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诗如画”的画意摄影

2022-02-19何莉丽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1期

何莉丽

【摘要】画意摄影以多样化的绘画风格表达人文美和自然美,一向是摄影艺术创作里的一种很重要表现方法。画意摄影一直在各个时期贯穿其中,并在摄影的发展史上起了几个里程碑的作用。中国绘画的风格在世界美术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水墨画意摄影,讲究构图和诗,书、画、印相结合,从而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气氛。

【关键词】画意摄影;印象派摄影;摄影流派

【基金】2015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视觉传达设计》,项目类型:专业综合改革試点,项目文号是粤教高函[2015]133号;2015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艺术设计实验中心》研究成果,项目类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文号是粤教高函[2015]133号。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1.085

画意摄影以多样化的绘画风格表达人文美和自然美,一向是摄影艺术创作里的一种很重要表现方法。从摄影术发明至今,画意摄影一直在各个时期贯穿其中,并在摄影的发展史上起了几个里程碑的作用。

1. 画意摄影的“画和意”

画意摄影流派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80年代,画意摄影流派主张摄影师着重表达艺术个性,不依赖传统的拍照模式。强调作品的画面中线条、影调、构图等视觉美学元素的重要性超过照片所表达出的内涵。当时,画意派很少采用类似拼叠、拼贴、重组等的方式去做出类似绘画的效果,而是通过直接拍摄及采用一些特殊工艺来制作。画意摄影具体来说是一种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节奏与和谐,是形光线色的审美效应;深而言之,是实中求虚,景中求情,真中求美,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理想、一种诗情。中国传统审美范畴中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缘出于此。画意摄影流派主张仿画,但又不是以像“画”为目的,而是“用相机去作画”,不是后期做“画”。

1857年雷兰德创作了一幅由30多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人生》,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最初仿画派一直模仿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风格,作品多是取材于宗教教义或是文艺作品,可以说是感念先行,经摆布、导演和暗房工艺制作而成。画面布局考究、结构严谨,叙事性、情节性和寓意性是艺术上的特点。

印象派摄影是从印象派绘画中得到灵感的。19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绘画印象派运动在法国盛行,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和雷诺阿为力求再现那些在充满光线的氛围中表现物体的视觉印象的色彩。在印象派绘画的基础上,英国自然主义摄影家埃默森提出,因为人眼的焦点,中间清晰,边缘模糊,这样的感知可以运用到图像表达上,相片有一部分是清晰的,一部分是模糊的。有的摄影家也会通过摄影技术达到柔焦的效果,有些则会使用画笔在照片上进行加工,以达到印象派绘画的朦胧效果。类似于J.戴德利耶的《利物浦印象》阴影之处的柔焦过渡,拉克罗亚《扫公园的人》里鲜明的光线对比。将印象派的摄影语言当作拍照片的目的是一种审美上的趣味,但在当代,一件作品为何要用印象派的语言作为其表达方式,去表现他想说的某个主题,更有价值去探究。

超现实主义摄影流派的摄影家认为,用写实主义这种创作手法去表现现实世界是古典艺术家们早就完成的任务,而现代艺术家的使命是开发新的、没被探讨过的那些人类的“心灵世界”。他们要表现的对象是人们的下意识活动,偶然的灵感,心里的变态和梦幻,以剪刀、胶水、暗房技术作为主要技术,在作品画面上将影像加以拼凑、堆砌、重组,任意的夸张、变形,创造一种现实和幻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一位艺术家曾这样解读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就是用来化解向来存在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而达于一种绝对的真实,一种超越的真实”。

2. 中国风画意摄影视觉特征

中国绘画的风格在世界美术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无与伦比的美。中国传统国画,讲究气韵二字,在摄影领域,有一个分支,即水墨画意摄影,用摄影的手段将传统水墨画与和现代事物相结合,使照片中带有一种超脱现实的、意境的、飘逸虚渺的水墨风格。它的美在于追求“神似”和“意境”,讲究构图和诗,书、画、印相结合,从而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气氛。我国老一辈摄影家郎静山将摄影和我国传统山水画结合,运用了散点透视原理,创作出一幅幅独具风格的风光集锦摄影艺术精品。他说:“创作意境佳妙的照片并不是人的杜造,不过是人工修葺罢了。这种道理既行之于中国画,亦可行之于集锦照片。”郎静山的画意中国摄影大赛作品就能从这方面反映出摄影师多个层次的内涵。对画意摄影来说,“画”是一种形式,要把这种形式变为有意义的作品,就要把个人的想法融入照片里。“画意”首重“意”字,如果只追求画面效果,忽略画面内的意图,也只能是一幅肤浅的作品。

3. 中国风画意摄影拍摄技巧

中国山水画多是取材山水、云雾、飞鸟、花草、藤叶,我们在摄影的时候也要去找这些元素,有这些元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另外还要躲一躲那些现代的东西,比如电线杆、手机信号塔还有柏油马路的路面。在中国山水画里面是没有近大远小的变化的。你可以仔细去看看那些水墨画,去找找它们的规律和特点,尤其是清代以前的水墨画,你会发现近处的东西不会画的特别大,虽然有变化,但是不会那么夸张。一层一层的山越来越远,它只是用墨越来越淡来表示。它不会近处的山画的特别大,远处的特别小,不像西方油画那样有近大远小立体透视。所以我们拍照的时候就尽量用中焦甚至是长焦镜头来压缩空间,让近处和远处的山没有剧烈的大小变化。这也意味着我们只能拍远处的景不能拍特别近的景。上面这张照片里虽然有一棵很大的松树出现在前景中,但实际上离拍摄者还是有很远的距离的。

构图的时候尽量多留白,这个白大多是由云雾形成的。我们的国画里有句话叫做:画留三分白,生气随之发。也就是说整个画面里至少要留三分之一的空白,这样我们才会觉得画面能透气、有生气。如果你畫的太满的话,这幅画可能就太重了,让人感觉喘不过气来。甚至有些水墨画留了五分甚至七分白,一个画面只画了三分之一,其它都是空白的。

黑白灰的层次要分明。可以看看上面这张画面,松树非常的黑,山是一种深灰色到浅灰色的过度,白色非常的白,画面顶部的那部分天空稍微有一点点浅灰色,黑白灰的层次感拉的非常的明确。黑的就是黑的,灰的就是灰的,白的就是白的。特别是灰色,中国画里非常讲究灰度的细腻过度,要变现的非常充沛,这个跟我们前期拍摄有关,和后期处理也有关系。

前中后层次分明。也就是说要有前景、中景和远景,至少要有三个层次,这样看上去就不会过于单调。我们已经没有近大远小的立体感了,所以就一定要有前中后、近中远的层次感。一般来说最近的物体是颜色最深的,中间的物体是深灰色,再远一点的物体可以是浅灰色,是这样的关系。

拍照的时候选择用RAW格式拍摄,在后期处理时我们把彩色的照片转成黑白照片,并且可以适当的调整亮度的曲线。曲线调整的目的是让天空、云雾尽量的白起来。最好是要足够的白又不会曝光过度的那种白色。它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细腻的浅浅的灰,像是宣纸的色彩和质感。最后我们还要赋予画面一些青色或黄色色调。因为画画用的墨是偏一点青色的,纸张是偏一点黄色的,所以它也能是完全的纯黑白。可以先把照片调成纯黑白,然后再赋予整个照片黄色或青色的色调。

如果说在19世纪时,技术门槛还是画意派的天敌,那么在现代,胶片时代摄影大师们所面对的难关几乎变得不值一提。归根结底,画意的“准入证”并不高,凡是懂得画意本义的摄影师都可以做得很好。因为目前的技术手段和辅助道具都超越了前人的想象。关于画意摄影,不管从业者在行业中的分工如何、地位几许,对这个题材一直多有保留。但在门类如此繁多的发展道路上,针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摄影师无一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变得更美。在这样的背景下,“画意派”这个在胶片时代曾经一度辉煌,历经凋零的摄影类别,静悄悄地敲响了复苏的战鼓。

人物主题的拍照在之前选定好背景之后,要根据背景特点选择合适的道具来营造氛围。不同的背景需要与之吻合的道具相配,这个过程很关键,往往画意类拍摄主题不明显就是因为画味不足。那么这就是因为场景设计理念不明确,主题不突出的的原因造成。画意拍摄的造型及服装也非常重要。要想表现出浓厚的画意效果,造型上需要选择一些有质感的饰物,如符合画面背景的枯树枝,干花之类。而服饰则可选择麻布,再生布或其他质感较强纹理明显的的材料裹装或缝制。

在拍摄中,由于我们的画意摄影属于仿画摄影,画架前的模特都是静止的,所以模特的美姿是以静态为主,不必太张扬。而画意的用光则是拍摄一大难点。油画特点需要画面具有凝重的影调感,所以,灯光基本上都是以单灯或者单组光源为主,并且需要加上辅助光源修饰光效。我们一些常用的基本光位,如三角光,蝶型光,全侧光都是我们常用的拍摄油画效果的光位。为了更好表现画面的油画色彩,持续光源的低色温效果是最佳的选择,并且,这种灯光由于本身光质较硬,所以比灯箱更具有油画般的影凋效果。

记得安格尔还说过一句话,“艺术的最好表现方式是不露痕迹的”,在拍摄画意作品时,不仅要从画面上做到构图精致、用光讲究、影调优美,更重要的是要追求作品情感、意境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人物自然而不矫情,质感真而不趋世俗,细节周到而不夺目,画面华美而不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