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发展大学生就业力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2022-02-19古翠英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李 勇,古翠英

(塔里木大学,新疆 阿拉尔843300)

0 引言

就业理念是针对未来职业所秉持的态度和看法。 大学生就业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人才观等,也决定了后续的职业选择、定位和期望,并影响着具体的职业行为。 进入信息时代,各类思潮不断涌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尤其是在国家经济转型发展之下,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创业大潮,不少大学生也纷纷投入其中。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0%,这表明在其群体中还未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格局。 为此,这就需要高校从自身做起,基于当前的就业理念,全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1 促进高校建设改革发展

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下,如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启发思考力、优化人才发展模式,成为当前高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是多项学科相互交叉的产物,是一门新型的具有综合应用性的社会科学,也是当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部分。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知识传播以及技术发展的关键场所,全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是基于新形势积极应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基本表现,是基于市场经济条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必然性选择[1]。

1.2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展开的主要目标,而创新创业教育正好是培养大量具备创新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 只有真正落实改革发展,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促进高等教育人才质量提升,满足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

1.3 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 对此,“创业带动就业”方针被提出,相关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也纷纷出台。 高校教育工作中,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激发学生成为自主创业者,一方面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能给社会上的其他人才提供就业岗位,从而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

2.1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2.1.1 建立管理机制

首先,构建公开课、创新创业讲座、专题报告等理论性的教学机制,全面拓展学术活动空间,提升文化素养。 例如可以组织开展“引智工程”,将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家学者引进来,进一步丰富创新创业理论内容,优化教师教学方法[2]。 其次,给予教师教学模式改革充分支持,定期资助其继续学习,如深入企业一线展开创造性学习。 最后,改善学分弹性制,针对具备良好创新创业条件的学生,在其外出创业期间保留学籍,或者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成绩冲抵在校学分。

2.1.2 完善评价机制

一是进行考核机制改革。 对于学生创新创业学习情况的考量,不但要将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重点,还要注重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发展。 例如,将原先的笔试考核转为创业项目设计考核,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进行评判,使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被融入考核指标中[3]。

二是进行教师绩效评估机制改革。 基于创新创业的基本特征,从教师教学态度、过程与效果几个方面着手开展评估,除了要实施终结性评价,还要重视过程性评价。 同时,以学校、院系、学生为评价主体,定期汇总评价信息,使最终评估结果和职称评定、业绩奖惩等联系起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动态化管理。

2.1.3 优化激励机制

一方面,对创新创业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全面宣传和鼓励,特别要对先进教师和领导单位进行嘉奖,使其事迹能够得到全面推广,给其他单位及教师带来一定鞭策和激励效果。 另一方面,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学科专业竞赛等专项资金奖励制度,在学生群体中形成积极参与、不断争先的氛围。

2.2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体系的相互融合

2.2.1 完善课程结构

对于必修课,应以能够体现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的指导类或规划类课程为主,在教学主渠道作用下给学生实施系统全面的创业理论教育,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比如,可以将通识教育、实践教育、专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集为一体,在大一大二阶段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类的公共必修课,并针对全校学生开设“创业计划”“创业基础”等相关公共选修课[4]。

对于选修课,则可以设置专门的选修班,针对有兴趣、有潜力且具备创业条件的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实现对传统班级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进一步改革。

对于讲座课,可以重点聘请优秀的企业家、创业成功者、专家学者等定期开设讲座,给学生灌输创业创新的先进理念和经验。

2.2.2 优化培养目标

具体可以结合专业教育,贯穿大学学习始终,使总目标被划分到各年级当中,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如低年级以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作为核心,后续再渐渐展开专门的实践活动,提升创新创业水平。 在大一可以开设公共必修课和通识课,传授系统化的创新创业知识;大二则组织学生建立创新创业队伍,通过应用校内资源积极参与相关项目,夯实知识基础;大三则参与实践,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提升实践能力,给后续的自主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大四则基于各个成熟的创业团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2.2.3 创建“第二课堂”

一是基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以学校自身办学特色为参考,将创业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全面结合在一起,创建特色品牌活动,通过多渠道全面扶持学生的创业项目。

二是联合相关单位举办赛事活动,在增强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同时,提升创业竞争力。 同时,加大对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比赛活动的宣传,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以达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2.3 全面整合创业资源

2.3.1 注重政府主导性

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确定指导思想,从金融、税收、财政、工商等层面着手制定优惠政策,给学生提供强大的外部支持力,激发创业积极性。

二是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构联合起来,开展免费创业咨询与培训,优化服务体系。 同时,利用新媒体建设专项网络服务平台,给大学生创业政策解读、项目推荐、典型案例分析等提供服务[5]。

三是设置创业基金,给予大学生创业贷款、成果奖励等政策支持,加强资金保障。

四是通过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创新示范区、科技园、研究院等资源,建立高技术、低成本、全方位的创业空间,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

2.3.2 注重高校指导性

一方面,在校内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结构。 例如,建立专门的“创业管理培训学院”,重点负责大学生的创业事务,给予信息提供、资金支持、专业指导等方面的保障。

另一方面,由学院依照自身特色,建立学校和学院彼此互补且点面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即学院与学生充分接触,掌握具体的兴趣和需求,再联合学校指导学生合理推进创业实践活动。

2.3.3 注重群团组织推动性

首先,团市委可以基于创业赛事,给学生提供能够展现自我和认识他人的机会,将学生和创业资金、市场、项目等联系起来。

其次,给予学生充分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 例如,可以建立专门的创业成长基金,给予资金保障,减少学生的后顾之忧。

最后,建立创业项目孵化平台。 例如,建立青年创业学院,下设创业教育培训中心、资源共享中心、项目推介中心等机构,通过政策支持、软硬件投入等,给所有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培训与资金帮扶两大服务。

2.3.4 注重地域资源整合性

各领域协会组织在规范整体市场秩序和资金优势整合方面具有极大促进作用,将其作用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则能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市场行情,使自己创办的项目长期健康发展下去,甚至成为特色化的创业项目。

2.4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载体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这就使得学生在接受其理念和技能时,还要将其所学应用在实践中,进而不断完善和强化知识与技能基础,增加项目实际操作能力和实战经验。

2.4.1 建立实践载体

高校需重点鼓励学生基于专业优势、兴趣、特长等创办工作室,并利用校内外资源,给已经获得一定成效的团队提供资金、场地和指导教师等要素,促进项目孵化,形成集技能培训、核心支持、宣传推广等为一体的开放式综合服务体系,成长为全面性的实践载体[6]。

2.4.2 落实多项举措

大学生创业作为一项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学校给予一定政策保障,还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对于学校而言,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建立保障体系,制定具体制度和管理办法,在创建创业管理系统的同时,建立保障机制。 如制定《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意见》《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等,或建立创业园服务管理机构,重点负责宣传、管理、规划等工作。 为使更多学生实现自主创业,还可以通过创业实践计入学分等措施调动参与积极性。对于社会而言,则应加强媒体宣传,也可以让知名企业走进校园,通过成功企业家的言传身教,激励学生不断成长,敢于拼搏。

3 结语

社会发展需要更多有活力、有创新创业思维的人才支持。 因此,高校应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出发,基于当下的就业理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促进课程体系融合,并全面整合创业资源,建立集项目孵化、培育和社会对接为一体的实践载体,形成教育生态链,满足当下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