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策略

2022-02-19刘奕含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效能

刘奕含

21世纪以来,高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如何挖掘大学生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新命题。当代大学生是学生群体的主力军,而贫困大学生则是主力军中特殊群体。近年来,高校的资助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领域,它直接关系着大学生资助育人的实施效果。多年来我国不断完善资助体系,推行资助政策,但是我国高校资助体系仍然缺少从外源式扶贫转型到内生式扶贫的实操性路径。

在现实环境下,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生由于物质条件和教育背景的不同会产生心理差异,在成长成才方面则更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帮扶。尤其迈入“后扶贫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政策研究呈现出多样性与全面性特征。高校资助工作在帮扶贫困生解决当前问题时,不能仅仅依靠经济扶贫,重点应该放在能力扶贫和思想扶贫,然而目前如何帮扶贫困生在能力和思想方面提升成为资助育人的薄弱环节。故本文以高校贫困学生为对象,关注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策略,进而培养贫困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一、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

自我效能感理论属于心理学领域,由班杜拉在1977年的《自我效能:走向行为改变的统一理论》中首次提出。自我效能理论是对特定能力的一种预判,同时也是通过持续性努力获得成功的信念,它是人类能力生成系统中的关键因素[1]。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自我效能感的认知行为理论

自我效能感基础理论来源于认知行为理论。根据研究表明,积极或消极的经历可以改变行为并对人们做出的选择产生持久影响[2]。自我效能感的认知行为理论带来的心理变化具有积极取向。不同的学生由于认知的方式、风格、水平的不同,自我效能感也会存在差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时需要从多角度识别学生的积极心理取向,以应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和情境。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识别方法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认知取向,分析自己的心理变化,从而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先前的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多种来源的信息时,不仅需要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处理,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判断和整合[3]。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从两个方面帮助贫困生进行信息处理,一方面帮助贫困生对不同信息进行认知加工。例如在开展高校贫困生系列活动时,教师要注重活动任务的难度,简单易行的任务并不一定会对高校贫困生带来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相反会使高校贫困生的认知产生偏差。教师可以利用所带学生的专业特色开展竞赛类型的活动,让贫困生尝试完成困难的任务,因为活动所带来的成就感会提高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帮助贫困生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判断和整合。教师可以通过团体或者个人的形式开展榜样观摩系列活动,贫困生在自我参照和榜样对比的过程中识别、判断和整合信息,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二)自我效能感的成就动机理论

自我效能感可以进一步与成就动机理论相联系和发展。成就动机理论是达成目标背后的动机和目的,它是一种内在动力的体现。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动机的过程起到主观调节作用,它作为中介变量会与成就动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与成就动机关联的行为结果[4]。当代大学生面对目标动机会出现不清晰、无法解释和说明动机来源等现象,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动机归因,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进行真实的动机分析。

根据先前研究表明,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是由期望因素、价值因素和情感因素构成[5]。动机归因的方法可以运用到具体的活动之中,也可以帮助贫困生延伸到其他类似的活动之中。在开展高校贫困生系列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动机归因。例如在贫困生受到资助之后,高校会开展“感恩信”活动,这是一个能够很好利用动机归因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利用好活动反馈的信件引导高校贫困生归因,及时调整动机。

(三)自我效能感的目标设置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与目标设置理论具有较高的内在契合度。由于人有自我调节和自我强化的能力,同时人们能为自己目标设定标准,并以自我强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节[6]。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设置更高的目标,而目标的设置也会对自我效能感的变化产生影响。

在开展贫困生系列活动时,教师要注重活动目标的设立。活动可以让学生设立目标,也可以提前设定好目标,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贫困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主动尝试完成任务,同时他们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技能,从而会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是心理学走向实践的具体体现,大学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理论重新解读与构建,并利用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和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对待社会的认知。

二、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策略

高校资助是基础,三全育人是核心,要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帮扶工作全过程,如何识别育人对象以及如何因材施教则成为育人帮扶的关键环节。为了探究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中内生式扶贫的实操性路径,也为高校资助工作精准识别、准确认定[7],保证帮扶政策精准到位提供策略指导,本文以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调节,从学生培养和资助育人工作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在高校贫困生培养中的提升策略

1.发展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

根据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组织和实施达成某种预定教育行为过程能力的判断[8]。在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并且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调控。与此同时,在举办学生活动时,由于每个学生身处的角色不同,应帮助每位学生尤其是贫困生,找到活动的目标和收获,提高自我效能感,学生能够对自己参加的课程或者活动清晰预判。学业自我效能感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情感,对于紧张、焦虑、恐惧和抑郁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帮助学生唤醒、调节和应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植学生的积极情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经验,提升学业情感的调节能力,尤其关注贫困生的学业状况和心理偏差,防止出现心理失调或者行为失范等现象。随着新冠肺炎疫情2019 年末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标准的面对面教育模式被打乱,导致了学校教育计划被迫转换为在线课程,教师教育者和管理人员不得不面对教育环境的变化。由于疫情发生突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短时间内重构学生心理以适应在线教育。在疫情的环境下,贫困生将会比非贫困生面对更多的困难,例如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信号不强、流量受限、线上课程的不适等问题[9]。这些问题不仅仅对贫困生学习产生影响,更多衍生出的是心理问题,贫困生原本就存在的自卑感会在疫情情境下放大。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掌握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而应该学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对学生活动进行重新策划,使学生处于脱敏、放松和适应的学习情境之中。

2.培育学生认知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提出认知自我效能感与认知能力的发展,他强调认知能力在特定环境中的作用会有所影响[10]。由于贫困生受教育背景和物质条件的影响,自我效能感较低的贫困生会将学习成败归因于机遇、天赋、能力等因素。这正是由于他们缺少对自己正确的自我认知,所以会产生自卑感和挫败感等心理问题。在资助育人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关注贫困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让他们掌握获得成功的信念以及面对困难的信心,这对于贫困生来说更为重要。与此同时,高校需要培训更多专业教师精准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进行学业、就业、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归因分析,帮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长的时间来面对。

与此同时,高校为了帮助贫困生自我效能感提升,可以对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教育改革。一方面使高校辅导员开展实践应用型的系列活动,活动以主题内容引导大学生参与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和反思中获得自我效能感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们以团体合作的形式参与到课程里,定期进行主题内容分享,让学生们在互助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认知能力。在资助育人过程中,高校还需要培训更多专业教师精准掌握学生心理的特性,借助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模式,做到全方面育人帮助学生做好问题归因。

3.提高学生自我调节效能感

根据研究表明,人有自我调节和自我强化的能力,人们能为自己目标设定标准,并以自我强化对自己的行为、情感、动机做出调节[11]。受疫情影响,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重构心理和学业以适应在线教育。由于人对环境的反应来自人的认知和行为,在疫情环境下,贫困生需要根据疫情特殊环境进行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对于高校贫困生来说,需要给予积极教育的强有力支撑。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设立目标、正确自我评价、学会自我监控、合理安排计划、掌握学习策略以及关注学生求助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挖掘并在实践中培育与提升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效调整学生的情绪及错误的行为,引导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反思,让大学生们在实践和反思中获得思想和能力的提升。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在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提升策略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就是建立自我效能感的能力,包括掌握经验、替代性经验、社会说服、生理与情感状态[12]。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探究培养路径进行分析:

1.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榜样活动

班杜拉在自我效能感理论中表明掌握性经验是指反复性的成功经验,它会增加人们对未来任务的期望值[13]。个人通过长期成功经验会展现出更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偶尔的失败对个人来说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14]。在实践活动中,增加学生亲身经历的成功经验比讲授式教育更有效果,鼓励贫困生参加更多积极体验活动,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间接替代性经验增加学生成功经验,通过榜样演讲和榜样引领活动,帮助更多的贫困生吸取成功经验。学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性活动才能有效地感受到活动目的和意义,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高校中贫困生由于物质条件和教育背景会与非贫困生产生差异,导致他们在校园活动中参与感不强。尤其进入“后扶贫时代”和“后疫情时代”,帮助贫困生拥有健全人格,了解自己的兴趣,关切自身和他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资助育人的关注点。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或学科特长举办专题活动,例如阅读、唱歌、健身、公共卫生安全等与健康相关的文体活动,传授专业的知识、技能和目标,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2.提高高校育人队伍的认知水平

自我效能的另一个要素是社会说服。社会说服是指一个可信的人暗示该人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15]。虽然这种建立自我效能感的形式不如掌握经验有效,但社会说服可以在有导师或指导的培训情况下实施。尽管这种自我效能感是有限的,但纠正和反馈可以为人们提供改进特定任务的机会。为了增加这种机会,需要扩大育人队伍的建设,提高高校育人队伍的自我效能感知识水平,打造高质量的育人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组织和设计学生活动时,常常会以“教师为中心”,设置全员参与活动的要求,忽视了从学生视角来思考和举办活动主题和内容。与此同时,学生也会由于繁多的校园活动导致积极性下降。这就是由于每位学生参与活动目标以及自我调节能力不同,教师应该设置不同主题的活动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针对高校贫困生,开展资助感恩体验活动,通过励志视频和榜样演讲等形式,让贫困生在活动中找到参与活动锻炼的目的。同时教师也要聚焦于贫困生的思想和能力动态发展过程,关注学生幸福指数和参与度,从而提高学习获得感和幸福感。

高校的育人队伍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学生身心引导,需要更多的专业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家长,共同帮助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正确归因。就高等教育领域而言,专业教师或者党政领导更能成为学生信服的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交流活动让学生和教师来增加近距离交流机会。在面对贫困生时,可以设置生活导师帮助每一位贫困生,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思考的问题能被关注和解决,提升自我效能感。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生理和情感状态研究表明,如果人们不确定是否完成任务,他们会发现更难获得自我效能感[16]。这种消极情绪会使人们减少应对行为并增加恐惧等负面影响。因此,解决个人在生理和情感状态中可能存在的任何悲观误解,提高自我效能感变得至关重要。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地方。为了创造一种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可以通过全员育人方式从学生到教师再到校领导的层层递进,引导师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因此,学校需要顶层设计,在党委统一领导的基础上,构建文化育人队伍。通过党委领导、顶层设计,创设一个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以师生为主体的文化活动,多提倡师生协同合作。

4.开设贫困生的实践课程

针对贫困生的能力扶贫,高校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而是要开设系统化自我效能感提升课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课程正好发挥了联系培养学生主体能力与技术创新源泉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开设旨在培育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课程,本课程可以涵盖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贫困生设计出自己的活动方案,并在活动中进行实践。实践过程就是贫困生能力提升的过程,实践领域与以往的常规活动不同,教师需要让学生从活动的观察者转变成任务的参与者。同时主讲教师也要从授课者转变成设计者,主讲教师需要重建他们对活动的策略和方式,以便贫困生能够快速掌握和理解。因此,主讲教师可以通过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四大方面实践领域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通过系统化课程可以让贫困生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得成长,从而培养贫困生实践应用的能力。

三、结 语

为了实现自我效能感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应对教学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变化,掌握实践活动重构设计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该只关注学团活动的本身,而是把关注点转移到参与活动的主体上来。关注学生心理的动态发展,关切学生的真实想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与此同时,结合我国三全育人的教育背景,从理论阐述、提升策略、培养路径三个方面系统地开展研究,把学生潜在的心理品质与自我效能感挖掘出来。根据以人为本与立德树人相结合,从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两方面入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国内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效性,促进教育公平,从而完善高校资助工作体系。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