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广播媒体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探究

2022-02-19寇耀中姜壮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1期
关键词:听众戏曲广播

寇耀中 姜壮

【项目基金】(802/210219007) 乐山师范学院应用型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播音与主持实践1》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1.090

面对新时代各类媒体磅礴发展,只依靠以广播媒介为基础,以中国的传统戏曲为内容的戏曲广播,与其他媒体的竞争力大大下降,戏曲广播媒体的发展应该更贴近民众,顺应时代潮流,打破群众对戏曲广播本身的固有印象,树立新的品牌和口碑,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对传统戏曲广播媒体破旧立新,自我拯救一个要求,而是对广播本身就应该起到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演绎民族优秀经典的一种责任的赋予。

1. 戏曲广播媒体面对的发展问题

1.1 地位的边缘

在戏剧曲艺类广播发展的历程中,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戏剧曲艺形式,各个地方的戏曲广播因内容的差异也有所不同,但总的发展情况是类似的。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互联网飞速发展,从媒体行业的发展大格局来看,传统戏曲广播媒体的受众规模都在不断缩小,市场份额也是逐年下降,根据赛立信媒介研究,2020年广播接触率持续下滑,在“宅经济”的潮流下,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依赖性愈强。在疫情期间,82.8%的居民经常接触移动互联网,全年广播接触率较2019下滑1.8个百分点,全国广播听众规模是6.62亿,较去年减少2000万。

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新世纪的青年一代更是将互联网作为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以此依靠新兴传播媒体,现代娱乐方式也遍地开花,以往的单一娱乐方式逐渐变得的多样化起来,也正是这些新型娱乐方式对传统戏曲广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娱的地位被迫边缘化。在当下总体欣欣向荣的大的发展环境格局下,传统广播媒体变得不适应时代,现在大多媒体行业都向着“融媒体”发展,而融媒体是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优势相互整合,多个单一媒体互相利用,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最大化。在以往的单一媒体竞争力总体下降的态势下,将融媒体转化为为单一媒体服务的介质,多媒体融合共同提升竞争力。

新媒体有着对于舆论传播的充足影响力,每一个新的议题或是热点被频繁的推出到我们的视野中并给的我们的生活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下一部分新媒体受到商业化和功利主义带来的影响,为了谋取利益忽视没有商业意义的问题,不断地传播快餐文化,而戏曲广播又由于戏曲本身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播中又有着其他文化不具备的专业性和部分局限性,便会在新媒体传播中逐渐被忽视,也是这种忽视导致对受众的分流,更加上广播本身在传播中的局限性,戏曲广播的边缘化就更加明显了。这也就更迫切的需要戏曲广播媒体加速多媒体融合,提高智能互联网媒体利用率,但是当下仍有许多戏曲广播在发展转变中过慢,改革、转型不彻底,甚至于在新媒体平台依然按照旧的发展思路,没有将融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1.2 供给的被动化

传统戏曲广播发展至今,已是逐渐远离了大部分人的生活,虽然根据赛立信媒介研究的报告指出使用传统收听方式收听率依然有20%左右,但大部分人的选择不是戏曲广播,最主要的原因是戲曲广播对于受众的亲和度。现在社会更加的是注重私人,这种“私人”的增加,以往供需方式也应该得到转变,这是一种由集体到个体的转化,戏曲广播如同戏曲本身一样,是一种带有集体性的公共文化,而如今对于个体的强调使得个人好恶的增强,于戏曲广播本身而言就是听众收听率的变化,这种戏曲广播和听众的供需对接,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直接的市场关系,是一种个体的、私人的关系,是一种文化消费,需要戏曲广播媒体转变供需定位,增强戏曲广播对于个体需求。

文化消费是如今的一大经济热点,但戏曲广播的文化消费程度还远远不够,听众的主动消费力不足,一方面是新时代人们对戏曲的接受度降低,另一方面是戏曲广播的受众亲和度弱,单向传播力度太强,供给太过被动化。

戏曲好像是逐渐在离我们远去了,但戏曲的消遁不是戏曲本身不适合时代,戏曲本身并没有没落而是戏曲的传播力度不足,对戏曲文化的延伸消费做得不够,当下汉服、戏腔歌曲大行其道,市场对于“国风”的需求增强,这种情形之下就要求提升戏曲广播的文化与品位,增强听众主动接受能力,提升戏曲广播传播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戏曲广播媒体对于听众个体文化需求的的基本保障,通过节目内容个性化化与文化消费市场化的双重机制,有效满足听众的文化需求,也是促进戏曲广播媒体转型升级,提高文化消费竞争力的一种有效路径。

1.3 发展的保守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不错,在新时代新阶段广播媒体作为新闻宣传的首选,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而现在许多广播媒体转变太慢走的不稳,部分曲艺广播几十年如一日,甚至于大不如前,而这一切的出现一方面是广播媒体人不能精准把握时代发展浪潮,跟不上发展节奏,另一方面是源于缺乏文化自信,然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总书记还曾指出过:“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戏曲广播本身作为一种媒体资源,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被逐步压榨,无论是外力还是内在都在破坏着戏曲广播的生态,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自身对于戏曲广播频率的经营不当。在从前,人们对于戏曲的喜爱溢于言表,因此在制作戏曲广播的节目时,在主持人说了话,介绍了戏曲之后便是戏曲的播放,这本该是节目的正常流程,但是在飞速发展的如今,戏曲广播依旧如此便显得不太正常了,变革是需要的,创新是必然的。戏曲广播既要有文化自信力,又要主动接触新时代新文化,多元融合相互促进。然而戏曲广播在发展中也面对着现代化转变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矛盾,现代与传统、创新与保守相互冲击,相互交融,一方面既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另一方面又要多元发展直面现代化。戏曲广播发展缓慢、迟滞,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结合融媒体多元发展已经是刻不容缓了,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快新旧媒体融合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的话,那么会严重影响戏曲广播的稳定性发展。

1.4 节目重心的时代化

世界变得开放,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传统与现代构成了中国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矛盾,戏曲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现代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强,一味的保持传统也变得不合时宜,戏曲广播便是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而以往的节目在内容形式上太过陈旧,不符合新时代需求,当前许多戏曲广播节目的整体感觉只是一个“戏剧的磁带”,节目形式太过单一,这一点极大的限制了戏曲节目的多样性。

节目形式的新颖性,节目内容的多样性,需要戏曲广播媒体人充分理解如何现代化,现代化并不只是利用现代化的名义去对所谓的陈旧传统进行现代改造,最重要的是在改造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去除外来文化增加本民族文化深度与精度,达到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现代化,现代与传统从来都不只是单纯的对立,不能以现代化的眼光为最高尺度去衡量传统戏曲,戏曲广播是要以广播结合戏曲的形式以现代化去改造甚至是达到新的创造。

现代化的节目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要注重节目深度,“广播+戏曲”虽然在一定时期里给予了戏曲以生命力,但新时期要求深度挖掘戏曲,避免只注重广播节目形式现代化而导致自身精神文化内涵缺失。

2. 发展方向

2.1 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广播话语权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无疑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方式,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同时守护好民族精神的根本,戏曲广播可以主动接触、利用新媒体,以新媒体反哺戏曲广播增加戏曲广播出现在大众视野前的机会。戏曲广播的发展不应该孤芳自赏,要以积极开放的发展态度去参与到新媒体的传播当中去,以深厚的优秀文化为根本,积极参与多媒体融合,增强多媒体利用率,充分传导戏曲广播最真实的声音。

戏曲广播在面对商业化、快餐化的冲击时,应该主动地、有意识地抵制,在面对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上对优秀文化的忽视进行积极的反对,主动争夺话语权继而维护戏曲广播的权益,在具体行动时一方面要多媒体融合,积极利用新兴媒体的广泛传播优势,突破空间障碍增加传播范围,另一方面要注重当下传统文化的复兴,主动利用市场的好恶,增强传播深度,提高戏曲广播的影响力,更应该从自身的优势出发,突出戏曲广播的节目特点,在创新节目时,要从节目的设计与策划的根本上进行改变,突出节目特色,并适当地增加播音元素的出现,在具体的策划过程中,以主持人与戏曲本身的特点融入新颖时髦的内容,更可以利用社会热点,将知识、时尚、传统相结合,突显戏曲广播的多元化发展,使节目更具影响力。这样才能提高戏曲广播的话语权,增强媒体传播地位,增加市场份额,提高受众收听率。

2.2 创新传播方式,提升听众参度

广播不止于广播,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主要是创新了传播方式,现代社会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工作职业都有着不同的收听方式和不同的收听习惯,戏曲广播在传播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精准定位,精准播放。在戏曲广播传播方面,结合互联网传播新方式,突破收听的时空局限,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和传播的灵活性。

在策划与设计节目的同时,除了利用节目优势和特色之外,也要注重节目编辑形式的创新,提升节目吸引力。在面对老年人时,应该尽力满足他们对收听戏曲的热爱,老年人是戏曲广播的只要听众,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在做戏曲节目编辑时要保证节目资源多,节目音质清晰,节目选段的播放要完整,尽力满足他们对戏曲的热爱。

对于青年人,要利用广播之外的媒体平台,利用当下国风文化的复苏,将戏曲作为节目的文化产品宣传,同时拓展宣传内容不必拘泥于节目或文化本身,可以从节目本身引申到社会现象、从传统曲艺到现在新兴流行文化,更可以使用“网络视频直播+广播”的方式,增加主持人提升交流感,实时互动全方位提升听众的节目参与度。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是未来收听戏曲广播的主力军,能否抓住他们的心,是能否长远发展的主要问题,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模仿感,可以制作儿童戏曲广播剧,增强节目活力,增加主持人亲和力,避免节目死板无趣。可以开设戏曲夏令营等活动,邀请戏曲演员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激发兴趣,让戏曲文化根植于心。

在节目与听众之间的交流时,应该灵活运用多种编辑方法进行创新,多元融合,更要注重以听众为主,需要了解更多听众的需求、偏好,增加更多灵活多样的内容满足听众对于曲艺节目应该拥有的全部想象,通过一系列改变,运用有效措施进一步增强曲艺广播的核心竞争力,赢得更多听众的支持。

2.3 创新经营理念,树立品牌效益

现如今,信息的获取已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利用和享受他们得到的信息,也正是如此,网络新媒体广播也正是各种平台涌現,听众接触的节目越来越多,认知和接受度也有不小的改变,在经过大数据和听众自身的繁杂的浏览、甄选、取舍之后,最终能够对听众产生吸引力的也只剩下一下部分了,如何利用好戏曲广播资源就应当摒弃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新方式,将戏曲广播品牌化树立好口碑。

首先,戏曲广播要可持续发展,就要明确节目定位,要提升戏曲广播的文化与品位,曲艺广播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固化失去了新兴活力,节目风格老,几十年如一日,当下大多数的曲艺广播都没有能够吸引到听众注意力的能力,失去了对听众“注意力”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媒体重视品牌建设主动营销节目,将广播品牌化,树立一些品牌标志,更是可以明确的将弘扬传统文化,融入到广播频率品牌的定位与宣传中。各地区戏曲广播可以根据地方特色文化,将戏曲与文化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文化,成为地方文化传播的标志,例如陕西戏曲广播的《夜话秦腔》弘扬以秦腔为代表的西北文化;潮州戏曲广播的《潮剧留声机》主推以潮剧为代表的闽南文化;安徽戏曲广播《江淮大戏院》宣传和推广安徽戏曲,增强安徽戏曲影响力。如今曲艺广播能否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是能否争取到听众更多注意力的关键,也是曲艺广播能否存续的立根之本,节目形式在推广的同时要注重听众的真实需求,从多角度出发不多扩大节目影响力,树立品牌增强权威性。

2.4 统筹戏曲资源,增加节目内容

戏剧曲艺资源是一个曲艺类广播得以发展的后备能力,也是听众对广播态度的一次考验,如若,曲艺类资源太少,重复率太高,听众对相同的东西耐受度有限,对节目的接受程度会产生巨大影响。以往节目的资源大都是外出采集或是电台出资购买,戏曲广播媒体为了长效发展不能太过局限,应该主动拓展曲艺资源的来源,通过与不同戏班、剧院的合作制作更高质量节目,不仅可以拓宽戏曲资源渠道,还能通过采访、录制、后期制作,把台前幕后听众所不知道的故事,在戏曲广播节目中播出,在让听众听戏的同时还能了解更多内容,一方面扩宽了节目资源渠道,增加了节目形式,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地方戏曲发展,实现共赢。

在传统戏曲资源之外,广播更能制作戏曲广播剧,这并非只是用广播播放戏曲唱段,而是以戏曲结合广播剧,在两者的碰撞融合中产生新的播放内容,1981年河北省电台首次制作《桃花》便是开创了全国戏曲广播剧的先声,而如今在各类新媒体广播播放平台中,广播剧更是地位非凡,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戏曲广播可以利用广播剧的兴起,结合戏曲并利用自身的优秀制作能力制作优质节目,增加节目吸引力。

3. 结语

戏曲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播又具有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的责任。当下,戏曲广播需要直面困难,扭转新兴媒体的冲击和新文化对戏曲的碰撞,推陈出新,以坚守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用现代化、高质量的创新编辑方式将戏曲广播焕发出新生力。

参考文献:

[1]梁毓琳.守正创新,加速形成立体化传播生态—2020年中国广播收听市场盘点[J].赛立信《数据广播》2021(01):05-10.

[2]孙益民.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播音主持創新技巧探析[J].新闻前哨,2021(02):35-36.

[3]章军杰.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戏曲向何处去[J].文化遗产,2021(01):118-125.

[4]张建忠.改善戏曲广播节目的编辑与传播方法[J].科技传播,2019,11(06):19-20.

[5]许敬.试析戏曲广播节目的编辑及传播方法[J].传播力研究,2019,3(12):26-27.

[6]张洪卫.新时代广播电视传媒的创新与发展策略分析[J].传媒论坛,2021,4(10):19-20.

[7]王璐佳.浙江戏曲的历史及其发展特征[J].戏剧之家,2021(03):37-38.

[8]钟郜.传统媒体不能保守:以转型应对变化[N].中国工商报,2006-09-19(B04).

作者简介:寇耀中,1999,男,汉族,四川遂宁人,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姜壮,1985,男,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讲师,一级播音员,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播音主持.

猜你喜欢

听众戏曲广播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听众
周二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怎样让竞职演说“挟持”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