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2-02-19尹洁代为黄群玲薛燕丽邹远乐
尹洁 代为 黄群玲 薛燕丽 邹远乐
高職体育是在全国中小学体育和普通高校体育中最薄弱的环节,表现在7个方面:①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达不到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的要求;②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还是自然班,上课项目很难达到15门;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高职院校执行难;④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不足;⑤高职院体育教师严重短缺;⑥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独立体育维持费用;⑦高职体育边缘化。对此,提出把高职体育纳入高职评估、骨干院校、示范院校、双高计划等项目评审中,等相应6项对策。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1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教育部、各省市人民政府、教育厅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简称《基本标准》,这么多关于学校体育的文件相继出台,目的就是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围绕这一目的上述文件对学校体育工作做了详尽具体的规定和要求,高职体育是在全国中小学体育和普通高校体育中最薄弱的环节,高职体育在执行上述文件时遇到的困难具有代表性,如何攻坚克难解决高职体育困境,是落实上述文件“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1 高职体育困境
1.1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达不到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的要求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简称《基本标准》,《基本标准》要求专科生必须开设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中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以广东省为例,大部分学校只开设一年体育必修课,平均60学时左右,个别学校开设半年体育课平均30学时左右,甚至还有个别专业不开体育课的高职院校存在。有的学校为了应付108学时,把校运会、指导学生社团、体质测评、运动训练、课外活动等算作体育必修课,这样做不仅混淆了108学时体育必修课的性质,还使高职体育课越来越边缘化。
1.2 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还是自然班,上课项目很难达到15门
目前本科院校大体分为选项课、俱乐部课,以江浙为代表的高职院校在此基础上又研制出一些反映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体能、职业病康复体育处方和职业综合素养的课程。如今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还有自然班上课的现象。自然班上课是无论男女,无论每个学生喜欢上什么项目的体育课都只能上相同内容的体育课,体育课内容一般取决于体育任课老师。自然班上课的最大弊端是不以学生兴趣出发,不能满足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设计体育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部分实行自然班上课高职院校体育课改势在必行。
部分高职院校很难达到《基本标准》中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的要求。由于课时达不到要求和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没有师生比的要求,体育教师的数量相应较少,很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不到15个,即使每个人专项不同也达不到15个体育项目的要求。
1.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高职院校执行难
《基本标准》要求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得评为合格等级,只提及本科院校,没有提及高职院校,这也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高职院校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在《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估办法》简称《中小学评估》中和本科院校都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在高职院校缺乏相应政策支撑。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仅连续三年下降甚至连续多年下降的高职院校没有受到任何处罚,甚至在省级至国家级的高职骨干院校、示范院校、创新强校,双高计划等评审中一路绿灯,丝毫不受影响。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在上述评审中没有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简称《本科评估》教学效果优秀等级要求: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97%;合格等级要求: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95%~96%;《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简称《高职评估》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没有量化要求。《高职评估》只要求:认真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因为没有量化要求,高职院校只要所谓的“认真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多少,下不下降,连续几年下降,都不影响《高职评估》。同理,达不到《基本标准》要求的高职院校一样没有任何影响,《基本标准》中规定“毕业时,学生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处理。毕业年级学生测试成绩及格率须达95%以上”。高职院校很难主动执行,没有执行力。
1.4 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不足
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要求,10000人及以下规模的普通高等学校,室外场地面积(生均4.7㎡),必配类a.400米标准田径场(内含标准足球场)1块。b.25米或50米标准游泳池1个。c.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共35块以上。d.健身器械区若干。室内场地面积(生均0.3㎡),必配类a.风雨操场1个。b.健身房(室内活动用房)面积若干。c.固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场所。《本科评估》在教学条件与利用,有专门一条运动场及体育设施要求:有室内体育场所,生均运动场面积≥3平方米,设施基本齐全,有专项训练场地和设施。所以本科院校场地面积、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基本达标。《高职评估》对高职院校对场地面积、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没有量化要求,只是笼统要求:有运动场与体育设施能满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要求。高职院校能达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要求的较少。
1.5 高职院体育教师严重短缺
《本科评估》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教师总数(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聘请校外教师数×0.5)。《高职评估》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教师总数(教师数计算范围除专任教师外,还包括校内“双肩挑”的教学行政人员和校外聘请的兼职教师及返聘教师)虽然表面上看《本科评估》和《高职评估》生师比都是18,即18:1,但《高职评估》生师比大打折扣,校内“双肩挑”的教学行政人员算专任教师数,这样高职院校几乎所有教职工都可以算专任教师,由于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师生比,所以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师生比在1000:1甚至1500;1比比皆是,但却一样可以通过《高职评估》。
1.6 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独立体育维持费用
《本科评估》和《高职评估》教学经费指包括体育维持费在内的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至少20%以上。用于本科院校体育部独立,体育部有独立的体育维持费的申报和使用权,体育部可以根据每年的需要申报并使用体育维持费,经费数量基本能满足教学训练、比赛、科研等需要,不存在挪用和占用问题。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体育部只是公共课部或基础课部下属体育教研室,没有独立体育维持费申报的话语权和使用权,体育维持费只能作为公共课部或基础课部维持经费的一部分,可以给体育教研室使用,也可以给其他教研室使用,部门统筹。
1.7 高职体育边缘化
体育工作在高职院校不受重视。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在《高职评估》、骨干、示范、创新强校、双高计划等,而上述评审中对体育没有量化要求,造成高职体育可有可无,边缘化。同样高职体育达不到《基本标准》要求对高职院校一样没有任何影响。表现在机构设置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独立的体育部,只是体育教研室。体育教学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上不上体育课,上多少体育课、班额多少。上课形式:自然班、选项课、俱乐部。授课内容:是否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是否能达到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等,各高职院校自定。重视体育的高职院校按《基本标准》开展体育工作,不重视的按领导意愿开展体育工作,或不开展。其他方面在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学生体质监测、师生比、场地器材、体育专项维持费等各高职院校标准参差不齐,主要看领导重不重视。如果各高校都能向清华大学“强制”游泳,浙江大学“强制”跑步一样,清华大学的游泳和浙江大学跑步不合格拿不到毕业证,何愁大学生体质不提高!何愁高职体育边缘化。所以学校重不重视体育才是解决高职体育困境的关键。
2 对策
2.1 把体育纳入高职评估、骨干院校、示范院校、创新强校、双高计划等项目评审指标中去
《中小学评估》和《本科评估》都有量化体育评估内容,《高职评估》虽然也有体育内容,但没有量化指标,可有可无,形同虚设,甚至高职骨干院校、示范院校、高职一流院校建设都存在相关问题,尤其是体育课时、人均场地面积、师生比、《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情况、体育维持费、体育部独立等高职体育的核心内容,如果没有硬性要求,高职体育困境很难解决。本科院校这些问题都能解决是因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纳入了《本科评估》,是评估要求达到的指标之一。《高职评估》对体育没有量化要求等于没有要求。这就造成即使高职体育再差,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仅连续三年下降,即使连续多年下降在《高职评估》、高职骨干院校、示范院校、双高计划院校建设都找不到相关处罚措施,高职体育是在全国中、小学体育和本科高校体育中最差的短板,关键是没有纳入评估。所以,应把高职体育纳入教学评估、骨干院校、示范院校、双高计划等项目评审中去,是解决高职体育困境的根本。
2.2 高职院校要成立独立的体育部门
早在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只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体育管理部门,配备专职干部和管理人员。”2014年的《基本标准》中再次要求“高等学校应设置体育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干部、教师和工作人员,并赋予其统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管理职能,实行学校领导分管负责制。”本科院校体育部独立相当普遍,高职院校体育部独立存在困难,只设立体育教研室现象普遍存在,没有配备专职干部和工作人员,没有归分管校领导直接负责制,没有统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管理职能,没有经济独立权、没有话语权,所以高职院校要旗帜鲜明呼吁成立体育部并要对立。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6年工作要点提到印发《全国高等职业学校(专科)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但时至今日《全国高等职业学校(专科)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还未发布。希望国家层面尽快出台扶植高职体育的政策措施,才有望补齐短板,高职体育才不至于边缘化。
2.3 高职院校体育专任教师要有明确的师生比要求
高职院校体育专任教师没有师生比要求,部分高职院校体育专任教师与在校学生的比例在1:1000甚至1:1500。应参照高校《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应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的规定,建议制定高职院校体育专任教师师生比不低于1:350至1:300的相关政策内容。
2.4 高职院校应建立体育经费保障机制
高職院校应建立健全体育经费保障机制,学校教学经费中将体育维持经费纳入学校公用经费予以保障,建议体育维持经费不得少于学校公用经费的1%,或均生不低于50元,并做到与公用经费同步增长。体育维持经费主要用于体育教学、开展群体活动、体育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低值易耗体育器材的添置等学校经常性体育基础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应设立体育专项经费,对体育科研、教师队伍建设、体育交流、运动队建设和体育设施、器材配置等予以保障。
2.5 各省教育厅应加强对本省(包括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监管
浙江省高校(包括本科和专科)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全省排名并向社会公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省市到地方,高校体育得到了空前重视,高职体育也受到高职院校领导的重视,促进高职院校体育工作发展。各省教育厅应向浙江省一样,对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排名,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高职院校要向本科院校一样实行一票否决,并约谈校长。
2.6 对高职院校实施体育专项评估
在我国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相对完善,2017年3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其次是本科院校,本科院校的《本科评估》虽然对体育也有要求,但没有像中小学一样有体育专项评估。最薄弱的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虽然有《高职评估》,但对体育没有量化要求,也没有体育专项评估办法,使得高职体育缺少顶层设计和监督管理,高职体育是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最薄弱的群体,处于“无法可依”状态。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教育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学校体育专项检查,建立约谈有关主管负责人的机制。教育部应尽快出台针对高职院校体育的专项评估政策,促进高职体育健康发展,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工作水平。希望能够通过体育专项评估逐步解决高职院校体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体育专项评估应对高职体育的难点问题有明确规定,使基层体育工作“有法可依”,内容应涉及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成立独立的体育部门、开足体育课、体育教师师生比、场地器材配备不足、高温补贴,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比赛等纳入教学工作量等难点问题。教育部或各省教育厅应对高职院校定期开展体育专项评估。对未达标的学校要提出整改意见,对屡教不改的学校约谈负责人必要时做出行政处分。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项目,编号:2020WTSCX26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院校体育工作委员会2020—2021年度职业院校体育科研课题,课题编号:20TY026。
(作者单位:1.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中山纪念中学;3.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4.中山市实验中学;5.中山市火炬区宣传文体服务中心)