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发生情况及2022年趋势预测
2022-02-19赫传杰李加正王越陈怡帆刘枫
赫传杰李加正王越陈怡帆刘枫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物灾害防控中心,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034;2.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是世界性检疫害虫,原产北美,随苗木、货物和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1]。2021年下半年,第3代美国白蛾在我国华北及黄淮地区危害加重,并造成局部地区扰民现象。为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物灾害防控中心开展虫情研判,总结分析美国白蛾入侵及发生情况,对2022年美国白蛾发生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并提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对策建议。
1 美国白蛾发生和危害情况
美国白蛾于1979年在我国辽宁省首次发现,初期(至2002年)在渤海湾形成局部扩散,年均新增县级疫区4.4个;21世纪初进入华北平原后,在华北及黄淮地区快速扩散,年均新增县级疫区37个(图1);2018年后,疫情继续向南扩散,但扩散势头趋缓。截至2021年12月,在我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09个县级行政区发生。
图1 美国白蛾历年新增疫区数量
美国白蛾具有食性杂、繁殖强、易暴发等特点,主要发生在城乡绿化区(带)、居民小区、农村“四旁”树、交通干线林带等人为活动频繁区域,易造成绿化景观破坏和入室扰民事件发生。2005年后,美国白蛾发生面积快速攀升,至2017年达到顶峰后开始逐年下降(图2)。经有效治理,美国白蛾在我国已得到较好控制,仅在局部地区偶有暴发。如,2008年在山东济南,2013年在河北沧州、衡水,2015年在安徽蚌埠造成了大面积灾情,并发生严重扰民事件[2]。
图2 美国白蛾历年发生面积变化
2021年,美国白蛾累计发生面积73.14万hm2,同比下降2.02%,发生面积连续4年下降。但美国白蛾总体呈现发生期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第1代、第2代整体危害较轻,第3代危害多点暴发、偏多偏重发生危害等特点。进入9月份,第3代美国白蛾在华北及黄淮下游流域多个省(市)危害程度加重、发生范围扩大、疫点数量增加;江苏北部、山东西北部、河北中部及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局部地区危害严重。一些地区小范围片林或路网林带出现叶片被吃花吃光现象,但未发生大面积成灾。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等地出现大量幼虫聚集和攀附居民楼、扰民现象。新增江苏省镇江市高新区、南京市玄武区2个县级发生区。
2 2022年美国白蛾发生趋势预测
经过多年治理,我国已经形成了常态化的美国白蛾防控机制和成熟的防控技术体系,能够做到可防可控,但美国白蛾具有暴发性,防控稍有松懈极易造成暴发。特别是近年来,美国白蛾发育不整齐、世代重叠现象更趋明显,单次防治作业效果极大降低,易造成漏防,导致虫口累积形成暴发之势。而且美国白蛾喜湿,卵和幼虫的发育需要70%以上湿度[3]。近年来降水北多南少分布特征明显,2021年夏秋季华北地区降水偏多,较常年偏多2~5成,有利于美国白蛾在华北及黄淮地区发生发展。同时夏秋季防治关键期持续降雨冲刷,降低了防治效果。受暖冬影响,美国白蛾越冬基数偏大。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冬明春我国大部气温总体偏高,有利于美国白蛾越冬,全国林草有害生物监测网络调查数据显示[4],当前美国白蛾越冬虫口基数较常年偏高。
经综合研判,预测2022年美国白蛾在我国仍呈持续向南扩散态势,发生危害整体以轻度为主,但在局部地区存在暴发风险。在华北及黄淮老疫区,疫情连片扩散已趋于稳定,新增县级疫情风险较低;在江苏、安徽、上海等新发县级疫区,疫情由点向面持续扩散,新增乡镇疫点风险较高;在江苏南部和安徽南部沿长江地区,新增县级疫区风险较高,持续向南扩散态势明显。
预计2022年美国白蛾发生危害整体平稳,发生面积67万hm2左右,多以轻中度发生,但在局部地区暴发风险较大。第1代幼虫种群在华北及黄淮老疫区可能大幅上升,危害程度可能比往年同期严重。第3代幼虫在华北及黄淮老疫区、江淮3年以内新发区域可能偏重发生,在北京、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江苏北部等区域存在暴发风险,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居民聚居区易发生扰民事件。
3 2022年美国白蛾防控工作建议
3.1 强化监测预报
强化监测预报网络体系运行管理,组织发动各级监测站点严格落实美国白蛾相关监测预报办法,开展网格化监测和发生形势会商研判,适时发布生产性预报。加大重点区域、重点生态部位的监测巡查力度,特别做好第1代和第3代美国白蛾幼虫期监测预报工作。组织开展美国白蛾国家级监测站点监测感知网络建设,提升末端发现能力和信息共享水平。
3.2 强化综合防治
按照“严防第1代,压低虫口密度,严控第3代暴发成灾”的工作思路,做好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抓住低龄幼虫期应用无公害措施做好预防性防治。坚持面上航空施药防治与地面补充防治相结合,查缺补漏,防止出现防治盲点和漏点。对城乡结合部及村庄等防控薄弱区域采取人工摘除网幕和释放天敌等方法防控美国白蛾,控制害虫发生基数。规范无公害防治技术和药剂使用,科学用药、合理用药,严防产生次生灾害。
3.3 强化检疫监管
严格按照«美国白蛾防治技术规程»要求,做好种苗繁育基地、贮木及加工场的产地检疫和来自疫区苗木、木材、包装材料及运输工具的调运检疫工作[5],谨慎从疫区调运绿化苗木,特别是加强带土大苗的调运监管和检疫检验。
3.4 落实防控责任
在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强化地方责任落实和部门间联防联控是确保美国白蛾防控成效的关键。应充分发挥林长制作用,落实地方政府防控责任。强化部门协作和区域协防,建立统筹推进、职责明晰、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各负其责,依法履职,大力推行联防联治。
3.5 加强科普宣传和舆论引导
多渠道广泛宣传美国白蛾防控政策和防治技术,增强全社会对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严重性和防治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国白蛾可防可控的认知和科学应对水平,消除恐慌情绪,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防控工作。采取线上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组织各级从业人员开展防治技术专题轮训。同时,强化舆情分析处置,主动回应社会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