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探索与思考

2022-02-20黄成亮

耕作与栽培 2022年6期
关键词:菜豆普查种质

黄成亮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三江平原主要作物育种栽培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佳木斯154007)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最北端高纬度寒地生态区,介于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6′~53°33′之间,辖区总面积47.3万km2,属温带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雨热同季,冬季漫长,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野生植物资源及农作物种质资源,寒温带农作物种质资源优势明显,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黑龙江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生长习性多为一年生,繁殖习性多为有性繁殖,野生农作物种质资源主要以野生大豆为主,一般生长在大豆田间或道边杂草丛中,其他农作物种质资源如蔬菜类包括芫荽、菠菜、芹菜、韭菜、辣椒、番茄、黄瓜、南瓜、菜豆等,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大豆、玉米、小麦、高粱、谷子、马铃薯等,豆类作物包括小豆、绿豆、豌豆、多花菜豆、普通菜豆等,经济作物包括花生、芝麻、向日葵、苏子、烟草、糖高粱等。随着植物育种学的迅速发展,大量古老地方品种被新品种取代,且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世代相传的自留种子逐渐减少,一些优质的农家品种正逐渐消失,收集与保护农作物种质资源迫在眉睫[1]。

1 普查与征集行动取得的成效

自2020年项目启动以来,同江市、富锦市、抚远市的资源普查相关工作进展顺利,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1年底,已完成普查表填写,征集资源的田间性状调查,各生育时期的图像记录,提交普查办优异、特殊野生资源及地方品种共90份,发掘了一些具有显著地域特色和重要价值的优异种质资源。例如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的寒地野生大豆,在同江市、富锦市、抚远市均有分布且类型丰富,生长习性有直立型、蔓生型,叶形有披针形、卵圆形、椭圆形,籽粒有大粒、小粒,种皮有黑色、棕色,拓宽了大豆品种遗传基础,为我国大豆品种改良提供了资源。在抚远市收集的“大粒红”小豆,粒型大,产量高,味道好,适宜做八宝粥、豆馅等,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在富锦市收集的普通菜豆品种“奶花白”“兔子白”“美国圆”,具有产量高、耐贫瘠、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在同江市收集的早熟、高产、具有保健功效的普通菜豆“拉起河黑豆”;叶片可腌制、做菜或直接食用,种子可做调料或榨油,浑身都是宝的苏子;开花多,颜色鲜艳,可做观赏植物,果实蒸煮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的多花菜豆“看豆”。此外还包括优质地方品种如“早稻香”水稻,南瓜品种“雪域1号”,古老的玉米品种“白头霜”“小粒红”,菜豆品种“大马掌”等,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储备。

2 普查与征集情况

黑龙江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是以农科院为主体,各区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种子管理站等相关部门配合完成。2020年5月项目正式启动,各县级农业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走访档案馆、统计局,访问龙志网等查阅相关信息,填写1956年、1981年及2014年3个时间段的《基本情况普查表》,联系各村屯干部、驻村工作队、农民技术员、土专家等,摸底本地区粮食、蔬菜、经济、果树等古老地方品种及野生资源的分布。2020年8月28日,黑龙江省农科院组织开展了技术培训会,从规划背景、总体思路、行动计划、普查与征集技术等方面对科研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后举行了资源普查出征仪式,资源征集行动正式启动。2020年9月8日,同江市、富锦市、抚远市的征集行动正式开始,在当地相关负责人的沟通协调下,征集工作顺利进行,经过普查队成员近40 d的努力,共走访19个乡镇、35个村屯,走访农户235户,收集地方品种及野生资源70份,每份资源记录采集地经纬度、主要特性及农民认知并拍照,为第二年的资源数量扩繁、性状调查及田间鉴定工作提供了保障。2021年初普查办对每个区县追加10份资源任务,普查队继续对同江市、富锦市、抚远市的村屯进行走访,新征集资源30份。于5月初在本单位试验地种植扩繁,出苗后进行田间管理、性状调查、拍照记录等,成熟期后收获,筛选出纯度、净度、数量、芽率等符合验收要求的资源90份(表1),其中包括大豆5份,玉米5份,水稻1份,菜豆12份,普通菜豆17份,高粱8份,小豆7份,苏子10份,野生大豆14份,南瓜5份,豌豆1份,多花菜豆2份,马铃薯2份,芝麻1份。

表1 同江市、富锦市、抚远市收集作物种类及数量

3 开展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主要做法

3.1 组织保障

自《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2020 年实施方案》(农办种[2020]6号)下达之日起,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以主管厅长为组长,省农科院主管院长任副组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处室及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领导小组,编制了《黑龙江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作为任务承担主体,黑龙江省农科院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专家、工作人员召开了专题会,成立了以省农科院相关专家为主要成员的专家技术小组及行动小组,保障了资源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

3.2 加强监督管理

领导小组及各县、区农业主管部门及种子管理机构对各地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进度进行督导,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加强人员、资源、信息、经费的规范管理,避免出现经费使用不规范、资源流失、相关信息泄露等问题。

3.3 组建高素质普查队伍

由农科院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小麦、杂粮、杂豆、果树、浆果、麻类、牧草等相关专家组成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行动专家组,负责制定技术方案、提供技术咨询、实施评价项目,并对此次参与收集行动的科研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保证了此次种质资源普查行动的科学性、专业性。各参与单位选派责任心强、身体健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普查工作的科研人员成立普查小分队,任务落实到个人,具体开展负责区县的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工作。

3.4 多途径获取信息

仔细查阅普查区县的相关资料,走访当地档案馆、图书馆、农业局、统计局、史志办[2],访问龙志网等,多途径了解普查区县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地理、人口、民族、土地状况、经济状况等,走访当地农业主管部门退休的老领导、老专家、老技术员、村干部、土专家等[3],了解当地特有资源种类及分布,历年种植的作物种类、面积、产量等,科学、客观、详尽地填写1956年、1981年、2014年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普查表。

3.5 发动广泛宣传

为充分调动各区县相关负责人及当地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领导小组及普查队成员通过多种形式对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进行宣传,一是召开座谈会,普查队开展工作前先与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及种子管理机构进行座谈,座谈人员由县、乡技术干部与富有种植经验的农民组成,座谈内容包括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意义,征集作物种类范围,当地野生种质资源种类及分布,“名、特、优”地方品种的种植、利用及保护情况,征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困难,确定调查的乡、村数量,行程路线、陪同人员,重点调查的资源种类及代表性农户等。二是多途径宣传,座谈过程拍摄照片并形成文字材料,以简报形式在当地电台播出,同时在微信工作群及朋友圈中进行宣传,使当地百姓认识到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4]。三是积极走访,重点走访不同年代代表性人物:如技术员农户、贫困户等,更容易收集到有价值的种质资源。

3.6 多渠道收集资源

自家有园子的老人常习惯自留种子,将种植的蔬菜、粮食等拿到集市售卖,这类蔬菜、粮食品种一般年头长、品质优,通过走访当地集市更容易征集到有价值的资源。民以食为天,饮食离不开种质资源,通过了解当地居民饮食习惯,可以发掘特色种质资源,如同江玉米资源“小金黄”加工做成的煎饼、大碴粥味道好,富锦南瓜资源“大白板”出籽率高,瓜籽好吃。资源的保护与传统文化的保存息息相关,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了资源的保存,资源的保存同样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留,了解当地传统习俗也可能收集到特色资源[5],如富锦市部分农村习惯过年时包豆包,寓意团圆、美满,自家常年种植优质普通菜豆用于做豆馅,在当地收集了8份普通菜豆资源,具有好吃、耐贫瘠等优点。重点关注贫困、偏远山村的年长者,受经济条件及交通方面的影响,他们更倾向于自留种子,更容易发现古老种质资源。

3.7 普查措施

做好出发前准备,整理征集所需物品,包括相机、GPS、指南针、铅笔、橡皮、标签、网袋、手电筒、对讲机、望远镜、雨衣、小刀、铁锹、枝剪等。下载“花伴侣”“形色”等植物识别软件,对不熟悉的植物进行鉴定。对符合征集要求的种质资源进行收集,根据普查办的重量、净度要求,收集足量的种子,写好标签装入网袋,对征集现场、种质资源生存环境、主要特征特性、植株、花、种子等拍照,填写种质资源征集表。征集工作结束后对种质资源进行扩繁、鉴定,调查相关性状,拍摄各生育时期典型性状照片,填写入库清单等表格。

4 种质资源普查注意事项

4.1 科学选择调查地点、对象

为保证调查范围的全面性,每个区县应至少调查3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调查3个村,重点调查特异资源分布区、生态环境多样性地区、民族集中分布地区,调查对象以土专家、农技人员、年长者、贫困户、种植专业户等。

4.2 突出重点

以未入国家库(圃)保存的特有、稀有、濒危种质资源和具有特殊用途的资源为核心,重点调查、重点收集、重点评价,了解各类农作物的生育特性及生育时期,制定计划对各类作物进行性状调查、拍照记录、收获种子等。

4.3 照片、标签应规范

照片可以直观反映作物的生境、伴生植物、主要特征特性等,拍摄内容包括采集点全景、整株样本、典型特征、利用途径等,每张照片都要记录该种质样本的采集号、拍摄时间、地点、画面内容和拍摄人。照片应全面、清晰、生动、自然、美观。标签是种质资源的“身份证”,记录着征集资源的采集编号、种质名称、采集地点、采集人、采集时间等,要求字迹书写工整,易于识别,应用防水记号笔书写,便于长期保存不褪色,标签一式两份,分别放于包装袋内外防止丢失。

4.4 妥善保存资源、及时上交

保质保量上交种质资源,对收集的根茎类、枝条等应及时邮寄到接收单位,繁殖、嫁接成活后开具接收证明;收集的种子应保证纯度、净度、数量、芽率等符合普查办要求,由负责人统一邮寄到普查办,查验合格后开具接收证明。

5 思考与建议

5.1 种质资源普查存在的问题

由于年代久远,个别区县档案馆、县志办、农业主管部门有关普查表中1956年、1981年部分信息缺失,可查的文献资料较少,给普查表的填写带来较大困难。受疫情影响,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启动较晚,错过了部分早熟资源的最佳征集时间。

5.2 抢救性收集地方种质资源迫在眉睫

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农闲时多在城里居住,蔬菜、粮食从自种变为购买,一些优质、特异的种质资源正在减少甚至消失,加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6],传统农业被现代农业取代,品种更新速度快,地方品种种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一些古老地方品种因为某些缺陷如产量低、抗病性差等因素被新品种代替[7],造成资源流失,加强对农作物种质资源抢救性收集和整理,是当前最迫切的要求。

5.3 持续开展特色种质资源收集及鉴定工作

本次选择调查的地点以古老资源相对富集的乡、村为主,还有未走访到的村屯及偏远地区,且农作物收获季节不同,一些种质资源的采集需要等待时机[8],加上人力、时间限制,资源收集难免有遗漏,对收集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一定影响,应在后续资源系统调查工作中继续完善和补充,扩大调查乡、村范围,侧重调查粮食生产大县并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地方政府及百姓资源保护意识,同时结合乡村振兴,驻村科技帮扶[9],有奖征集等多种形式进行,使资源收集常态化。

5.4 完善资源共享体系

我国种质资源丰富,保护体系相对完善,截至2012年,已完成41万份种质资源的入库保存,这些资源蕴藏着各种潜在可利用基因,深入鉴定评价这些资源对发挥其利用潜力意义重大[10],我国利用现有资源在水稻分子育种,小麦基因组序列草图绘制,谷子基因组测序与序列分析上取得重大突破[11],但在种质资源管理和共享利用体系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尚有差距,本次资源普查行动收集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类型丰富,其中不乏世代相传数十年的古老地方品种,经过多年的环境及人为选择,对当地生态条件已具备很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3],可直接推广应用或继续发掘潜在利用价值,国家应完善种质资源共享体系,出台相应规章制度,让高校、科研院所、种子企业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创新与应用,育种单位借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种质创新,既作为资源使用者,同时也是资源提供者,企业是实现种质资源商业价值的主体,应发挥其育种、繁育、推广的优势,提高种质资源利用率,实现种质资源经济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菜豆普查种质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
红锥种质早期生长表现
保护地菜豆病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学习调查要“四会”
菜豆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