都能见一面,好几次陈先生还请我喝咖啡、吃饭。陈先生对陌生晚辈的请求能如此爽快地答应,并且每次见面都热情相待,这是内心的善良之光使然,这束光芒照得我温暖良久。

陈先生不单单对我如此,他对所有陌生人都如此。有一次我得知,曾有一个陌生的读者想寄一本书请陈先生签名留念,陈先生立刻答应下来并且说:“不要寄来了,我这里还有多余的书,我签好名给你寄一本就行了。”那位陌生的读者因为一位大学者如此慷慨随和而万分欣喜。

陈先生待人友善是有渊源的。他的导师贾植芳先生对他精神和人格的影响极大。陈先生曾经对我说过一件事:当年,一位广西的青年学者和贾植芳先生一起在苏州开会,青年学者要顺道到上海查阅资料,他朋友就介绍他去贾先生家里住宿,顺便就陪贾先生回上海。这样,他就在贾先生家里住了两个晚上,贾先生以好饭好菜招待他。但贾先生耳朵有点聋,当时根本没有听清楚那位青年学者要借宿他家的请求。等青年学者离开后,贾先生问陈先生,住在他家里的人是谁,陈先生这才知道,贾先生不知道来客是谁就让他留宿了几天。贾先生这种善良大度的品格深深影响了陈先生,陈先生也是如此,对陌生人都满怀善意。

对学生的善

有一次我在网上浏览关于陈先生的文章,发现一位陈先生的博士写到,他毕业时找工作,本来工作已经落实了,但突然又落空了,他情急之下打电话向陈先生求助。陈先生不慌不忙地安慰他,让他不要着急,说会帮他想办法的。后来那个学生才知道,陈先生在接电话的时候,因患病正要被推进手术室了;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时刻,陈先生也平静如水地说话,安慰学生,给学生想办法。我曾经向陈先生问过此事,他只是笑笑而已。這件事,让我深刻明白了陈先生不止一次说过的话:“老师就是要对学生好。”

善待学生是陈先生一贯的作风。一次,我到上海和陈先生见面,陈先生说晚上和几位朋友聚餐,让我一起来。我不好意思去,陈先生就说:“没关系的,大家一起聊聊天吧。”那天来聚餐的有巴金故居的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先生,我挨着陈先生坐。席间,周立民先生和陈先生交谈很多,他们在商量一次会议的流程,以及发言人的顺序。我发现好几次陈先生提出观点后,周立民先生都指出了他观点的不妥之处,但陈先生态度始终很温和,一直是商量的语气,他们聊天都毫无拘束。开始我以为他们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了,后来才知道,原来周立民先生是陈先生的学生。陈先生对待学生丝毫没有老师的架子,没有高高在上的颐指气使,而作为学生的周立民先生在陈先生面前可以随意地言谈。这样的师生关系是多少人所期待的呀!难怪有次陈先生从韩国讲学回来,他的七八个学生手捧鲜花到机场迎接他,他们说想念老师了。这让同行的作家们都连连赞叹:“当老师真好啊!”

陈先生对学生的善除了体现在生活上,还体现在课堂上。

陈先生是大学教师,他发现现在很多学生不认真阅读文学作品,而是死记硬背文学史书上的条条框框,陈先生为这种错误的做法很是担忧。于是他发起教学课程改革,在本科学段前两年的课程中,让学生扎扎实实地阅读中文专业的元典著作,以备给后期的研究打基础。现在以这门课程为依托,陈先生已经出版了十几本元典导读著作,而且这门课程已经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获得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几代学子终身受益。

陈先生不仅在课程设计方面费尽心血,还带着学生细读一部部经典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就是在这门课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先生上课从来不照本宣科,而是要求学生充分地参与讨论。陈先生对我说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观点的讲课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后来,因为学生在课后都认真阅读作品,课堂上想发言时都需要排队了,而陈先生会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时间,只在即将下课的时候,才针对学生的发言做小结。这样的教学方式,陈先生曾经对我讲过好几次。每次提到上课,陈先生的脸庞都会散发出动人的光彩,我想这也是让一位老师最引以为傲的事情吧。

陈先生之所以如此注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与他的阅读观念有关。陈先生不愿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教科书上那种四平八稳的、没有个性的概念和结论所遮蔽。陈先生认为,只有个性化的阅读,才能真正读出作品的意蕴。陈先生曾为我题词:“细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相互碰撞交流的过程。欢悦地、投入地、感性地阅读作品,才能使自己真正进入文学。”陈先生还说,有一年招收研究生时,他问考生对几部文学作品的理解,结果发现大多数考生对这些作品根本没有自己的感觉,而是从文学史的书上记了几条不痛不痒的结论;再一细问才知道,他们根本就没有阅读过这些作品。陈先生对这种现象甚为担忧。于是,他不但在复旦大学亲自操刀,开设阅读文学元典的课程,而且写文章呼吁青年学子要多读元典,他自己还解读了几十部文学作品。

和陈先生相处的这几年,有好多次陈先生都深情地说:“老师嘛!”或者说:“做老师的嘛!”陈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大写的教师,他没有只关注自己的课题和项目,没有只惦记着自己的荣誉和称号,而是想着身为一名教师应有的责任,想着千千万万学子的学习。陈先生如此对待学生,真可谓“大善”了。

对人生的善

2018年秋天,陈先生来北京领受鲁迅文学奖。我见到陈先生第一面就问他:“陈老师,您现在得了鲁迅文学奖,是不是特别高兴呀?”陈先生摇摇头笑着说:“一点感觉都没有了。”确实,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陈先生拥有如此多的荣誉,如果每次获得荣誉时都大喜一番,就没有工夫关心学问了。我知道,即便陈先生沒有这些荣誉、头衔,他也依然会善待自己的工作,善待自己的人生。陈先生曾说过:“即便我的一生一事无成,我就是只教了三十年的书,我的人生也是有价值的。”陈先生不是为了功名而活着,而是为了人生的丰富、美好、完满而活着,为了责任而活着。我和陈先生相识的这几年,陈先生从来没有提过荣誉和名望的事,哪怕是不经意的透露也没有。陈先生只是多次对我说喜欢周作人、邵燕祥的散文,喜欢贾平凹、王安忆的小说;说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很大;说什么是精彩的小说;说叶圣陶的小说本来很精彩,但他自己反复修改之后艺术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听着陈先生娓娓道来,你会觉得读书和做学问让人内心那么平静、那么幸福、那么快乐。我觉得陈先生自己的生命也因为读书和做学问而满是幸福和快乐。

我陪同陈先生一起领受鲁迅文学奖,那天我见到了铁凝、冯骥才、阿来等文学大家,领略了他们高贵的气质,聆听了他们精彩的发言,我感觉自己见识了更广阔的天地。颁奖典礼结束后,我对陈先生说:“我也想当个学者,或者去从事文学创作。”听完我的话,陈先生依然很平静,但是这次他没有笑,而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石焘啊,其实每一份工作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你在中学当老师,可以教育一批一批的学生,他们会受到你的影响,你的工作也可以做得很精彩的,不用那么羡慕学者和作家。”说完陈先生拍拍我的肩膀笑了一下。听到陈先生的话,我冰冷的心被融化了,陈先生又给我上了一课。是啊,每个职业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只要善待就会精彩。我这才明白,陈先生是把自己的生命和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他的工作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曾经给我题词:“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对当代生活没有激情,没有热望,没有痛苦,没有难言的隐衷,那么,他的知识,他的学问,他的才华,都会成为一些零星而没有生命力的碎片。”陈先生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工作,也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生命。作为知识分子,他有一腔热情,他把自己的生命和事业融为一体,如此善待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也就是用更为高贵的方式善待自己的人生了。陈先生的专业是现当代文学,他讲述作家作品的同时,把自己的生命和内在世界也融入其中。陈先生在鲁迅文学奖获奖感言中说:“我所研究的、诵读的、讲述的作家和作品,汇集成一条汹涌的精神大河,浩浩荡荡,水势会淹没我,然后又把我裹挟着往前。”陈先生是带着美丽的精神前行的,陈先生的人生是淡泊名利的,是对学生负责的,是精神丰盈的。

陈思和先生作为当代的著名学者,他的学识、他的言谈、他的作为、他的精神、他的品格,无一不让人仰望。作为他的读者、他的小友,我不禁赞叹一声:大善者也!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插图:罗家平)

猜你喜欢

陈先生学者学生
永远的怀念
赶不走的学生
老板不知银行新规 被工人骗万元
逃逸
学生写话
程门立雪
大学者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