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

2022-02-19孙晋芳

教育观察 2022年2期
关键词:主体心理健康心理

孙晋芳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太原,030619)

当前,高校中存在一些贫困大学生,他们不仅存在学业压力,同时面临一定的经济压力,在多重压力下,他们容易出现自卑、焦虑、极端等心理健康问题。[1]高校的重要职责是教书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更是重中之重。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但这一工作的开展依然任重而道远。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解决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目前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全面把握,是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尽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客观差异性,但从整体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自卑、怯懦,一些贫困大学生往往会因为经济条件比较差、吃穿用比不上其他同学而心理自卑,同时伴随胆怯、退缩等行为,缺少自信;二是敏感、焦虑,部分贫困大学生比较敏感,尤其是对自身的贫困闭口不谈或一味回避,对周边人对自己的看法比较在意,内心充满焦虑和各种不确定性;三是封闭、极端,部分贫困大学生喜欢独处,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善社交,人际关系比较差,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比较极端、偏执,容易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1]上述特点主要是消极方面,当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有积极的一面,如勤俭节约、自立自强、意志坚定等。本文的重点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故在此不对其积极心理特点做详细分析。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不少高校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短板,导致教育效果不够理想,无法有效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体阐述如下。

(一)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滞后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否正确直接影响这一工作的效果。目前,部分高校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比较滞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侧重于矫正以及消除贫困大学生的负面心理问题,如帮助其消除自卑、内向、不自信等问题,但忽视了对其积极向上人格的培养,这一理念更像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未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是缺少辩证理念,贫困固然会给大学生带来一些心理问题,但贫困也是一笔“财富”,高校目前在引导贫困大学生如何看待贫困的问题上做法较少;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较孤立,没有将其与思想品德教育、知识学习等进行有机结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够好。

(二)心理健康教育力量薄弱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的教育工作,目前,部分高校在此方面的专业力量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欠缺,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够全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很难服务到每一名贫困大学生,更难以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同时,高校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技能、指导经验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不准、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当等,影响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岗位胜任力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校提供的高质量培训较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缺少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在专业能力提升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这也影响到了其工作能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落后

教育手段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会产生一定影响。目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比较落后,表现为教育缺少人性化、不能换位思考、没有共情意识,做不到“润物无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更多的是针对贫困大学生具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直接干预,未考虑他们的内心敏感、个人隐私等方面,有时还会产生负面作用。例如,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缺少工作技巧和方法,直接否定或者批判某些贫困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而不是进行引导,这往往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2]此外,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落后还表现为干预被动,往往是贫困大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才会被动介入,未做到主动预防,这同样会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四)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单一

目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比较单一,而这一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以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为主,辅导员、家长、同学等主体常常缺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比较多,单单依靠心理健康咨询人员是较难彻底解决的,需要多个主体相互配合。相比于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辅导员和家长,同学是贫困大学生日常交往的主要对象,他们能够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施加积极影响,其影响能够更好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家庭可以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亲情方面的关怀、鼓励、引导,这是其他主体无法替代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未能有效协调各方主体,就无法形成合力,就不利于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3]

(五)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不佳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可以有效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目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不佳主要表现在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多不足,未形成多方关怀、亲情、友情、互助、平等、尊重的氛围。[4]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有很多,策略的设计一定要有良好的针对性、可行性和适用性。围绕上文所谈的各种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个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策略。

(一)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校要树立正确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具体做法如下:一是统筹兼顾解决心理健康具体问题和引导贫困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即一方面要着手解决好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引导贫困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二是加强贫困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辩证地看待贫困问题,帮助贫困大学生自我接纳,并从贫困中汲取增强心理素质的能力;三是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做到与品德教育、知识学习等有机融合,让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更多的支撑。

(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力量

高校需要想办法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从而更好地满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这意味着高校要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要的重视,不断壮大心理健康教育职工队伍。同时,要通过培训等手段提升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能力素养,从而给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队伍支撑。高校应该增加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岗位,并从校外招聘一些有丰富工作经验、深厚知识储备以及相应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咨询人员,从而增强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能力。此外,高校要注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增加高水平培训的机会,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通过培训更新知识技能、了解领域研究动态,从而将一些新的理论、方法应用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围绕如何做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进行深入研讨,分享经验教训,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

(三)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需要“春风化雨”,切实改变简单粗放的做法。高校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要未雨绸缪,而不是开展“危机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手段要尽量人性化,应循循善诱,疏导贫困大学生的负面情绪。高校可以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心理援助活动等,使他们通过扩大见闻、增强社交能力、服务社会等方式消除自身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意贫困大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让其觉得心理健康教育是别人的同情以及怜悯。此外,高校要考虑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加强对他们的经济资助,但经济帮扶应以合适的方式进行,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四)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主体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需要做到多元化,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不够的。高校应将辅导员、任课教师、家庭、同学等纳入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发挥这些主体的重要作用,合力助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上一个台阶。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拓展方面,关键是让上述主体意识到自身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职责,愿意积极参与这一教育工作。例如,家庭常常是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诱因,因此,在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过程中,家庭是不能缺位的。高校需要加强与贫困大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家庭背景,让其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高校要充分发挥贫困大学生的同学的作用,让同学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同学还可以发挥“眼线”作用,如观察到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及时反馈给其他教育主体,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对症下药”、及时干预,避免被动教育。总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某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工作和职责,而是需要上述主体的共同努力。每一个主体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五)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着助推作用。根据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优化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在校园环境层面,要从校园文化建设着手,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关爱互助、平等自强、节俭勤劳等要素,帮助贫困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更好地学习生活,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在社会环境方面,虽然贫富差距仍然存在,但公共舆论应积极弘扬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积极的舆论环境。在家庭环境方面,家庭应形成良好的家风,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从小自立自强、精神强大,这样才不会被贫困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损害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努力做好这一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有利于贫困大学生成长为对国家、社会有益的人。本文详细探讨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从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主体、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等方面着手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而确保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易事,不仅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同时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本文提出的观点既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也有一些不足。未来,笔者需要持续关注这一课题的研究动态,同时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训,从而完善、丰富本文提出的观点及结论,为高校开展好这一工作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主体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