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探索

2022-02-19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职校专业课工匠

李 虎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倡导的工匠精神,是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表现。工匠精神的基础是敬业,核心是精业,关键是创新,培养符合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大国工匠,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使命。

一、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使命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工匠的发源地,培养的学生代表着社会高技能人才的今天和明天,他们以什么样的”匠心”对待自己未来的职业,关系到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态度和人生追求。职业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机构,必须自觉地担当起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责任和使命,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传承和弘扬[1]。

(二)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的要求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因此必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夯实根基,提升经济质量,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引领。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重要根源之一就是缺少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三)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我国是全球公认的“世界工厂”,为全世界生产了大量的产品,劳动者从事的一切制造、生产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近年来,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等屡禁不止,这些现象表明现代社会缺失诚信、道德发生滑坡。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一个劳动者所需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要求。

二、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模式、传授方式老旧

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传统、老旧,采用的教材没有新意。思政课程和德育教育相对比较落后,大多数教学活动是在教室中通过面授的方式进行的,还停留在老师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形式单调,重讲授轻实践,当代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生活体会,导致讨论沦为形式主义,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未能同频共振

职业院校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缺少价值观的融入,专业技能逐步排挤品德教育,存在重专业课程轻道德教育的现象,德育工作停留在表面。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工匠精神的意识,工作后,一些年轻人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对工作马虎应付,嫌“薪酬少”“加班多”“工作累”而频繁跳槽。

(三)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足

在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观念里,自己的主要职责是教授专业知识,开展思政教育是思政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及班主任的职责。部分专业课教师只专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对于国家政策理解片面,甚至存在偏差。

(四)考查和评价效果单一

职业院校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考核内容、评价标准都是围绕专业理论与技能水平,甚至是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分数至上,成绩决定一切,一些学生只关心自身利益,功利意识、利己主义思想日渐明显。

三、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没有工匠精神,就谈不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培养与弘扬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无锡交通高职校围绕这一内容开展了系列实践探索。

(一)将工匠精神纳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

无锡交通高职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思政课程建设的研究,开展了从单轨式的“思政课程”到立交式的“课程思政”的探索,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程。学校是已有60多年船舶职业教育历史的院校,船舶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山东舰、蛟龙号……这一串串响亮的名字已经成为全民族的骄傲,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的造船国家,由“造船大国转变为造船强国”,这些都离不开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二)构建全员育人的保障体系

全员育人是指思想政治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其他行政人员都要担当起思想教育的职责。无锡交通高职校开展了党员下班级活动,要求思政教师和党员在上好思政课程的同时,参与学生社团活动指导、课程改革、学生实训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利用专业优势帮助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更好地落实育人的任务。

(三)重视教材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教材

教材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依据。编写教材时,挖掘课程蕴含的职业素养、岗位要求、人生观、世界观、哲学、工匠劳模等元素,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从而达成育人和育才的统一,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例如无锡交通高职校在编写焊接专业入门的教材时,从教材名称到章节内容,都结合目前焊接专业的实际教学需求,率先在专业教材中融入思政元素,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教材中,融入了国产C919大飞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大国工匠的介绍,加强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突出了人生的价值导向,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个人的意志与品质,并非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经由长时间文化的陶冶与浸染而得以形成,因此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健全的人格、提高职校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其意志力和追求精神,真正地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无锡交通高职校建设了党建文化长廊、船文化中心、校史馆等,使学生置身其中的时候,自觉自愿地接受文化的耳濡目染。校园文化活动是传播、弘扬工匠精神的隐性教育资源,通过各类比赛、演讲、志愿活动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对其工匠精神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3]。

(五)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无锡交通高职校重视教师的培训和培养,邀请院士、企业工程师进校讲课,选送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培训,充分利用教师的培养、新教师岗前培训等,培养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同时,聘请专家学者、道德模范、劳模工匠担任思想政治教育特聘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大讲堂、专家讲座、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等形式,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职业院校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无锡交通高职校采用立交式“课程思政”,重拾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和意义,让学生在获得技术技能的同时,又获得了职业精神,更能充分理解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敬业、精业和创新精神,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猜你喜欢

职校专业课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工匠神形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工匠赞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