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武术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教育研究

2022-02-19朱波涛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武术思政融合

朱波涛

在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会议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教育应该将思政教育贯穿全程,实现“三全育人”格局,让学科教学和思政理论之间产生协同效应,这为体育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指导。武术包含的思政元素较为丰富,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在课程思政这一环境之下,需要教师探索武术教学和课程思政的融合之路,提高育人质量。

一、高校武术教学和课程思政融合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的武术教育可从武德方面入手,将课程思政观念融入其中,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武术教育的仪式感,对于学生品格进行培养。武术教育内容和课程思政要素之间相辅相成。与此同时,武术教学过程需要学生反复训练,才能掌握动作要领,对于学生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也十分有利。因此武术技能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意志磨炼的过程,有助于其克服学习困难,体现课程思政教育成效。我国武术文化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承压能力,才能体会其中文化提高技能和思想水平。除此之外,武术教学内容还具有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尚武精神,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当前,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吃苦耐劳的精神相对缺乏,和他人相处方面也存在消极态度。因此,可利用武术教学,将其和课程思政有效融合,塑造学生品质,提高其素养[1]。

二、武术对于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

(一)强化品德教育

正所谓习武先习德,武术学习提倡尊崇武德,要求学习者遵守和武术学习相关的规范。我国古代各武术大家在收徒以前,会对其品德展开全面考察,防止习武之人日后做出违法乱纪之事。高校在武术教学当中,应该挖掘其中德育素材,利用其中的教育内容,对于学生三观进行培养,使其形成正义和坚强的优秀品质。立德树人属于社会全面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武术教学之间目标一致,因此通过武术教学,利用课程思政能够对学生品德进行塑造和培养。

(二)培养奋斗精神

大学生在学习武术过程,需要通过大量对抗训练,才能掌握相关技能。对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畏困难和挫折,具备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训练阶段,可将武德教育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永不服输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积极进取,用顽强的意志挑战困难,形成奋斗和进取的精神[2]。

(三)推动爱国教育

通过我国武术文化的传承,可以看出习武者以武术报效国家为己任,古有卫青、杨家将和岳飞等爱国将领,近代有霍元甲、许世友等爱国名将,在这些习武之人的身上能够看出其为了保家卫国,经历了万千险阻,最终获得国家称赞和人民敬仰。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名人事迹,宣传爱国主义精神,还可让学生观看各类武术比赛视频,将集体主义、团结意识等教育内容引入课堂,让大学生不但拥有良好的爱国情怀,还能增强其集体荣誉感。

三、高校武术教学和课程思政融合教育路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

高校的武术教学,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以生为本,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培养其兴趣,让武术课堂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其他学科教学内容不同,武术具备实践性特点,要求学生反复训练,才能达到教学要求。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助于教师将人本思想渗透在教学过程当中,分析学情,因材施教,保证教学针对性。教学期间,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按照学生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分配小组成员,保证各小组水平的均衡性。课堂当中小组成员团结合作,将学生武术兴趣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有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多方面发展,教师重视武术教学,并且将其和课程思政高效融合,寻找和武术相关的素材,如武术产生背景,在课堂当中引入,让学生对于我国优秀文化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感,顺利完成课程思政与武术教学之间的融合。之后设计团队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结意识,实现素质方面提升[3]。

(二)深挖德育资源

武术教学过程课程思政的融入本质在于塑造大学生思想观念,兼顾其身体素质和道德品质多方面的培养,使其日后能够肩负振兴国家的使命,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学阶段应注重德育素材的挖掘。古代有大量武林豪杰,其身上体现出的爱国情怀就是武术教学对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良好素材,可选择典型故事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对于历史、文化形成深刻的理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三观。

(三)创新教学方法

推动课程思政和武术教学之间的融合,不断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将教学效率有效提升。教师在转变观念以后,可使用现代化技术,在武术课堂当中引入更多资源。比如:武术教学以前,可利用多媒体,将本节课重点内容向学生展示出来,学生在生动的情景和视频环境当中,能够产生好奇心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应该深挖教学内容,寻找其和思政教育融合之处,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的武术比赛,使其对于武术精神产生强烈的认同感。除此之外,高校还可根据课程思政和武术教学之间的融合要求,将武术授课形式加以丰富,延伸课堂,让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运用活动完成思政教育。如:可组织社团活动或者武术比赛,倡导学生参与其中,在参赛过程了解武术技能特点和武术精神,更好地学习武术知识。

(四)完善教学设计

为了在武术教学当中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效融合,还需要结合其中存在的育人功能,将教学设计加以完善。教师应该正确认识武术本身具备的育人价值,将价值观教育和育人教育融合在设计当中,明确武术教学应该向学生渗透哪些思政教育内容,对于其中蕴含的育人思想和观念深度挖掘,完善教学流程的设计。比如:为了让学生掌握习武基本礼仪,在教学之前,可重点讲解“抱拳礼”,让学生明确该礼仪当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同时还需要掌握习武过程的谦让和道德文化,不但让大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能够遵守礼仪,而且还能让其在生活当中将良好的礼仪习惯展现在他人面前[4]。

为了体现课堂内容的趣味性,还可以引用经典文化故事,让学生对于武术发展历程有深入理解,提高其人文素养。比如:讲解传统武术太极拳时,可将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立身中正”等观念融入其中,学生练习动作时,还可将阴阳哲学思想融入其中,让其在学习阶段形成规则意识,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五)完善综合评价

课堂评价属于重要教学流程,能够推动教学内涵不断完善。以往武术课堂大多以技能传授作为主要内容,教师评价具有单一性,学生可能对武术当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观念理解得不够充分。武术教学、课程思政的融合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其行动能力。因此,要求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机制,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合理评价。学生可通过小组形式参与比赛,提高武术技能,提升其学习兴趣,让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使学生能够形成创新精神。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学生集体表现进行评价,还应该对于个体表现加以分析,运用鼓励式语言,调动学生兴趣,使其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训练,形成集体意识、竞争意识等。

(六)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素质和武术教学、课程思政之间融合效率有直接关联。因为课堂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才能对武术教学理念有深入了解,将课程思政内容渗透其中。高校可定期结合思政教育对武术教师展开培训,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武术课堂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当教师掌握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时,才能对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巧妙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提高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产生爱国主义思想。因此,注重武术师资队伍的培养,是课程思政和武术教学完美融合的重要保障[5]。

总之,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品德素养提出更高要求,高校教育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大胆革新,挖掘武术教学内容当中的育人素材,让学生受到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内容的熏陶,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在学习武术的过程当中不但能够强身健体,而且还能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思想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还须注意教学方法的创新,合理设计教学流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让武术教学和课程思政之间融合可行性更高。

猜你喜欢

武术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