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病夏治“三伏贴”防治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析

2022-02-19李红霞

甘肃科技 2022年24期
关键词:伏贴白芥子支气管炎

李红霞

(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甘肃 白银 730900)

“三伏贴”是中医学传统疗法之一,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理论,结合针灸、经络以及中药特性研制而成的一种膏药,直接贴敷于相关穴位,利用一年中气温最热的三伏时节,人体阳气最盛、毛孔大张利于药物吸收的特点,使药性对穴位产生化学性、热性刺激[1],达到活血化瘀、化痰散结、通经发散等功效而治病、防病的目的。所谓冬病夏治[2],“冬病”是指好发于寒凉的秋冬季节,或在秋冬季病情容易加重、反复而春夏有所缓解的疾病,比如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哮喘、鼻炎、咽炎等。“夏治”则是针对这些秋冬季易发作的宿疾,夏天症状有所缓解之际,依照中医辨证施治原理,将辛温祛寒药膏敷贴在身体不同穴位,利用高温刺激,使药性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渗透达病灶所在;同时,通过经络传导与调整,改善经络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失调之所,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从而达到激发阳气、以穴驱寒、扶正强身,预防和治疗支气管炎等“冬病”的效用。

支气管炎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之一。目前对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但一般认为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导致[3],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气短为主,每次可持续3个月以上,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更久,好发于老年人群体[4],多在冬季发病,夏季其临床症状会得到缓解[5],严重时会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引致肺源性心衰。自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以来,每年伏天前来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可见其效果令患者满意,口碑亦不错。为更好地总结中医这一特色疗法,服务于大众,选取行“三伏贴”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62例,加以研究探讨,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9年6月—2021年8月开展的冬病夏治特色门诊就诊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62例,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27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6.12±8.67)岁;病程2~23 a,平均病程(10.35±3.27)a。其临床主要症状均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可伴有气喘,冬重夏轻,持续时间长,且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1.2 确诊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病史。每次(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或以上,连续发病至少2年;(2)参照《中医内科学》2005版及《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治指南》2012年修订版辨证分型并诊断;(3)主症:咳嗽、咳痰、哮鸣等;⑷次症:鼻塞、流涕、发热、自汗、口干咽燥、痰中带血、腹胀等[6]。

1.2.2 西医诊断标准

除依据临床表现及既往病史,经X光线透视、CT检查,甚至做心、肺功能筛选后,肺部体征变化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上述确诊标准;(2)年龄在30~75岁;(3)无智力和交流障碍,无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病变;(4)患者及家属对“三伏贴”治疗方案知情并自愿参与。

1.2.4 排除标准

(1)以咳嗽、咳痰、哮喘为主要表征的非慢性支气管炎疾病患者,比如肺结核、心脏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刺激性过敏原引发的过敏症等;(2)合并心血管、肾、肺等原发性疾病及精神障碍者;(3)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患者;(4)过敏体质或者对胶布以及多种中药过敏者;(5)不符合研究要求的其他因素患者。

1.2.5 退出标准

一旦加入本研究方案,原则应坚持敷贴治疗3个疗程(即3 a),中途不得退出,但因患者发烧、皮肤过敏反应强烈及其他特殊原因不得不终止治疗,或者虽然完成了治疗但随访不到及随访资料不全者,则视为无效研究,不计入本研究样本数。

1.3 治疗方法

1.3.1 “三伏贴”方剂配伍

白芥子(生)、延胡索、生甘遂、麻黄、细辛、冰片等中药材研成粉末,计量按2∶2∶1∶1∶1∶1比例配制,充分混合后再用新鲜姜汁等辅料调配成膏药,用时敷贴在相应穴位。

1.3.2 穴位选取

肺俞、天突、膛中、膏肓、膈俞、定喘、大椎、心俞、肾俞、脾俞,年迈体弱者可加选足三里、关元等。

1.3.3 敷贴时间

三伏贴治疗一般以3~5 a为一疗程(本次探究的疗程以3年为准),每年分初伏、中伏、末伏三个阶段。贴药时间不局限于三伏第一天,一般从夏至开始到末伏结束前都可,一天之中中午时分阳盛最佳。期间若出现润伏则照贴不误。

1.3.4 敷贴方法

找准所选穴位,用乙醇棉球擦洗干净穴位周围皮肤,再用鲜生姜涂擦穴位至皮肤稍稍泛红,保持适宜体姿,将药膏涂抹在3 cm×3 cm大小的蜡纸上,然后贴敷在穴位并用胶布固定好,4~6 h后取下,也可根据患者承受能力缩短或延长敷贴时间。

1.3.5 注意事项

敷贴过程中穴位处皮肤出血微微泛红、起泡属正常范畴,若水泡溃破、瘙痒难忍则要对症处理,以防感染。饮食上忌辛辣、海鲜等“发物”以及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等刺激性食物。

2 结果

2.1 评判标准

在慢性支气管炎延缓期的夏季进行“三伏贴”中医治疗后,于急发期的冬季跟进随访与巩固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发作次数及轻重程度评判“三伏贴”治疗效果[1]。病情控制:临床主要症状完全缓解,病情稳定且明显减轻,肺部X线检查纹理等体征改善良好。显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生活困境显著改善,肺部X线检查纹理等体征改善。有效:一般情况好转,主要症状基本稳定,病情程度及发作次数改善并不理想。无效:与治疗前相比,临床症状、发作次数以及病情程度无改变,甚至有加重倾向。

2.2 治疗结果

设计的“三伏贴”研究疗程治疗完成后,经随访统计、病情变化观察发现:(1)人数变化。二年组有2例患者因穴位皮肤瘙痒、起泡,难以为继而自行退出;三年组有1例患者因联系不上回访而取消计入资格。(2)疗效比较。敷治第一个疗程结束后(一年组),病情控制9例(14.52%),显效26例(41.94%),有效21例(38.71%),无效6例(9.68%);第三个疗程敷贴治疗完成后(三年组),病情控制15例(25.42%),显效37例(62.71%),有效6例(10.17%),无效1例(1.70%),总有效率98.31%,详见表1。组间疗效两两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而且临床疗效理想且副作用很小。

表1 三年治疗总体疗效比较 例(%)

2.3 安全性评价

62例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有3例患者穴位皮肤出血发热泛红、4例出现水泡,经过对症处理后逐渐恢复,无感染,5例患者因胶布过敏而瘙痒难忍,其中2例自行退出治疗,下余3例改用脱敏胶布后症状缓解至正常状态。3个疗程完成后,对所有患者做一般项目常规检查,包括血、尿、便等,进行心、肺、肾、肝功能检查,均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作为一种常见、多发病,早在20世纪90年代王永炎院士就在《中医内科学》中指出,目前该病患病率极高,50岁以上可至10%~15%[8]。因其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又因其病情冬季严重夏季缓解,使患者在治疗上就重避轻,不规范不系统。在急性发作期治疗以控制感染、祛痰、镇咳为主,常用西药消炎、解痉平喘为目的[9],但该法治标不治本,时间久了还会产生耐药性等副作用。祖国医学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中“三伏贴”就是古人利用“天人合一”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创制而成的冬病夏治法之一。清代张璐的《张氏医通》载:“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治疗冷哮”[10],可见“三伏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用药、选穴、择时、疗法延续几百年,几无变化,说明疗效确切而理想。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穴位敷贴法可以调节人体神经功能、激发和提升机体免疫抵抗力。本次研究的“三伏贴”主要用药为白芥子(生)、延胡索、生甘遂、麻黄、细辛、冰片等。白芥子性味辛、热,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是君药;细辛性味辛、温,具有温肺化软,祛风散寒,通窍止痛作用;延胡索性味辛、苦、温,可活血、利气、止痛;甘遂味苦、寒,有泻水逐饮功效;麻黄具有温肺止咳、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这四样为臣药);生姜、冰片能引经、透皮直达病灶,二者为引经药。所选穴位中,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最基本的穴位,与之配伍穴位有膛中、大椎、定喘、膏肓、天突,与肺经、心包密切相关。经针灸、按摩,加之药贴刺激,其综合功效既有提振阳气,定喘宣肺之效,又有治疗久病虚损的养生保健之功,可谓“急治其表,缓治其本”之妙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三伏贴”3年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8.31%,不但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发病次数,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几乎没有副作用,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现实生活中,“三伏贴”以其上佳的防治疗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炎热的夏季走进中医门诊敷贴治疗。这也是中医冬病夏治特色疗法的完美体现,其核心依然是辨证论治的中医之道,三伏贴冬病夏治值得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伏贴白芥子支气管炎
白芥子(李源恒)《人间有味是清欢》《暂放尘心游物外》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辨证奇闻》中白芥子的运用规律探讨
茶、饮、汁治疗冬季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的中医调护
远离支气管炎,轻松过冬
壮医三伏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治咳嗽痰喘
三伏贴冬病夏治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