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文古籍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研究
——以《蒙古秘史》中阿阑豁阿“五箭训子”的故事为例

2022-02-19王来喜

关键词:秘史蒙古民族

王来喜

(内蒙古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蒙古秘史》记载了蒙古高原各部落从纷争走向统一,从矛盾冲突走向和平和谐的历史进程,记录了成吉思汗家族的兴盛、衰败到再辉煌的历史,描述了蒙古族从起源到兴盛的历史过程。阿阑豁阿“五箭训子”是《蒙古秘史》中记载的著名的故事之一。阿阑豁阿大约生活在公元10世纪左右,是成吉思汗十一世祖朵本篾儿干之妻,是成吉思汗的世祖母,也是蒙古历史上著名的“三贤圣母”之首。

一、 阿阑豁阿“五箭训子”的故事梗概

《蒙古秘史》在记述孛儿帖赤那十一代子孙都蛙锁豁儿和他弟弟朵本篾儿干时写道:“都蛙锁豁儿的额头上有一只独眼,能看清三程远的地方。”[1]一天,都蛙锁豁儿和弟弟朵本篾儿干登上不儿罕山。都蛙锁豁儿从山上看见向统格黎克河走来的一群百姓,便说:“在那迁徒而来的人群中,有一女子坐在黑车子的前头,她是个不错的女孩。如未出嫁,将她娶给朵本篾儿干弟弟为妻子吧!”说完便派弟弟朵本篾儿干前往探看。朵本篾儿干走过去了解到,那女子叫阿阑豁阿,未曾嫁人。她相貌出众颇有名气,是豁里秃马惕的首领豁里刺儿台篾儿干之妻巴儿忽真豁阿所生之女,生于名为阿里黑兀孙的地方。她的母亲巴儿忽真豁阿是巴儿忽真洼地之主巴儿忽歹篾儿干的女儿。这群百姓便是豁里刺儿台篾儿干首领的部众。就这样,陌生女子阿阑豁阿与朵本篾儿干结成夫妻。阿阑豁阿来到朵本蔑儿干处,生了两个儿子,名叫作不古讷台、别勒古讷台[1]。《蒙古秘史》中说:“朵本篾儿干去世后,他的寡妇妻子阿阑豁阿又生下了叫不忽哈塔吉、不哈秃撒勒只、孛端察儿蒙合黑的三个儿子。于是朵本篾儿干所生的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两个儿子感到大惑不解,便背着母亲议论道:‘我等之母既丧丈夫,又无亲房兄弟,竟又生下三个儿子。家中大人除那个伯牙兀惕人以外别无男子,此三子非彼莫属也……’不久阿阑豁阿觉察到了孩子们的这般议论。”[1]

遭到孩子们的非议,阿阑豁阿很伤心。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疑惑,有一天,这位大智大慧的母亲煮熟风干羊肉,让孩子们吃饱了肚子后说道:“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两人对我又生三子以及其父为何人一事充满了怀疑和猜测。你们的怀疑有道理。但你们有所不知的是,每到深夜有一发光之人从天窗飞进屋内抚摸我的腹部,其光芒都透入我的腹内。待到天亮时,才同黄狗般地爬将出去。你们怎能乱加猜疑!由此看来,他们必为上天之子,怎可与凡生相比?待将成为万众之主时,人们才会明白的呀!”[1]这位非凡的圣母阿阑豁阿用神奇的感光生子的故事,不仅化解了孩子们的疑惑,而且将高悬在万物之上的苍天请进了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使之成为打造尊严、振奋精神的心灵伙伴。后代蒙古人将它当作身世高贵的记忆遗传,广泛流传在一代又一代蒙古人的生活当中。

《蒙古秘史》记载:“阿阑豁阿讲毕感光生子的原委,让孩子们并排坐下后,给每人发了一支箭,令他们折断。孩子们很容易地折断了各自的一支箭。然后,阿阑豁阿又把五支箭捆到一起交给孩子们去折。孩子们费了半天大劲,最终都未能折断这捆在一起的五支箭。于是阿阑豁阿对孩子们说:‘你们五个全是我生的,若不齐心,会像单支箭那样容易被人折断,如能协力,就会像捆好的五支箭一样不易被人对付!’”[1]这就是阿阑豁阿“五箭训子”的故事。一个生活在蛮荒年代的妇道人家,一个不懂得哲理为何物的古代女性,竟以这样绝妙的方式诠释了一条永恒不朽的生活真谛。

二、 阿阑豁阿“五箭训子”的古代寓意

阿阑豁阿生活的时代,即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大蒙古帝国以前的蒙古高原,处在家族不和、部落冲突、民族纷争,人民无法安居乐业的“战乱动荡”的悲惨境地。就像《蒙古秘史》中描写的一样:

星空旋转,

诸国相攻,

厮杀掳掠不休,

使人无暇入睡!

大地翻滚,

列国互攻,

相斗杀戮不停,

使人无暇入寝![1]

所以,阿阑豁阿“五箭训子”的故事,不仅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而且蕴含着特殊的教育寓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体现了“家和万事兴”的思想内涵。从《蒙古秘史》中描写的阿阑豁阿所生活年代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蒙古游牧民正处在从“库列延”的生活方式向“阿寅勒”的生活方式转变的过渡时期。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转变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阿寅勒”即家庭的游牧生产方式,主要依靠家庭内部的自然分工来完成生产问题,解决生活的需求,与“库列延”的生产方式相比,具备了较大的自由、自主和灵活性,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如长途移动、转场、剪羊毛、套马驯马和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还需要与其他家庭或在部落内部进行分工协作才能完成。尤其是抵御外来入侵、对外作战等军事行动,甚至需要与其他部落进行联合、联盟才能取得胜利。于是,家庭内部的团结、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部落内部的和谐统一,显得格外重要。如果家庭不和睦、部落不团结,就会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很容易解体、分裂,往往成为别人的猎物。阿阑豁阿“五箭训子”的故事,传承了蒙古族“家和万事兴”的优秀文化传统,播撒了家庭内部、民族之间相亲相爱、共同团结进步的思想种子。《蒙古秘史》中也有诃额仑夫人用阿阑豁阿“五箭训子”的故事教育子女的记载。《世界征服者史》中记载,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建立蒙古帝国后,继承了阿阑豁阿“五箭训子”的这一传统,开始整顿内部,他“习以为常地敦促着去巩固诸子、诸兄弟之间的和睦大厦,增进他们之间的友爱基础;并且时时不间断地在他的诸子、诸弟、族人的心胸中撒下团结的种子,在他们的脑海里绘出同舟共济的图画。而且,他拿比喻去加牢那座大厦,充实那些基础。有一天,他把儿子们召来,从箭袋里抽出一支箭,折为两段。接着,他抽出两支箭,也折为两段。他越加越多,最后箭多到大力士都折不断了。然后,他对儿子们说:‘你们也这样。一支脆弱的箭,当它成倍地增加,得到别的箭的支援,哪怕大力士也折不断它,对它束手无策。因此,只要你们兄弟相互帮助,彼此坚决支援,你们的敌人再强大,也不能战胜你们’”[2]44—45。

第二,提出了“主心骨”的核心观念。无论家庭、部落还是国家,必须有一个“主心骨”、领头人或核心人物,不然就会成为《蒙古秘史》中所说的“亦尔坚”,即没有大小、头尾,容易被掠夺的乌合之众。丈夫朵本篾儿干死后,阿阑豁阿面对孩子们的议论,明显感觉到家里没有了男人,就失去了主心骨,失去了权威。如果不改变这样的局面,可能会导致家庭的破裂,甚至会带来家族的灭亡。因此,她通过“五箭训子”的传统形式,用“感光生子”的神话阐明三个孩子的来历,尤其以“天赋神权”来描述他们三个的不同凡响,强调“他们必为上天之子,怎可与凡生相比?待将成为万众之主时,人们才会明白”的道理。同时,她也指明孛端察儿蒙合黑将来必定成为“万众之主”的众汗。《世界征服者史》中记载,成吉思汗对儿孙、大臣们说:“如果你们当中没有一个领袖,让其余的兄弟、儿子、朋友和同伴服其决策,听其指挥,那么,你们的情况又会像多头蛇那样了。一个夜晚,天气酷寒,几个头为了御寒,都想爬进洞去。但一个头进去,别的头就反对它。这样,它们全冻死了。另外一条只有一个头和一个长尾巴的蛇,它爬进洞里,给尾巴和肢体找好安顿之地,从而抵抗严寒而获全。”[2]45他举了许多这样的比喻,想让他们在思想上坚信他的告诫。

《蒙古秘史》中有不少关于“奉天而生”“上天之子”“天骄之子”的记载,如《蒙古秘史》就是从“成吉思合罕的祖先,孛儿帖赤那奉上天之命而生”开始的。如果这段记载带有神话色彩的话,阿阑豁阿面对五个孩子所说的他们后生三个“必为上天之子,怎可与凡生相比?待将成为万众之主时,人们才会明白的”的表述,具有现身说法的效果,颇具说服力。《蒙古秘史》中也有成吉思汗攥着血块出生的记载。

《蒙古秘史》记载铁木真为了夺回妻子孛儿帖,联合札木合、王罕袭击蔑儿乞部落,战胜敌人,抢回妻子,取得胜利后人气高涨,不久,大家推举他为成吉思合罕。铁木真派部下给札木合、王罕通报这一消息时,王罕表示赞成并说道:“你们蒙古人没有合罕怎么能行呢?”他的这句话也充分表达了“一个部落、一个民族没有主心骨是不行的”这一主张。恩格斯在《论权威》中举例:“能最清楚地说明需要权威,而且是需要最专断的权威的,要算是在汪洋大海上航行的船了。那里,在危险关头,要拯救大家的生命,所有的人就得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3]341

第三,蕴含着“血浓于水”的传统理念。血缘关系是由婚姻或生育而产生的人际关系,是古代社会最早形成的一种基本关系,是维系家庭关系、维护部落联盟的基本纽带。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5年就说过:“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4]32—33恩格斯说:“氏族是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具有同一个氏族名称并以血统关系相结合的血缘亲族的总和。”[5]79从《蒙古秘史》中的描写来看,虽然朵本篾儿干亲生的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二人对母亲所生三子及其父为何人一事充满了怀疑和猜测,但经过母亲阿阑豁阿用感光生子的解说,尤其对“你们五个全是我生的”这一点深信不疑,从而也接受了他们三个。所以,从这里看出,血缘关系比折箭训谕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血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趋势,不断让位于地缘关系和经济关系。阿阑豁阿过世后,因兄弟五人不合,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不忽哈塔吉、不合秃撒勒只四人分掉马群等家产后,过起了各自的日子。兄弟四人嫌孛端察儿蒙合黑愚拙,不当作兄弟看待,没分给他任何家产。可以看出当时蒙古高原的各家庭、各部落中的血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利益联盟的形成过程。

三、 阿阑豁阿“五箭训子”的现代启示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20年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到:“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及“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等重要思想论述。这些思想论述为挖掘、弘扬蕴含于民族古籍文献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第一,发掘典范,激活历史,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史料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先天存在的事实,是流淌于各民族文化血脉中的既定史实。古籍文献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事例、史料和事实,如汉文典籍《汉书》中记载的昭君出塞、《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的成吉思汗问道长春真人,蒙古族《蒙古秘史》中记载的“五箭训子”、《水晶珠》中耶律楚材与窝阔台的故事,藏族《格萨尔》中各民族和谐相处、安居乐业的记载,柯尔克孜族《玛纳斯》中四十个各族勇士为自由幸福而共同奋斗的故事,维吾尔族《福乐智慧》中讴歌各族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故事,黎族、苗族《人类起源说》中的黎苗纳汉同根同源的故事,纳西族《阿得姓木》中“改土归流”的故事等等,都是非常生动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素材,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案例,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发扬光大。

第二,重视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保护,尤其要注重研究、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在新时代要充分重视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保护工作,要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深入挖掘古籍里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形成体现学理意识的理论体系和普及性的教育材料。更关键的是,要在发掘、整理和研究中,体现文献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内涵和重要性。《蒙古秘史》作为蒙古族重要的古籍文献,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又是各民族在共同缔造中华文化过程中体验在交往中交流、在交流中交融的重要记载。文献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事例有别于神话传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生活事件。搜集、整理、研究这些故事、事例以及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是溯源寻根的知识考古,是清源续流的理论体系建构,是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续接民族团结发展进步历史传统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激活古籍里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事例和史料,为各民族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发掘、整理、研究古籍里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事例和史料,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光荣传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为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如《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志费尼所说:“这些故事和史实的作用在于:智者无需亲身经历之苦而受教,因研读这些记载而获益。”[2]46

第四,挖掘、弘扬古籍里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要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发掘、整理并弘扬古籍文献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的要求,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秘史蒙古民族
我们的民族
《蒙古秘史》中的奶食文化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蒙古靴
《雲使》在蒙古
掌门人秘史
多元民族
蒙古香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近邻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