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伊犁垦区小麦生产概况、问题及对策*
2022-02-20周海宁彭新新张燕张晨光苏菲祁军简大为
周海宁,彭新新,张燕,张晨光,苏菲,祁军*,简大为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疆 伊宁 835000;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七十七团)
小麦是新疆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约80万hm2。伊犁地区位于新疆西北部,土壤肥沃、水资源充沛、光照充足,素有“新疆粮仓”美誉,是新疆主要的小麦生产基地[1]。目前伊犁地区小麦种植面积约23.33万hm2,为了保障粮食安全,第四师近年来逐渐提高了小麦种植比例。据统计2021年第四师师小麦播种总面积为4.32万hm2,较上年同比增长21.2%,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1.56万hm2,同比增长65.8%,主栽品种新冬41、新冬52及少量伊农18(种质退化严重,逐渐淡出市场);春小麦播种面积2.76万hm2,同比增长5.2%,主要栽种品种还是以宁春系列为主。
近2年受疫情及天气原因,部分小麦播期及生长过程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在此背景下,第四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服务团队深入团场连队对小麦生产关键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小麦目前种植现状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伊犁地区小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 2021年小麦关键生育期调查
1.1 冬小麦生育期调查
1.1.1 返青期
3月中旬,团队前往伊犁地区冬麦种植团场进行返青期调查,对冬小麦越冬情况、冻害情况、基本苗、分蘖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记载。调查显示除了六十一团有部分田块雪腐病较重之外,其他越冬情况较好,仅出现叶尖失绿的轻微冷害,而东线团场较西线团场生育略有延迟。滴灌管理的冬麦追肥及时,缓苗快,生长旺盛,而常规管理的冬麦因冻雪初融,机车无法进地不能进行及时追肥。
1.1.2 孕穗期
5月中旬,团队继续进行孕穗期调查,总体来说抽穗期温度较适宜,但大风天气出现较为频繁,非滴灌管理的田块特别是东线个别团场,如七十一团供水不足对结实率有一定的影响,此期需加大肥水投入。
1.1.3 成熟期
由于2021年7月初夏季高温天气持续时间比较长,供水不足的小麦种植区因旱情影响造成减产。但是六十四团、六十七团滴灌条件下的小麦高产频出,师农业局组织在六十七团对2.62 hm2小麦测产,达811 kg/667m2,同时本团队服务的六十七团合作社和农户小麦单产水平均超过了720 kg/667m2。由此可以看出,冬麦抽穗灌浆期的肥水供应对冬麦的产量影响较大。
1.2 春小麦生育期调查
1.2.1 出苗期
5月下旬,团队主要对东线春小麦种植团场进行了出苗期调查。发现田间管理的普遍问题是种植密度过大,而营养供给不均匀,造成条件苗色偏淡,因为灌溉条件多为“天养”,不能及时追肥,不利于幼苗的快速成长。其中七十七团8连个别田块麦苗大面积死亡,通过详细询问和测量,提出了播种过深导致苗黄、枯萎,并建议农户对土壤进行农残鉴定,排除药害可能。
1.2.2 孕穗期及成熟期调查
5~7月,团队对昭苏春麦区进行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田间恶性杂草危害严重,防治成本高。(2)大多数不具备灌溉条件,以天养为主,遭遇旱情,没有有效的补救措施,造成春麦提早抽穗、落黄,最终导致减产严重。(3)基层缺乏技术人员进行及时指导,农户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品种来源繁杂。
2 2021年第四师小麦种植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2020年第四师小麦播种总面积43 247.7hm2,较上年度同比增长21.2%;总产量30.61万t,同比增长14.1%,与面积增长比例接近;但小麦总体单产从上年度的501 kg/667 m2下降到472 kg/667m2,单产降低5.8%。虽然受年初气候异常(倒春寒)、中期高温干旱的影响,但和管理水平下降也有很大关系。
表1 第四师小麦种植情况
其中冬麦播种面积1 5621.2 hm2,较上年度增长65.8%,增长面积显著;总产量由2020年的7.42万t增长到12.12万t,增幅63.5%,与面积增长比例接近;单产517 kg/667 m2,较上年度的525 kg/667 m2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春麦播种面积27 626.5 hm2,较上年度增长5.2%,播种面积相对稳定;产量由2020年的19.4万t下降到18.49万t;单产为446 kg/667 m2,同比下降9.4%。
各团场今年的冬麦面积均有大幅度增长,就连以种植水稻著称的六十八团冬麦面积也超过了0.067万hm2,但各团的冬麦单产水平稳中有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由于今年夏季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造成了冬春麦不同程度的遭受了旱灾,但是在供水较好的种植区影响不大。(2)冬麦种植面积虽然增幅较大,但是总产水平和单产水平相对有所降低,除了气候条件的影响之外,生产管理水平的差异、品种的繁杂和种子的纯度等因素也有较大影响。(3)冬麦种植区虽然供水条件较好,但各生育期水量供应不均衡同样制约着冬麦产量的提高,同时农户的管理水平、勤懒程度、肥料投入量也导致了产量差异。(4)另外由于国家对地下水开采管控,而地面灌溉系统还未完善,导致灌溉成本增加,总体灌溉量下降,对小麦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
3 小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第四师粮食生产特别是优质小麦生产,还处在起步阶段,无论规模还是质量以及发展趋势,都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实现由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由特色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撑、人力开发、市场开拓、经营方式和减灾能力等方面需要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才能逐步加以解决[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种麦效益依然低下
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今年冬小麦成本800元/667 m2左右,以517 kg/667 m2,2.8元/kg(含补贴)计算,产值为1 450元/667 m2,盈利650元/667 m2(不含土地费);春小麦成本450元/667 m2左右,以446 kg/667 m2,2.3元/kg计算,产值为1 025元/667 m2,盈利576元/667 m2(不含土地费)。这其中还未扣除农民付出的人工成本,纯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的收益和积极性。
3.2 品种的繁杂和种子的纯度等因素制约产量
以昭苏春麦区为例,现在“五统一”放开后农户自主选种,主栽品种还是以外引的宁春系列品种为主,但是种子主要来源于自留种制种,种子的纯度大打折扣;同时,这些品种在昭苏等区域种植后均表现出叶片宽大、长,株型松散,不适宜密植,不耐旱等特点,而昭苏垦区春小麦种植播种量极大,管理粗放,水浇地少,造成光照利用率低、养分、水分供应不足、病害重等问题,导致产量不稳定且提升困难[3]。
3.3 农业基础条件还远未达到要求
随着气候条件愈加复杂多变,“靠天吃饭”的模式应该彻底得到改变。目前农田基本设施还有待完善,特别是灌溉条件急需解决,比如昭苏垦区,作为第四师小麦种植面积最大区域,可控灌溉面积不足2.5%。另外肥水利用率不高,产投比低等现象也与农业基础条件密切相关,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现有的投资资金远远不够建设的需要[4]。
3.4 产业化程度不高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缺乏大量的市场经营人才和通畅的流通渠道,市场掌控力不足[5];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层次较低,附加值低,缺乏实力和竞争力;更缺乏品牌宣传影响力,制约了生产规模的扩大,最终制约了产品竞争力和市场的扩大。
4 建议与对策
4.1 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切实保护生产者利益
在建立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时,应重点考虑粮农利益,粮食生产者其他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容易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一是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集中财力重点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二是要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实用技术的应用、高效的机械化水平提高粮食生产的高效性,起到节本增效的目的[6]。
4.2 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达到一定的总产,只能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单产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的进步与到位。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借助各类科研单位的师资力量,大力研发高效种植技术,应用到生产一线,加大对粮食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水平[7]。近年来,我区实施了高产、优质粮食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等等。单产逐年提高,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今后仍需加强育种投入,确保种子安全。
4.3 加强科企联合,研发适合我区生产需要的小麦新品种
加大科技转化力度,提高品种的商品化率;严格监督种子生产企业按照种子生产标准生产良种,引导农户使用正规良种,摒弃自留种。
4.4 优化种植结构,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更新种植模式,调整作物布局,积极稳妥发展优质小麦,稳步增加种植面积。大力推广麦棉、麦油、麦椒、麦菜等多种高效间作套种模式及麦后复播绿肥养地免倒茬模式,提高小麦种植机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