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保护小区 燕园首建

2022-02-20马超北大绿色生命协会

大学生 2022年12期
关键词:燕园雨燕物候

文/马超(北大绿色生命协会)

校园,这个师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温暖如家,美丽如花画,也生物多样如自然保护区。

燕园的北部,未名湖开放宽阔,镜春园水域芦苇密布、荷叶田田,蜿蜒曲折的古水道连通各大池塘湖泊。

各大水系周围萦绕着连绵起伏的土丘,其上覆盖有繁茂的天然次生林,林地中一直维持着天然的乔木-灌木-草本植被的垂直分层结构,这些自由生长的各类植物共同构成了燕园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水底天然的泥沙基质没有被水泥固化,为虾蟹龟蛇蛙等提供了生存空间。池塘中的水岛上长满茂密的植物,为水禽提供隐藏和筑巢的理想空间。燕园这片水土所孕育的各类生境,为诸多种鸟兽虫鱼提供了安全的避风港湾,使它们在繁华的城市中得以繁衍生息。

这片区域就是北京大学燕园自然保护小区。

校园里,师生共建

北京大学燕园自然保护小区开始建设于2018年北大120周年校庆之际,其范围涵盖了校园北侧所有的历史园林区域和校园南部的燕南园,后来又加上学校西门外的蔚秀园,总面积约为50公顷。这是国内高校首个自然保护小区。

2021年,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申报的“北京大学校园自然保护小区”案例,作为全球范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功模式和案例,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平行论坛上公布的“生物多样性100+案例”。

自然保护小区与传统意义上的大型自然保护区不同。

它不是依靠把人与自然相隔离的方式来进行保护,而是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保护的重要意义,并参与到其中,使自然保护与现实生活相融合。

北京大学燕园自然保护小区的管理由师生和校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划定并圈围明确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区,在生物多样性保育区内维持各种植被的自然演替,保持草本地皮的野生状态,不清理灌丛、枯木倒树、林下的枯枝落叶;不喷农药,以提升保育区内较低等生物类群(如昆虫群落)的生存能力,为鸟类和刺猬等提供更为丰富的食物来源;总体上保持水位的自然涨落;控制草鱼的种群数量;每年秋季捕捞当年体长40cm以上草鱼数量50%等等。

北京大学燕园自然保护小区从孕育到成立,始终与一群热爱大自然的北大师生息息相关,他们中很多人都活跃在一个社团——北京大学学生绿色生命协会,以下简称“绿协”。

一直以来,绿协积极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开展了许多特色活动,最典型的一项是为雨燕关灯。

北京雨燕,每年4月飞回北京繁殖,7月离开,喜欢成群筑巢于古城楼、宫殿、庙宇等高大建筑物的屋檐或者墙洞中,北大校园里诸多的中式仿古建筑屋檐下都有它们的身影。2019年,燕园启动实施了校园夜景灯光改造工程,为一些标志性建筑(如俄文楼、校长楼、西门、百周年纪念讲堂)的屋檐下加装了低色温冷光源。绿协的一些同学发现雨燕常在夜晚鸣叫,可能屋檐下加装的这些光源在雨燕睡眠的时间点亮,让它们无法正常入睡。于是,绿协协同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向学校相关部门建议:在每年4~7月的雨燕繁殖期关闭灯光,并且在此之外的时间里,只在个别盛大节日期间开启灯光。绿协的建议最终被采纳。

在绿协的四年里,我见证了无数个绿协人保护动、植物和与动、植物和谐共处的故事:筹资治疗被机动车撞伤的刺猬;竖立警示牌保护中华蜜蜂巢;集体搜寻因意外事故而走失的小鸳鸯们;救助被困在方水池的小绿头鸭和面临水源干涸威胁的黑鱼;将透明玻璃护栏贴膜或者在附近安装驱鸟器,防止鸟撞事件;及时阻止将大量巴西龟投入未名湖的放生行为,防止外来物种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更多了解,更多和谐

燕园保留了原有明清古典园林的自然山水风貌,植物种类繁多,水体类型丰富,形成了城市之中独特的半天然林——湿地生态系统,使得各种动植物得以繁衍生息。

阳光明媚的中午,无论是徜徉在北部镜春园的林深小径,还是静坐在朗润园的荷塘边,周围总能传来各种悦耳的鸟鸣,唧唧啾啾,显得格外热闹。这些自由鲜活的小生命,给人以触及心灵的震撼。

除了直接的自然保护活动,绿协还组织各种活动让更多大学生了解与之共同生活在校园内的生物。

2003年,绿协开始了校园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校园鸟类调查(简称鸟调),至今已持续将近20个年头,集中在春天和秋天两个时段进行。

每周二和周五的上午,鸟调队伍在西门校友桥集合,8点准时出发。鸟调路线蜿蜒曲折,贯穿校园北部各大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全程走下来大概需要3个多小时。即使是从未关注过身边鸟类的同学,跟过几次鸟调之后,也能差不多了解那些长驻在校园里的各种留鸟。很多同学还会因此爱上观鸟,享受与鸟类互动的乐趣。

2009年,绿协开启了植物巡护与物候监测活动(简称物候)。会员们一起辨识校园里各种植物,在年复一年的春去与秋来之时,记录它们何时生芽、开花、结果、落叶。

物候活动同样是每周两次,在周二和周五的下午进行,沿途领队和老会员会耐心给大家讲解植物辨认、分类知识和技巧,并分享各种植物背后的浪漫故事。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绿协还进行了物候活动的线上直播,让那些远在全国各地不能回学校的同学们远程欣赏燕园的春天。

通过对这些持续积累的调查数据的分析与总结,绿协为校园规划管理部门提供相关建议方案,推动校园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多次向学校建议在绿地建设和管理时尽量保留自然植被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学校的积极反馈。

2019年,绿协又发起了“小型哺乳动物出没记录”活动,这是一种全新的校园监测方式,主要针对校园里常见的野生哺乳动物,如黄鼬、刺猬、松鼠等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

与传统的鸟调和物候活动不同,“小型哺乳动物出没记录”活动的形式更为灵活,不用专程组织会员在校园里进行观察,仅需要把自己平时跟哺乳动物相遇的基本信息(时间、地点、动物行为信息、照片等)发到绿协微信群中即可,之后会有专门的会员把这些记录进行汇总和分析。

这种灵活的形式能鼓励更多的会员参与自然观察、关注校园生态和爱护身边的野生动物。另外,通过分析这些记录,我们能够粗略了解一些兽类在校园的数目和分布情况,进而为校园生态环境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燕园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师生长期以来对校园生态的保护,实现了环境、人、动植物的和谐相处,造就了北大自然保护小区的保护模式,愿更多的城市、校园内也能够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让自然保护不止存在于野生自然保护区,更是在我们身边遍地开花的自然保护小区。

猜你喜欢

燕园雨燕物候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情系燕园六十年》评介
一边飞翔一边睡觉的雨燕
燕园的山
“一带一路”上的雨燕精灵
小雨燕减肥记
‘灰枣’及其芽变品系的物候和生育特性研究
飞越彩虹的雨燕
5种忍冬科植物物候期观察和比较
燕园思达通“燕园”猿声啼鸣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