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情绪智力发展研究现状
2022-02-19张明珠
张明珠,弓 雯
(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河南洛阳,471000)
情绪智力又称EQ或者EI,是一种解读自己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1]和学习能力一样,情绪智力也是指将从外部获取的信息,用来指引自己思维和行动的一种能力。3—6岁是幼儿情绪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把握好这一阶段情绪智力的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梳理已有研究,分析3—6岁幼儿情绪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帮助幼儿家长和教师认识到情绪智力培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价值,进而进行科学的情绪智力教育。
一、幼儿情绪智力
(一)情绪智力的兴起和发展
在19世纪初,就有研究者称其是第一批对情绪智力这一概念进行探究的学者。而实际上,早在1783年,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已经通过研究发现情绪意识及其表达对人类生存和向前发展有着难以衡量的作用。[2]1920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第一次提出“社会智力”这一新生概念,他认为社会智力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能力,是构成智力的一个特殊因素。[3]
“情绪智力”一词于20世纪90年代被沙洛维等人在正式意义上提出。此后的二十多年,情绪智力还逐渐成为国外社会管理学和人类心理科学领域重要研究课题之一。1995年,美国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出版著作《情绪智力》,推动情绪智力成为学术界研讨的热门话题。
(二)幼儿情绪智力的兴起和发展
1990年,萨尔尼在其著作《社会情感的发展》中首次提出了“情绪能力”这一概念,并在1999年将幼儿情绪能力总结为8种亚能力,即察觉自身情绪的能力、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同情和移情的能力、使用情绪语言的能力、区分内部情绪和外部表情的能力、应对紧张情绪和情景的能力、使用适当情绪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情绪的自我效能。[4]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情绪能力与情绪智力都以传统智力的测量结果为主要标准,并以此预测幼儿未来成就。在此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对情绪能力的界定近乎等同于情绪智力。例如,S.A.Denham将幼儿情绪能力理解为情绪表达、情绪认识和情绪调节的能力。[5]陈英和认为幼儿情绪能力是指幼儿对情绪的理解与调节的能力。[6]此后,心理科学领域对幼儿情绪智力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从最初对幼儿情绪智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及特点等一些基本问题的探究,渐渐深化到对幼儿情绪智力发展与人格特质和社会性发展等复杂关系的探究。
二、情绪智力的概念
情绪是指个体在心理上体验客观事物的态度,由此产生与客观事物相对应的个体需求的反应,基本的情绪类型包括喜、怒、哀、乐。情绪智力则是一种通过感知、理解和表达情绪最终实现对情绪进行调控的一种能力。
学者们对情绪智力概念的见解不尽相同,最终并未形成统一结论。沙洛维等人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感知、表达、理解和调控情绪的能力。[7]丹尼尔·戈尔曼拓展了沙洛维对情绪智力的界定,认为情绪智力不仅包括对自己情绪的感知、表达、理解与调控的能力,而且包括对他人情绪的感知与理解,并通过调节控制自身情绪和换位思考正确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8]另一类观点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及学习是否成功的重要能力。[9]持这类观点的主要以色列心理学家巴昂,我国学者张俊、卢家楣、徐晓燕、张进辅为代表。
综上所述,即使学者们对情绪智力持有不同见解,但都认同情绪是情绪智力的运行对象以及情绪智力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能力,并对人类的复杂社会行为的理解有着促进作用。
三、情绪智力现有理论基础
现有的关于情绪智力的书籍和研究中涉及各种情绪智力理论模型,其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能力模型,以沙维洛和梅耶为代表;特质模型,以弗纳姆和佩特里迪斯为代表;混合模型,以巴昂为代表;胜任特征模型,以戴维·麦克利兰、戈尔曼和博雅特兹为代表。
(一)能力模型
能力模型是一种认为情绪智力属于社会能力的情绪智力模型。沙维洛等人在1990年提出的情绪智力能力模型包括表达与评估情绪、管控情绪和运用情绪三个维度。之后的七年里,两位学者延伸了模型维度,包括感知、评估与表达情绪,情绪促进思维,理解、分析情绪和运用情绪知识,促进情绪与理智发展的反思性情绪管理四个维度。[10]沙维洛等人在2000年经过修改并提出了最终版本的能力模型,包括感知与表达情绪、情绪整合、理解与分析情绪和反思性情绪管理等维度。[11]
(二)特质模型
特质模型是一种认为情绪智力包含人格特质、个人智力、社会智力以及能力情绪智力等相关因素的情绪智力模型。弗纳姆和佩特里迪斯通过分析情绪智力同属概念以及已有的情绪智力模型,将特质情绪智力的15个共同要素整合成四个维度,分别是情感性、社会性、自我控制和幸福感。[12]
(三)混合模型
混合模型,顾名思义是一种将能力与特质混合在一起的情绪智力模型,包括处理压力和抑制冲动等能力,以及有信心、积极和勉励等人格特质。巴昂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一种非认知性的社会能力,这一能力能够有效应对环境情境中所要求的各种情绪。他将其划分为五个维度,分别为人际维度(人际交往、共鸣感、责任心)、适应性维度(问题解决、应用性)、压力管理维度(控制冲动、处理压力)、个体内维度(感知自我情绪、独立、自尊自信)以及一般心境维度(愉快、积极)。[13]
(四)胜任特征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舍弃传统智力测验,以胜任力的测量取而代之的观念。麦克利兰认为,选拔一名警察应以现有优秀警察的实际行为与能力为标准,而非像传统智力测验那样考查候选人能否找出词汇间的相同点,即认为只有高绩效的行为特征才是真正具有鉴别性的选拔标准,麦克利兰称之为“胜任力”。[14]
之后,戈尔曼和博雅特兹将情绪智力概念进一步拓展为“情绪与社会胜任特征”,博雅特兹等学者将其命名为情绪—社会胜任特征模型,设定了四个维度,即自我意识、自我管控、社会意识和关系管理。[15]
综上所述,四种模型中均包含自我维度、社会维度及人际交往维度,强调了个人对情绪的感知理解、表达与调控管理。同时,情绪智力模型除了将能力和特质作为指标,还可以将实用性加入指标行列。这一点为情绪智力模型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空间。
四、情绪智力的测量
(一)EQ-i量表
1997年,巴昂编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量情绪智力的标准化量表《巴昂情商量表》(EQ-i)。该量表已成为国际上最常用的心理量表之一。EQ-i由133个题目组成,内容结构与前述巴昂的情绪智力结构模型相一致,五大维度为5个成分量表,15个因素为15个分量表,还包括4个效度指标:积极印象成分、消极印象成分、遗漏等级成分和非一致性指标。量表采用自陈法,以5点记分。[16]
(二)EKT测试
伊扎德情绪智力测验(EKT)对象主要是3—4岁幼儿,测量的是幼儿情绪知觉和理解能力。该测试要求被试者辨别脸部情绪反应并将呈现出的情景与对应的情绪进行匹配,如“你的宠物狗去世了”与难过情绪进行匹配。[17]
(三)EQ-i量表(青少年版)
巴昂于2000年对其EQ-i量表进行了版本延伸,制订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量青少年情绪智力量表的版本,该量表包含6个维度共60个条目,采用4点计分。[18]该测量表主要包括五项内容:自我情绪智力、人际情绪智力、适应力、一般情绪状态和压力管理能力。EQ-i测验假设情绪智力由特质组成,如诚实、同情和当责。测验者可以选择这些测验中的一种,从而让被试者更好地评价他们自己。这被认为是评定情商的有效工具。
(四)情绪识别与表达任务测试
1990年,Couchoud和S.A.Denham编制了测量与识别儿童情绪的任务测试。该测试依次呈现高兴、愤怒、难过和恐惧情绪图片,以儿童对其正确匹配的数量及谈论自己的感受为标准测试儿童的情绪辨别与表达能力。该测试采用2点计分,得分范围为0-8分。[19]
(五)TEC测验
2000年,Harris与Pons编制了3—11岁儿童的情绪理解测验(TEC),该测试共分为4个测验项目,分别是对外因引起的情绪理解、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以及基于情绪线索的理解。[20]
(六)幼儿情绪调节策略问卷
2004年,我国学者陆芳编制了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旨在了解在面对不同情绪时,幼儿对调控情绪策略的使用情况。该问卷涉及8种幼儿基本的调节机制和消极情绪策略,分别是认知重建、问题解决、寻求支持、替代活动、自我安慰、被动应付、情绪发泄、攻击行为。[21]
综上所述,国外关于情绪智力的测量量表已经有了较丰富的发展,但国内对幼儿的情绪智力测量量表的开发和制订还稍有欠缺,大多是借鉴国外情绪智力相关测量量表,缺少本土化特色及创新性。
五、3—6岁幼儿情绪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一)3—6岁幼儿情绪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1.生理方面
大脑中杏仁核及以杏仁核为核心的神经环路是情绪脑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控制感知理解情绪的是前额叶皮层,发展调控情绪能力的前提是皮质抑制机能的发育,而调控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被神经系统的发育所左右。[22-23]情绪抑制能力在婴儿期开始发展,在3岁之前,幼儿的内抑制发展缓慢,而在3—4岁内抑制开始迅速发展,幼儿逐渐能够控制住自我情绪,降低情绪冲动性行为的发生概率。
大多研究也认为,幼儿的情绪情感与气质有着紧密的联系。气质具有先天性和个体差异性,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幼儿产生社会性情绪问题的比例不同。相较于积极气质类型的婴幼儿,消极气质类型的婴幼儿会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其社会情绪管控能力也较差,但通过干预教育可以有效降低此问题行为的发生概率。[24]
2.教师教育
教师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关系有助于教师与幼儿在情绪情感上达成共识,教师也能够在活动中关注到幼儿细微的变化与发展。因此,教师关于情绪智力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在学校时学习过相关学前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国内外相关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一些了解,能够较好地将自身的实际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在幼儿产生较为强烈的情绪时能根据幼儿不同发展水平进行适宜的教育,这对幼儿情绪智力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3.家庭教育
沙洛维等人认为,父母与幼儿亲密良好的互动是情绪智力发展的起点。[25]家庭是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家庭民主和谐的氛围和父母的关心爱护是幼儿情绪情感之源。父母作为与幼儿关系最密切、交往最频繁的人,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幼儿在与其依恋对象的接触中逐渐获得对情绪的预期。父母会按照社会文化的需求帮助幼儿去感知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慢慢地使幼儿产生同理心,感受到他人的难过,并由此产生同情。[26]
4.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影响着幼儿对情绪的理解,幼儿的情绪也易受到周围生活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幼儿的模仿学习能力较强,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使幼儿有更多的途径了解社会中的多样化思想观点。[27]社会生活中关于价值观的弘扬,如待人善良友好等对幼儿的情绪智力教育产生关键的作用。
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关于幼儿情绪智力的认识及教育观有所不同。过去,大多数人认为情绪智力就是智力,即智商。幼儿学业成绩的好坏是由智商的高低决定的,并且推断智商水平也决定着未来事业成功与否。因此,传统的情绪智力教育也是对数理逻辑和语言方面的培养。但事实上,早在1912年就出现了对情绪智力的教育,主要形式有女童子军(意在培养幼儿的个性)、男童子军活动(旨在训练情商)。目前,各项研究已经纠正了对情绪智力的错误理解,对幼儿、青少年的情绪智力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点。[28]
(二)3—6岁幼儿情绪智力发展的特点
1.情绪理解能力的特点
情绪生物学相关观点认为,幼儿先天就可以识别面部表情,能够理解不同的情绪。[29]3—6岁阶段,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在不断提升。其中,3—5岁是幼儿面部情绪界定和指认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0]3—4岁幼儿已经可以准确识别高兴情绪,4—5岁幼儿能够较为准确识别愤怒情绪,5—6岁时增加了对悲伤情绪的辨别,而且害怕、惊奇、厌恶等基本面部表情识别的趋势是相同的。[31]相关研究表明,幼儿对面部表情辨别理解成绩由高到低为高兴、愤怒、轻蔑、惊奇、害怕、厌恶。[32]
2.情绪表达能力的特点
情绪表达是用语言、文字或其他形式将内心感受进行抒发。幼儿情绪表达能力的特点主要受动机、价值观、推理发展水平及家人和相关社会人员的情绪与行为影响,并趋于社会化。[33]
婴幼儿情绪变化非常快,经常破涕为笑,且具有易激动性、情境依赖性和易表现性(内部感受与外在表现的趋同)的特点,但不具备情绪表达规范化的能力。
情绪表达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提升。幼儿对情绪表达规范产生初步了解是在3—4岁,并且此时产生了自我意识情绪。[34]这时的幼儿会隐藏真实的情感以维护同伴交往关系或是防止中伤他人情感,如即使收到不喜欢的物品也会表现得很开心等。此外,在性别上,幼儿情绪表达存在差异,女孩经常通过言语表达消极情绪,男孩则用攻击行为表达。[35]
3.情绪调控能力的特点
3—4岁幼儿主要通过削弱过度刺激来平息自己的情绪,当其出现较为激烈的情绪问题时,经常会寻求父母获得帮助,让父母为其提供舒适感和安全感,或是帮助他们减少痛苦。而父母可以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注意力转移法、冷却法、绘本故事教育法等。
4—6岁幼儿情绪调节方式为有策略地应对情绪反应。例如,当发现引起消极情绪的原因是不可控的时,5—6岁的幼儿会采用回避、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做出回应,而4—5岁的幼儿仅会采取回避策略。当发现引起消极情绪的原因是可控的时,3—6岁幼儿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则会大大提升。
除此以外,3—6岁幼儿也会通过肢体动作调控负面情绪。例如,他们感到害怕时会咬手指。幼儿年龄越小,越依赖于依恋对象提供的安全环境;成人越提供有效直接的帮助,幼儿调节情绪的能力也会发展得越快。[36]由此可见,情绪调控能力的发展状况更多受环境及教育培养影响,并非一定随年龄增长而提高。[37]
六、幼儿情绪智力策略
(一)情绪理解能力的培养
1.情绪识别
开展一些情绪主题活动可以使幼儿识别、体验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如向幼儿展示不同情绪图片、向幼儿解说有不同情绪时人们的表情、利用幼儿已知的动画片或绘本故事等鼓励幼儿有意识地辨别不同情绪。其中,阅读情绪绘本是发展幼儿情绪认知能力的重要渠道。国内外有很多情绪类绘本,如《我的情绪小怪兽》《我有感觉》《颜色怪兽》等。利用绘本,幼儿对各种各样的情绪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幼儿园可以在阅读区域放置情绪认知主题相关绘本,教师引导幼儿进行阅读。通过一系列活动,幼儿会渐渐了解不同的情绪特点及表现,提升对自己与他人情绪的感知能力。
2.情绪体验
情绪体验包括正面和负面的情绪体验。幼儿只有亲身感受,才会真正了解各种情绪的真实含义,发展自己的移情能力。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活动可以将内在经验领域的情感客观化,而这是语言的影响力所达不到的。[38]因此,家长和教师在日常陪伴幼儿成长时,可以通过绘画给幼儿带来艺术般的心理支持,以及让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觉察情绪、感受情绪。情绪体验与表情是先天一致的,家长和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模仿表情,理解情绪:图片中小白兔的表情是伤心,因为他的玩具坏了,小白兔在流泪;小朋友的表情是开心,因为玩滑滑梯是一件快乐的事。此外,幼儿园可以开展谈话活动“伤心的时候”,让教师和幼儿坐在一起分享情绪并讨论情绪;还可以通过游戏、儿歌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幼儿体验不同的情绪。
(二)情绪表达能力的培养
1.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营造和谐的氛围能够让幼儿的内心安宁、稳定,让成人能够聆听幼儿的真实感受。当幼儿用语言表达情绪时,即使观点不一致,也不要立刻打断他们或企图改正其错误想法。这样做不仅不能让幼儿掌握情绪表达的技能,而且经常性地被打断还会引起幼儿的逆反情绪。成人只需要倾听,幼儿会在诉说中平复情绪,发现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建立正面的情绪榜样
心理学中的“踢猫效应”是指情绪链条将所有人的情绪都包含在内,即情绪的表现会产生连锁反应,进而影响自己及身边的人。[39]此外,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可以通过观察习得行为,且榜样的行为后果是影响习得行为表现与否的关键因素。[40]对父母和教师在处理问题时的情感态度及所采用的策略,幼儿会观察学习并加以表现。[41]因此,父母与教师要树立积极的情绪榜样,即使有消极负面,也要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为幼儿树立榜样。
3.教给幼儿多种情绪表达的方法
幼儿受语言发展的局限,经常表达不清楚自己的情绪,这就需要他人引导幼儿用其他方式来表达,如开心的时候画太阳、生气的时候画乌云、难过的时候画下雨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表达情绪,而且可以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此外,可以为幼儿先做示范,如告诉幼儿“我今天很伤心,因为我的钱包丢了”,然后让幼儿分享自己伤心的情绪并表达出来其伤心的原因。要引导幼儿勇敢表达,成人也要努力成为幼儿信任的倾诉对象。同时,可以通过组织情绪分享会让幼儿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及了解他人的情绪。带幼儿出去游玩时,成人可以多问问幼儿的情绪:“你今天开心吗?”接幼儿放学时,成人可以问幼儿:“今天在幼儿园怎么样啊?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情?”这样的沟通可以帮助成人了解幼儿的情绪。如此一来,当幼儿产生消极情绪时,他们就能找到自己信任的倾诉对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感受。成人既要提供物质基础,也要满足幼儿的精神需求,如进行亲子阅读或带领幼儿游览景点。为开阔幼儿眼界、增长幼儿见识的同时,为幼儿释放负性情绪。
(三)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
1.抑制诱惑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家米歇尔经过长达1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抑制诱惑能力是个人成功的众多要素之一。[42]培养幼儿抵制诱惑能力的具体方法是拿出幼儿喜爱的食物,告诉他们现在就可以吃掉,但如果能够等待教师回来,会得到双份的食物。经常性地进行这样的练习,幼儿抵制诱惑能力会逐渐提升,进一步促进情绪智力发展。
2.多种方法提升情绪调控能力
在日常活动中,成人要尽可能关注到幼儿的情绪变化,帮助幼儿疏解消极情绪,了解幼儿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教会幼儿疏解消极情绪的方法,如用绘画、游戏的方式消除消极情绪。要告诉幼儿不能无缘无故地发脾气,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平常的时候,要教会幼儿控制情绪的方法。当幼儿出现不良的情绪时,要先接受其不良情绪,之后通过压力球、化火气、倾诉法、换位思考、情绪发泄等方法帮助幼儿疏解消极情绪。当与其他幼儿发生冲突时,成人要引导幼儿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这可以起到平衡心态的作用。
成人要引导幼儿积极情绪的产生,多给幼儿展现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感染幼儿。如果家长、教师天天垂头丧气、闷闷不乐,带给幼儿的就会是一些消极的情绪。成人要用良好的情绪状态,带动幼儿的积极情绪,教会幼儿管理自己的情绪。
3.日常活动提升情绪调控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训练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如延迟满足游戏,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又如语言活动“发火”,引导幼儿帮助小男孩调整自己的情绪,分享自己调节消极情绪的方法,从而疏导幼儿的负面情绪。游戏是帮助幼儿调控情绪的有效途径,可以让幼儿克服创伤性事件的影响和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游戏,让幼儿有效调控情绪,体验到安全感。例如,可以专门为幼儿设置一个摆放安全、可击打的玩具的“情绪发泄区”,让幼儿发泄不良情绪。
七、3—6岁幼儿情绪智力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国内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缺乏创新性
以关键词“情绪智力”在中国知网搜索,检索出的大部分为英文文献。虽然我国学者在近几年开始借鉴国外不同的情绪智力理论,但研究情绪智力时缺少创新性,普遍限制在对国外情绪智力理论的批驳和检验上。
2.情绪智力的测量方法单一
已有的情绪智力测量方法主要是量表,只是从不同维度设置题目进行测验,不能做到因人而异,且大多借鉴国外情绪智力相关量表,缺少本土化量表。
3.对幼儿的测量方法仍有欠缺
国内有关情绪智力理论和测量的研究大都以青少年和成人为对象,对幼儿的情绪智力测量的方法还稍有欠缺。
(二)建议
1.增加情绪智力创新性研究
在情绪智力理论研究方面,不能仅限于对国外情绪智力理论的批驳与借鉴,还要从新的角度探索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增强创新性。
2.情绪智力研究本土化
虽然科学理论具有普适性,但其研究的具体内容仍要符合当地文化的特点。因此,在研究情绪智力的过程中,要考虑情绪智力的文化差异性,并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情绪表达方式考虑在内。
3.开发编制幼儿情绪测量工具
幼儿有不同于成人情绪智力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在测量幼儿情绪智力发展状况时不能使用成人的测量工具,需专门设计出适用于幼儿的情绪智力测量工具。
情绪智力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对国内外有关情绪智力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分析,探究了3—6岁幼儿情绪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发现幼儿情绪智力主要受到生理、教师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文化等的影响。幼儿期是幼儿发展的前奏和准备阶段,将为其一生奠定重要基础。因此,家长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培养幼儿的情绪智力,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