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饲养模式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行为、步态评分和羽毛状况的影响

2022-02-20陈肇铭赵君微陈达鸿戴金燕顾晓明金航峰颜菲菲赵阿勇

中国畜牧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周龄肉鸡羽毛

陈肇铭,赵君微,陈达鸿,戴金燕,顾晓明,金航峰,颜菲菲,2*,赵阿勇,2*

(1.浙江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2.浙江农林大学动物福利研究所,浙江杭州 311300)

饲养模式是影响动物健康和福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全球家禽生产系统中,最常见的是地面平养(以下简称“地养”)和笼养2种饲养模式。笼养模式具有占地面积少,人工劳动需求低,传染病发病率低和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因此在过去几十年里该模式的市场占比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与笼养蛋鸡相似的空间限制和高密度饲养问题也引起了人们对行为限制和腿部疾病等福利问题的关注。相比之下,地养为家禽的如行走、觅食和沙浴等特有行为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但同样使肉鸡存在感染传播疾病的危害。然而,肉鸡和蛋鸡在遗传背景、生理特征、行为需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肉鸡中选择生长速度较快的鸡,其体重比蛋鸡高,这可能反过来会改变肉鸡的运动和进食等行为。饲养模式对蛋鸡健康和福利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而对肉鸡的研究比较局限,主要专注于生产和肉类质量。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饲养条件对肉鸡生长性能、行为表现、羽毛健康以及心理恐惧状态的影响,以期为改善肉鸡健康和福利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方法 将200只7日龄混合性别的健康817白羽肉鸡随机分成2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试验期42 d。地养组尺寸(长×宽×高)为100 cm ×100 cm ×100 cm,制作材料为木材和专用塑料隔网,饲养密度为10只/m。笼养组尺寸(长×宽×高)为70 cm ×70 cm ×40 cm的笼养专用铁笼,饲养密度为20.4只/ m。地养组铺5~8 cm的稻壳作为垫料。本试验饲粮符合NRC(1994)标准,初始阶段(粗蛋白质CP=21%、代谢能ME=12.55 MJ/kg)和生长阶段(CP=19%、ME=12.8 MJ/kg)分别在第7~35天和第36~50天饲喂。整个试验周期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水,光照条件为20 L:4 D(0:00-4:00)。

1.2 生长性能指标 生长性能包括体重、平均日增重、料肉比、采食量等,测量每组肉鸡d7、d21、d35、d50的体重,并计算采食量和耗料增重比。整个试验周期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2~3、4~5周龄和6~7周龄。

1.3 常规行为 由2位测试者用瞬时扫描直接观察的方式(Scan Sampling)对肉鸡行为进行肉眼观察。每周进行3 d(周五、周六、周日),观察时间为08:00—10:00、14:00—16:00;1 d观察24次,每次5 min,记录每只肉鸡瞬时行为状态。观察过程中,一人先按顺序依次观察笼养组各重复,再观察地养组,另一人反之。将两人和每天的观察取平均值数据进行分析,行为数据表示:执行该行为的肉鸡/肉鸡总数×100%。

本试验观察到的行为有:采食、饮水、趴卧、行走、站立、梳羽、伸展、觅食、沙浴和异常行为(包括羽毛啄、追逐、跳跃、踢腿)。伪沙浴是指在没有垫料的情况下,笼养的肉鸡试图进行沙浴。肉鸡的具体行为特征如表1。

表1 肉鸡的主要行为及其具体描述

1.4 步态评分和羽毛评估 试验第6周时,从每个笼(栏)中随机挑选6只进行步态评分。评估肉鸡步态时,将鸡放置于地面,自由行走不少于1.5m,观察肉鸡步态,根据0-5评分系统对鸡进行步态评分。在第44天对所有肉鸡的羽毛状况进行评估。对颈部、胸部、肛门、翅膀和尾部的羽毛状况采用1~4分的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羽毛评分越高,表示羽毛越干净、丰满和整洁。对同一重复组的肉鸡数据取平均值进行分析。

1.5 紧张性不动实验 在试验第4周与第6周时,从每个笼(栏)中随机挑选2只进行紧张性不动试验,将鸡仰面置于U型凹槽中,头部下垂,维持10 s则试验成功,开始计时,直至鸡恢复正常状态则计时结束,维持时间不超过10 min。

1.6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采用进行检验分析。以笼或者地栏为试验单位(n=10)。<0.05为差异显著,<0.01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

2.1 不同饲养模式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表2表明,在2~3周龄,地养组的采食量、体重和日增重均极显著高于笼养组,而料肉比无显著差异。4~5周龄时,地养组的耗料增重比显著高于笼养组,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在6~7周龄,地养组的采食量、体重、日增重均显著高于笼养组,耗料增重比无显著差异。因此,不同饲养模式对肉鸡生长性能具有显著影响。

表2 不同饲养模式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饲养模式对肉鸡行为的影响 由表3可知,总体而言,与笼养组相比,地养组肉鸡表现更多的行走行为和舒适行为(梳羽、伸展、觅食和沙浴),而饮水和趴卧行为较低(<0.05)。分阶段来看,相较于笼养组,地养组在前中期年龄阶段(2~3、4~5周龄或4~5周龄)表现出较多的行走、伸展和沙浴行为,但在中后期年龄阶段(4~5周龄和6~7周龄)表现出较多的梳羽行为(<0.05)。地养组的觅食行为在各个年龄段都高于笼养组(<0.05)。笼养组肉鸡的趴卧行为在2~3、4~5周龄高于同时期的地养组,而在6~7周龄刚好相反,笼养组显著低于地养组。采食、饮水和站立行为在6~7周龄时笼养组显著高于地养组,而在2~3周龄和4~5周龄无显著差异。

表3 饲养模式对肉鸡行为的影响 %

2.3 步态评分和羽毛评估 本试验肉鸡并无出现4、5两档的评分,因此只统计0-3档步态评分结果。由表4可知,笼养组和地养组的步态总评分以及各个分级的评分皆无显著影响。由表5可知,笼养组的肛门部位羽毛评分极显著高于地养组,颈部、胸部、翅膀及尾部均无显著差异。

表4 不同饲养模式对步态评分的影响

表5 不同饲养模式对羽毛评分的影响

2.4 饲养模式对肉鸡紧张性不动的影响 由图1可知,第4周时地养组肉鸡维持紧张性不动时长显著低于笼养组;但第6周时地养组与笼养组的紧张性不动维持时长并无显著差异。

图1 不同饲养模式对紧张性不动的影响

3 讨 论

3.1 不同饲养模式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生长性能是动物健康的重要指标。Fouad 等研究发现,与笼养肉鸡相比,地养肉鸡在养殖后期(4~6周龄)具有更高的体重和日增重,这与本试验结果相似。另一项试验发现地养肉鸡的采食量和耗料增重比均低于笼养肉鸡,而体重和日增重没有差异。由此可见,地养模式可能通过调节生长速率和降低耗料增重比来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但也有研究显示,笼养肉鸡比地养肉鸡表现出更好的生长性能,或2种饲养模式的生长性能状况类似。结果不同可能与试验设计相关,包括肉鸡的品种、试验开始年龄和周期、饲养密度等。Li等研究发现饲养模式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与试验持续时间有关,地养肉鸡的体重在前3周(2~4周龄)显著高于笼养,而在后2周(5~6周龄)显著低于笼养肉鸡,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为地养使用的垫料为稻壳,这与本试验中地养所使用的垫料相同。稻壳可以提供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并有助于建立丰富的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Li等进一步研究发现,地养肉鸡在4周龄时盲肠内容物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显著高于笼养组,在6周龄时含有更多的大肠杆菌和较少的双歧杆菌,说明稻壳在该试验前期具有类似于益生元的功能,后期可能因为用量不足等成为有害菌的传播介质。

3.2 不同饲养模式对肉鸡行为的影响 市场标准的高饲养密度通常被认为是导致肉鸡福利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肉鸡的建议饲养密度因国家和研究需要而异,大多数在35~40 kg/m。有研究表明,当放养密度超过30 kg/m时,肉鸡的健康和福利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本试验中,7周龄时笼养和地养的放养密度分别为32.45 kg/m和19.06 kg/m,这可能是导致2组在这个年龄段行为差异的原因之一。随着肉鸡体重和体型增加,出现从步行到趴卧的转变。此外,由于空间有限,趴卧可能被站立所取代,因为后者的行为占据更少的饲养面积。本研究中,2组的行走行为都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地养肉鸡的趴卧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笼养组趴卧行为的趋势与其不同,即笼养肉鸡在4~5周龄时趴卧行为增加,但在6~7周龄时趴卧行为有所下降,这与Fouad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然而,地养肉鸡在2~3周龄和4~5周龄体现较多的行走行为和较少的趴卧行为可能不是饲养密度差异所致,因为这两个年龄段的饲养密度相对较低(从4.59到18.88 kg/m),不至于限制肉鸡活动。这一差异可能也不是由体重引起的,因为在4~5周龄2组体重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底部材料有关,钢丝材质的笼养网垫可能比塑料或竹子材质的笼养网垫使肉鸡的行走行为减少。

本试验中,笼养肉鸡在6~7周龄的采食和饮水行为占比更高,这和之前的研究结果所一致。与地养相比,笼养平均每只鸡的饲养空间更小,竞争也更激烈,这意味着能够同时进食的肉鸡数量更少(6 vs 9,笼养vs 地养),这可能导致采食行为的频率更高,但每次真正摄入的饲料量更少。然而,采食行为增加并没有导致笼养肉鸡更高的采食量,相反,地养组体现出更高的采食量。在蛋鸡中,重复饮水和觅食行为被归类为刻板行为,这些行为在笼养中更为常见,这或许可以解释本试验中笼养组饮水行为比例的增加。

肉鸡在散养情况下和商业饲养模式中都有觅食的行为取向。更高比例的采食行为和更低的觅食行为结果也表明,笼养组肉鸡的觅食行为被采食和饮水或其他相近和类似的行为所取代,这可能是因为环境因素限制了觅食行为。本试验笼养所采用的钢丝笼装置,食槽置于鸡笼外侧,底部钢丝网可漏过肉鸡粪便,饲养环境导致无法和地养肉鸡一样展现觅食行为。

梳羽、伸展、觅食、沙浴等舒适行为是家禽正向福利的典型指标,后3种行为的表现取决于饲养环境,比如空间大小和环境的整洁程度等。本试验结果显示,地养肉鸡比笼养肉鸡表现出更多的伸展、觅食和沙浴行为。值得注意的是,笼养肉鸡展现了伪沙浴行为,该行为同样发生在没有合适垫料的笼养蛋鸡中,表明沙浴是家禽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行为。这可能表明笼养肉鸡的福利降低,肉鸡沙浴的动机没有得到满足。然而,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地养肉鸡的沙浴行为比例比其他任一正常行为都要低,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沙浴行为比例呈下降趋势,这可能与之前报道的沙浴在蛋鸡行为优先排序中较低有关。梳羽是唯一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舒适行为,并且在地养的肉鸡中表现得比笼养的肉鸡更明显,这与Fortomaris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步态评分是评估肉鸡行走能力的常用方法之一,评分越高,跛行越严重。本试验中2种饲养模式下肉鸡的步态评分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本试验用的肉鸡品种有关,817肉鸡是高产蛋鸡和快大型白羽肉鸡的杂交品种,属于生长缓慢型肉鸡,亦可做蛋鸡进行养殖,其跛行发病率远低于其同龄父本快大型白羽肉鸡。

很少有研究对不同饲养环境下肉鸡的羽毛状况进行比较。在本试验中,地养组在肛门部位的羽毛评分低于笼养组,其他部位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在6~7周龄,地养肉鸡的体重增加导致趴卧行为增加,肛门部位羽毛覆盖物较少,并且长时间接触潮湿的垫料和排泄物,导致肛门部位的羽毛状况更差。但Edens 等报道了不同的结果,地养肉鸡的全身羽毛比笼养肉鸡有更好的覆盖性,其未对羽毛进行评分。在蛋鸡中,肛门部位羽毛的缺失与同伴啄羽啄肛行为有关。本研究中肉鸡展现较低的啄羽行为或无啄羽行为。

3.3 不同饲养模式对肉鸡心理恐惧的影响 情感状态是动物福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感状态可作为动物如何应对环境的指示。试验表明,蛋鸡的过度恐惧往往是因为应激增加、产量下降、体重和采食量减少,从而使母鸡处于消极的福利状态。其中,紧张性不动持续时间被广泛用于测试母鸡的恐惧。本试验中,与笼养组相比,第4周的地养组肉鸡在紧张性不动试验中表现出持续时间更短的现象,说明在生长前期,地养组肉鸡的心理恐惧状态优于笼养组;但在第6周时,地养组肉鸡紧张性不动的持续时间存在较低的趋势,与笼养组无显著差异。Wang等研究发现,紧张性不动与动物的生长性能和行为存在相关性,持续时间较短的紧张性不动体现较多的梳羽和觅食行为,本试验结果与之相似,即地养组肉鸡在4~5周龄的梳羽与觅食行为均高于笼养组。在生长性能方面,4~5周龄的地养组肉鸡体重与笼养组无显著差异,但在2~3、6~7周龄地养组体重显著高于笼养组,这与Wang等的试验结果相似。但在6~7周龄的紧张性不动测试中,2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这可能说明,随着年龄增加肉鸡逐渐适应其饲养环境,因而恐惧差异逐渐减小。

4 结 论

本试验结果显示,饲养模式对肉鸡健康和福利有显著影响。与笼养相比,地养模式提高了肉鸡生产性能和行走、梳羽、伸展、觅食和伪沙浴等行为,并且缓解了肉鸡的心理恐惧状态。这些结果表明,地养模式可能比笼养模式为肉鸡的健康和福利提供更好的环境基础。

猜你喜欢

周龄肉鸡羽毛
育成期饲粮代谢能水平对开产时如皋黄鸡生长发育的影响
轻盈羽毛
羽毛项链
国内首个肉鸡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联盟成立
长羽毛的朋友
肉鸡生理如何影响肉鸡生产
用胫长和体重双重标准培育蛋鸡
“817”小型肉4鸡不同组合杂交优势分析
褐壳蛋鸡
蛋鸡和肉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